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招聘职员,他们不重学历重智力。为此,公司给众多求职者出了一道难度颇大的智力考题。题目是,给你一批木梳,你如何尽量多地向和尚推销?
出家人剃度为僧,没有头发,木梳何用?应聘者或疑惑不解,或愤怒不已,或怀疑命题者神经错乱。因此大多数人都非常不满地拂袖而去,只有3个人留了下来。
公司招考人员对这3个人说,这批木梳,任由自取,数量不限,各人分去推销,销得越多越好。一周为期,回来汇报销售成果及销售方法,公司将择优录龋期限一到,3人都回来了。
A卖出1把。他汇报说,我到和尚庙向和尚们推销木梳,遭到和尚们一番责骂,有个气盛的年轻和尚还说我讥笑他们,追赶着要打,真是倒霉透了。还好,下山路上遇上一位懒散的小和尚。小和尚歇在路旁,边喘粗气,边使劲地挠那厚厚的头皮。见我递上一把木梳,他高兴地接过去,很有兴趣地在头上挠起来,于是买了一把。此后又走了几处和尚庙,却处处都碰壁。
B卖了10把。他不无得意地介绍起自己的推销办法。他登上一座位于高山之巅的古庙。那里香客很多,长途的跋涉与山风的撩拂,香客们的头发都给吹乱了。他灵机一动,就跑到住持那里说,香客一心礼佛,可山风一吹,头发散乱,于佛不敬;如果在每个香案前放把木梳,让善男信女们在拜佛前先梳理梳理头发,不是很好吗?住持觉得有理,于是买了10把。
C卖了1000把。一开始他对这一难题也皱眉头,但坚信办法都是人想的,自己智力不差,肯定可以想出办法来。他到一座香火很旺的名刹,那里进香朝佛者众多,而且都乐于“随喜”“添油”,多有奉献。C在佛殿之前凝思片刻,有了主意。他找到住持,摆起龙门阵:香客虔诚,慷慨施舍,祈求保佑,寺庙若向他们回赠佛家吉祥物,一可做纪念,二可暖其心,三可扩大影响,一举多得,那该多好。木梳作用于头部,乃理想吉祥之物,如果再印上大师飘逸的书法,定大受欢迎。那和尚闻言大喜,当场买了1000把木梳,并将亲笔写的“积善梳”“佛光梳”印于其上。四方八面的施主和香客闻知其事,都希望得到一把佛家木梳,于是香火更旺了。大师还约请C下周再送一批木梳来。拿木梳卖给和尚,的确有悖常理,叫人犯难。可见,说老话,走老路,沿用老习惯只能碰壁;而机巧善变,有所发现,才能创新。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众人及A、B、C三人的思维。
众人只知和尚没有头发,用不上木梳,便断定那里没有市场,因而不愿再作思考,不愿另寻他途,知难而退了。这是日常习惯和逻辑推理给他们的结论。事实上,创造性思维可以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市场到底还是有的,别人不是找到了吗?拂袖而去只能说明自己思想贫乏、见识狭隘、缺乏创新意识。这是不愿动脑、不善思维和毫无创新意识的一族。
A乐于实践,但习惯只停留于一个点。只想到直接面对和尚,只会直来直去,不善旁顾,不会变通,碰壁是必然的,挨骂也不冤枉。所卖的一把,是恰好遇上懒和尚,纯系偶然,并非创新功力所致。从习惯上说,A只会点式思维,僵化静止,机械刻板,只知一点,目无他物,不知联想,也不会发散,属于只懂日常习惯、不善创造性思维的一类。
B的习惯思路是一条线,由不用木梳的和尚迁移到与之相关的、需用木梳的香客,两点联线,思想开阔了许多,找到了消费者,所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这个联想很可贵,由直接对象联想到相关对象,扩大了视野半径,在直接对象之外找到了联结点,从而发现了市常应该肯定,B思维灵活,颇有创新意识,也掌握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创新技能。但非常可惜,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只是初步的。
C的思维能力是超群的。他不仅由和尚想到香客,而且由木梳梳理头发的物质功能想到佛家吉祥物的意识功能,由平面思维进入立体思维,故而成绩十分突出。应该看到,这不是一般的“灵机一动”,而是精心构思出来的绝佳创意。其思维的习惯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由和尚用木梳迁移到香客用木梳,这是消费主体的转换,从非消费对象找到真正的消费对象;由香客在庙堂用木梳推演到香客回家用木梳,这是空间范围的扩大,从一把木梳大家用发展到一把木梳一家用;由木梳的物质功能虚化出木梳的意识功能,这是功能类别的扩大,从通用功能上升到特殊功能。如此层层拓展,消费面不知扩展了多少倍,故而销售业绩特别突出。
成功箴言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培养创新的习惯,善于发现新事物、新市场和新方法。通过创新,将创新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我们就会找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