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王昌龄(约公元698年-约756年):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长于七绝,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写边塞军旅生活,风格雄浑,音调铿锵;写宫怨、离愁,含蓄婉转。某些诗间接反映统治者的荒淫,也有些流露消极隐退思想。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①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③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在唐代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城西北角。
②吴:春秋时国名,后并于楚。
③冰心:比喻心像冰一样明净晶莹。
一次,辛渐准备渡江北上,取道扬州去洛阳,特意来看望被降职担任江宁(今南京市)丞的王昌龄。王昌龄很受感动。辛渐告别时,王昌龄竟从江宁一直送到润州(今镇江市)。第二天早晨,他选择了江边上的芙蓉楼为朋友饯行。
一夜的秋雨渐渐停了,两个朋友在这曾是古代吴国的地方,俯视楼下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仰望西北孤立的楚山,仿佛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辛渐想到洛阳有许多关心王昌龄的亲友,他们都还不知道王昌龄的近况。就问王昌龄道:“仁兄,我去洛阳,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你的亲友吗?”
王昌龄这几年受的委屈很多,他曾因不拘小节,受到一些人的责难,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但他从不把这些放在心里,也不因此而左右自己的行为。想到这些,他坦坦荡荡地题写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请他转达给洛阳的亲友们。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王昌龄
奉帚①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②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③日影来。
“注释”
①奉帚:持帚打扫。
②团扇:圆形有柄子的扇。
③昭阳:汉宫名,汉成帝时赵飞燕曾在此居住。
一天,诗人王昌龄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汉成帝时,美慧能文的班婕妤,受到汉成帝的百般宠爱。后来,赵飞燕进了宫,汉成帝又迷上了赵飞燕。此人艳丽妩媚,但心地狠毒。班婕妤恐遭陷害,就以侍候皇太后为名,请求到了太后的居所长信宫。
班婕妤到了长信宫,虽然逃避了是非争斗,但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个深秋的早晨,班婕妤早早地起了床,打开殿门,看见满地的落叶,就拿起扫帚扫起地来。地上的黄叶扫净了,她又觉得无事可做,只能拿着一把团扇在庭院中徘徊。
忽然,一声鸦鸣,班婕妤抬头一看,只见一只丑陋的乌鸦从昭阳宫上空的阳光中掠过。班婕妤不由一怔,想到连乌鸦都能每天飞过皇帝居住的昭阳宫,目睹昭阳宫的日影,而自己却只能寂寞地住在这长信宫,还不如一只乌鸦,就暗暗地落下泪来。
王昌龄听完故事,被班婕妤的遭遇深深打动了。他提起笔来,写了这首《长信秋词》,将宫女的孤苦生活真实地写了出来。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①人未还。
但使龙城②飞将③在,
不教胡马④度阴山。
“注释”
①长征:长途出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③飞将:指汉朝的李广,人称“飞将军”。
④胡马:敌人的骑兵。
汉朝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他率军大大小小共打过70多次仗,威名远扬。
有一次,他带领少数人追击敌人,不料遇到了敌人的一支劲旅。部下们以为寡不敌众,心中发慌,李广却镇定自若,以疑兵之计,使敌人不敢接战,终于逃离险境。
在一次战斗中,李广受伤被敌人俘虏了,敌人想将他带回去邀功请赏。路途中,李广佯装已死,乘敌人放松警惕时,飞身从敌人手中夺弓取马安全返回。
又一次,李广的4000兵马遭受4万敌军的围击,可他临危不惧,先派儿子李敢带领数十名骑兵冲入敌阵,接着又兵分两路杀回营来,使军心大振。
为了坚持战斗,等待援兵,李广又急中生智,擒贼先擒王。他力挽强弓,瞄准了敌军中的“领头羊”。只听“嗖”的一声,敌军中的一名副将应声倒下。顿时敌军气焰一落千丈,汉军士气更加高昂。李广终于坚持到援军赶来,最后赢得了胜利。
出塞(选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乐府的旧题。此诗的意思是:今天的关塞和照耀的明月,都是秦汉时的故物。跋涉万里来边疆戍守的将士们,长年不能返回家乡。如果有着像汉代镇守卢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一样的将军守卫边境,那绝对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再越过阴山来人侵了。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从军行》,写的是远眺玉门关。而下面这首,则应是到达玉门关后,所描述的当地景色。
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玉门关附近群山重重叠叠,北面到南面大山之间的平川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烽火台。战士们到远方戍守要看烽火所指示的军情,巡逻时战马踏进深山时,就一点踪影也见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