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11297300000071

第71章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11月3日

今天上午,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校长带领本校二十多名班主任及中层领导,同兄弟学校近千名教师一起去公司俱乐部观看了片名为《冯志远》的电影,其主人公冯志远坎坷艰辛的执教生涯,执著、顽强的拼搏精神,再一次震撼了大家的心灵。冯志远早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是响当当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新中国建立之后,毅然放弃了上海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环境,离开一岁多的孩子及爱妻,去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教。那定格在电影中的若干个镜头,深深地打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在空旷辽阔的沙坡上,一群骆驼队悠悠走来,前面是赶驼之人,张建华的父亲,后面是辍学的建华。就在这时空交错的瞬间里,前来支教的冯志远出现了。当志远打听鸣沙中学的位置时,建华及父亲拖着长长的鼻音指向远方,“那里……”志远望去,眼前一片茫然,视野之内全是无尽的沙坡埃此时,年轻的志远,一脸的失望和无助,坐在破屋子里休息。就在这时,建华出现了,他悄悄地离开了父亲,牵着骆驼送志远来到了鸣沙中学。这里的日子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点大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志远点名的时候,静静地数着座位表上的名字,吃惊的是,有好几个孩子失学在家,座位上空空的。这,着实让他有点失望。志远的眼睛又不好使,但他还是一点一点去做娃儿们家长的工作,愣是将失学在家的孩子叫了回来,回到了课堂上。20世纪50年代末期,正是国家贫困时期,鸣沙学校被降为二类学校,孩子们上不起学,吃不饱肚子。志远又约上建华等大个儿同学,去野外打沙枣。回到教室,你一把,我一把,那原汁原味采自沙坡头上的沙枣是那样的甜嫩。志远,就这样,一点点同孩子们一起,手拿手,心贴心地生活在一起。娃儿们喜欢志远的原汁原味,朴实博学。志远也喜欢孩子们的纯朴、可爱。只要他们快乐了,高兴了,学到知识了,志远心里就乐呵了。这里的物质生活贫瘠,然而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充满快乐的。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志远在教学《海燕》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将自家的窗帘子带来做蓝天,用打得响的白铁皮做雷鸣,让新到学校不久的白老师弹风琴,自己当指挥,孩子们被分成几拨,这里一伏,那里一浪,课文被演绎成了话剧。志远之投入,小白老师之投入,沙漠舟中的孩子们之投入,实在是让人惊诧。这样的课,在志远的课堂,经常演绎着。孩子们乐呵着,在演、学、逗、乐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后来,由于别的原因,志远又去了新的学校。他一边教学,一边将同学们带领到生活的舞台上,替失学的学生摘枸杞,下农田。课堂,农田,课内,课外,就这样,一点一点,志远将自己的光和热释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可就在这个关头,让人伤悲的是,志远的先天性眼疾越来越严重,到了看不清的地步。他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校长让他休息,他不干,哭着求着,去站讲台。他感动了上天,感动了大地,感动了听课的老师。在请求上的最后一节课上,他被同学扶着走上讲台,将《岳阳楼记》倒背如流。听着,听着,孩子们哭了,听课的老师们流泪了,校长流泪了。志远,以自己的执著、精彩,又赢得了三尺讲台。志远,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实践着教育;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理解着教育。这种情怀,令世人触目。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大教育的赤诚之心,更是一种教育的壮美,是一种豪迈和卓越。这样的情怀,在20世纪60年代的那代人中,形成了一种大而美的精神。与日月同怀,与山河同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则是大相径庭的。无疑,志远的这种大写人生的精神,将给校长及同行留下重重的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