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
校长是个“书”情中人,看书阅读成了他的爱好和习惯。
今天进入校长视野的是蒋光宇的《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一文。
罗伯特·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亚利桑那州大学的教授。
有一天,在地铁广场站,他看到地上躺着一位男子,闭着眼睛,一动不动,走过路过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男子的存在。罗伯特·西奥迪尼非常震惊,停了下来。耐人寻味的事儿发生了,人们纷纷停下来,开始关注这一事件,并参加到救人的行列。
这就叫做“都市恍惚症”。
不错,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随之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才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更多的人就会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先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
呵,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世界之大,原来同每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想想,校长的脑子突然闪出了“破窗理论”。说一个单位,或者一栋楼房,有一块玻璃被敲碎,如不及时更换,则会接二连三,余下的日子里,会有第二块,第三块,第四块被敲碎。
回味这两件事件,其实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可见,心理因素直接在导向着人们的行动。
又联想到几个“书香班级”的创建及发展。起初,班主任们倡导孩子们将书捐上来。先是爱看书的孩子阅读,再后来,那些厌烦书籍的人也装腔作势凑起了热闹。渐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一种习惯,好像下课了去图书角翻翻书,便是一种时尚。这时,这种时尚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控制着大家的大脑。再后来,班级的孩子们都有了阅读的习惯,有了写笔记的习惯。久而久之,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大王们也乖巧了起来,有坏点子也收了起来,装在心里。接下来的事是,这个班级的正确舆论成为主流,愈来愈控制着孩子们的心理。读书,学习,干好事,为班级争光,尊敬教师,关心同学,热爱劳动等等,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久而久之,班主任们很轻松,孩子们也很轻松。再回头看看,事情的起因,源于“书香班级”的创建和倡议。
借鉴以上两个事件,校长把这个效应起名为“连锁恍惚症。”
其实,管理中,有时也是一样。比如最近搞信息技术组内训练课活动,阵地当然在多媒体啦。这种观点、要求,旗帜很鲜明。起初,有些教师去了多媒体,有的教师去了教室。这时如果没有管理者的评价,奇怪的事儿便发生了。接下来的日子,有更多的人在教室上课,有少量的人在多媒体上课,更奇怪的是去教室上课的人员中,还有课件制作精美者。制课件是要费很多时间的,有人去教室上课,起了这个头,我也可以埃你也可以,我也可以,大家都可以吧。懒惰和随大流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如果管理者再不指出来,不去引导,那么去多媒体上课的人可能就更少呢。
这时,就是“连锁恍惚症”在起消极作用。
作为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连锁恍惚症”的存在。在事情发生前及时地加以干涉、引导,让事情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出现消极的势头时要及时制止和评价,出现漏洞时要及时补救,从而取得管理的制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