王之涣
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唐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季浚,豪爽任侠,击剑悲歌。他历任衡水主簿、文安县尉,与王昌龄齐名,诗以善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阔大,感情豪放。他的诗经常被谱上乐曲,广为传颂。
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①山。
羌笛②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注释”
①仞:古时八尺为一仞。
②羌笛:羌族使用的管乐器。
③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是古代通西域之要道。
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逋、王之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在一起唱和。
一天,三个人商量到旗亭去沽酒同酌,恰好,有几名歌女在乐工的伴奏下准备引吭高歌。王昌龄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齐名,自己很难分出高低。这回,咱们听歌女唱歌,谁的诗被谱曲歌唱得多,谁就为优胜。”
“就依王兄。”高逋、王之涣点头赞同。
一位歌女亮开了歌喉,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一听唱的是他的《芙蓉楼送辛渐》,心里特别高兴。一是歌女唱的第一支歌就是自己的诗;二是这首诗是表达自己心迹的得意之作。想当年自己遭贬,路遇朋友辛渐去洛阳,自己吟诗嘱咐他:假如有亲友问到自己,就请代为说明自己的一切都是清白的。他想到这里,急忙在旗亭的墙上画一道杠,很得意地说:“这是我的一首。”
歌声又起了。又一名歌女唱起了高逋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疑是子云居。
这是怀念已经作古的梁九少府的诗句,勾起高逋一缕怅思,他也忙在旗亭壁上画了一道杠,说:“这唱的是我的一首诗。”
第三位歌女又唱了一首王昌龄的诗,王昌龄喜形于色,再在旗亭壁上画了一道杠,说:“我可有两首了。”
王之涣是个早负盛名的诗人。他写的很多诗都被乐工编曲歌唱,早已名重一时了。所以,尽管高逋、王昌龄的诗先后为歌女所唱,他仍不着急,凑趣地说:“这几个歌女都不怎么样,唱的诗也是乡巴佬之作。”于是,他指着一位俏丽的歌女说:“听她唱,如果不是我的诗,一辈子也不和你们比诗了。要是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得奉我为师。”
三人都凝神静气地听着,只见那俏丽的歌女曼声吟唱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位歌女唱的正是王之涣的早就“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凉州词》。
王之涣听罢,手舞足蹈地说:“怎么样?我不是瞎说吧!”
三个人一起抚掌大笑。
乐工歌女们被惊动,有人上前询问。
三个人把赌唱的经过说了一遍。
乐工歌女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位就是刚才所唱诗的作者,鼎鼎大名的诗人。多难得的机遇啊!大家纷纷移座,和诗人们欢聚一堂。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楼,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蒲州镇。
王之涣曾经担任过文安县尉,因遭小人诬陷被罢了官,一段时间之内,他心中都闷闷不乐。
一天,王之涣来到黄河边上的鹳雀楼上。当时正值秋天的傍晚,一轮红日正紧挨着楼西南的中条山慢慢地沉落下去,可是东边的黄河水正波涛汹涌地向大海奔流。诗人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不由登上了楼的第三层。他举目四望,觉得视野更加开阔了。
猛地,王之涣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啊,应当心胸开阔如同天地一样宽广,要像登楼一样,不断追求和进取!想着想着,诗人顿觉浑身充满了活力,将一切忧愁和烦恼都抛到了脑后,随口吟出了《登鹳雀楼》这首千古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