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瞬间看透对方全集
11295100000063

第63章 留意他说话时的特点

(1)锋锐严厉者

这种人言词锋锐,爱好争辩。谈话时他一旦逮住对方语言的漏洞就会不留情面地反击,让对方无话可说。这种人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眼光犀利,但由于急于找到并攻击对方的弱点,从而忽略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关键,陷入舍本逐末,顶牛抬杠的处境而不能自拔。

一般来说,人们觉得不争辩的好处要多些。很少有人因为唇枪舌剑的争论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正相反,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更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你没有说服别人,会感到懊丧;你使别人理屈辞穷,也不必洋洋得意,因为对方在懊丧,甚至在怨恨你。所以人们认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

根据人们的经验,在下面这些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争论:在一般谈话时,对待小事情时,遇到不讲理的人时、自己有错时、自己明显有理时。在这些情况下,争辩总是弊大于利的。因为人们在一般交谈时,主要是交流,传递信息,传递感情,并不想说明事物的正确与否。如说“今年冬天比往年暖和”,说话人本想以天气为话题传递感情信息,并没有参照国家气象局历年资料介绍今冬气候情况,而有人偏要说明前年比今年更暖和,这样做就是“抬杠”了。有时人们谈话中无意涉及问题准确与否,因不是谈话重点,听者不要求解释,说者也无意解释。如有人说,“我很喜欢孟子这句话: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这本是荀子的话,人们听的时候其实不太注意它是出自荀子之口还是孟子之口,但如果有人插上一句:“你记错了,那是荀子的话。”结果会怎样?说话人会很难为情,周围的人也会指责你多事卖弄。

《艾子杂说》中有一则故事,就是讽刺专爱抬杠的人的。营丘有个愚蠢好事的书生,专好争论,喜欢钻牛角尖,凡事都要争个“理”出来。一天他故意问艾子:“所有的大车下面和骆驼颈项上总是系着铃铛,那是为什么?”艾子答:“大车和骆驼的体积都很大,又经常在夜里行动,怕狭路相逢,难以避让,系上铃铛可以提醒对面来的人回避。”书生又问:“宝塔上的几个角上也挂着铃铛,难道也是夜里走路要人避让吗?”艾子不高兴了:“你这人怎么这么不通事理!麻雀都喜欢在高的建筑上做窠,塔上挂铃,风吹铃响就能把麻雀赶走,怎么能同大车、骆驼相比呢?”书生又问:“那么,猎人的鹰鹞的尾巴上也系着铃铛,难道会有麻雀到它们尾巴上做窠吗?”艾子觉得这人愚蠢至极:“可笑!你真不通事’理。猎人放鹰鹞去捉鸟,出入树林时,缚在脚上的带子很容易缠在树枝上,只要它拍动翅膀,铃声就响了,猎人就可以根据铃声的方向把它们找回来,这和防止麻雀做窠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书生还是不知高低地问:“我曾看见出丧的时候走在棺材前引路的人,手里摇着铃,嘴里还唱着歌,过去我一直没弄懂其中的道理,今天听你一说,才知道是他怕树枝缠住双脚。但是有一点还没弄清楚,不知缚在那人脚上的是皮绳还是麻绳?”艾子火冒三丈,忍不住连讥带讽地说:“那个铃是用来给死人开路的,因为这个死人活着的时候专门和别人瞎争论,所以让人摇摇铃铛,给这个死人开开心。”

这名愚蠢书生恐怕是抬杠的专家了。这种人在谈话中最不受欢迎,他们专门与人作对,处处与众不同,这种毛病与随声附和一样,同样是不老实的处世态度。一般交谈中,专好争辩的人因为破坏了谈话气氛而惹人讨厌,因为伤害别人的感情而招人反感。专事挑剔也会变成恶习,使人“厌”而远之,其结果只能是渐渐失去众人的友情。

在生活工作中,人们常为琐碎的小事争论,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价值。无谓的争辩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会伤害感情,牺牲友谊,甚至反目成仇,酿成祸患,毫无意义地消耗了时间和精力。林肯曾对部下说:“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执上耗费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这些话很有道理,在琐事上应尽量避免与家人、朋友、同事、上下级等争论,这是维系彼此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2)礼貌用语者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孤立。孤立就有危险,不孤立就有交往。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之间都有交往,要交往就必须依靠礼来维持。

史捂臣说:“对待富贵的人,不难有礼,而难于有恩。对待贫贱的人,不难有恩,而难于有礼。”

礼,不难于开始,而难于有终;不难于疏远,而难于亲近。不论对待任何人,以礼待他,恭敬有加,对方必无怨恨之心,久而久之必然使他信服。孔子说:“恭敬无礼则徒劳,谨慎无礼则畏惧。勇猛无礼则谋乱,正直无礼则绞乱。”又说:“本身不用礼而期望礼于人,本身不用德而期望德于人,就是乱。”天玄子说:“有礼的人能服人,能敬人。”柏拉图说:“我对待人们无礼,他们就会以耻于人的无礼加于我。”刘伯温说:“惟有礼可以限制暴怒,惟有诫可以破除奸诈。”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礼貌用语用来表示尊重之意。例如,“请问”就有以下多种说法:请问、敢问、借问、动问、借光、请教、指教、见教、求教、讨教、就教、赐教等等;“打扰”可以用以下词语:打扰、劳驾、相扰、劳神、费心、烦劳、麻烦、辛苦、费神、难为、偏劳等等许多委婉得体的词汇。如果我们在语言交往中不忘使用这些词汇,相互之间定可形成亲切友好的气氛,减少许多可以避免的摩擦和口角,这对发展人际关系是很有好处的。

你和人相见,互问一声“好”,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可别小瞧这声问候,传达的信息却十分丰富。它表示尊重、亲切和友情,又显示出你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

日本人说话爱道“谢谢”。有人统计,一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日本职员,一天平均要说571次谢谢,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职员,有被解雇的可能。不管571次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必须承认,顾客如果买了东西,营业员对他说声“谢谢,欢迎再来”,顾客不买东西,只是逛了一圈,仍对他说声“谢谢,欢迎光临”,相信你愿意光顾这样洋溢着温馨气氛的场所。

美国人说话爱说“请”,说话、写信、打电报都用,如请坐、请讲、请转告。传闻美国人打电报时,宁可多付电报费,也绝不省掉“请”,因此,美国电话总局每年从请字上就可多收入一千万美元。美国人情愿花钱买请字,我们与人相处,说个请字,既不费力,又不花钱,何乐不为?

英国人说话少不了“对不起”,凡是请人帮助之事,他们总开口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我要下车了;对不起,请给我一杯水;对不起,占用了您的时间。英国警察对违章司机就地处理时,先要说:“对不起,先生,您的车速超过规定。”两车相撞,大家先彼此说对不起。在这样的气氛下,双方自尊心同时获得满足,争吵自然不会发生。

良好的谈吐,令人心花怒放,满面春风。

(3)措辞简洁者

在交谈中,措辞的简洁和高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措辞啰啰嗦嗦,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虚,不管内容多好,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我们在谈话中如何做到措辞简洁、高雅呢?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尽量简明扼要。说话通常越简明越好,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说了很多话,但还是无法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听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仍然不知道他想说明什么东西。如果你犯有这种毛病,一定要自我矫正。矫正的最好办法是,说话之前先在脑子里作一个初步的计划,然后再把计划要说的东西讲出来。

第二,用语不要过多重叠。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使用叠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用来加强语气。但是,如果滥用叠句,就会显得累赘。例如,许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什么为什么?”其实,一个“为什么”就足以表达你的疑惑之情,为什么偏要多加一个呢?还有的人答应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说:“好好好……”,一连说上好几个。事实是,说一个“好”就足够了。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不妨纠正一下。

第三,同样的言词不要用得太频繁。一般地说,听者总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虽然不必像某些名人所说的那样,每一件事都要创造一个新词汇,但也应该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达多样化,不要把一个名词用得太频繁。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它复述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人们对它的新奇感会丧失,并对它产生一种厌倦感。

第四,要避免口头禅,有些人在交谈中非常爱说口头禅。诸如“岂有此理”“我以为”“俨然”“绝对的”“没问题”一类的话几乎脱口而出,但他不管这些话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这类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还很容易被别人当作笑柄。因此这类口头禅应下决心不说。

第五,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词。常言道:“言语是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的人,如果一开口就说出粗俗不堪的话,那么别人对他产生的敬慕之心就会马上烟消云散。其实,这种人并非学问品格不好,只是在追求语言的新奇和俏皮的过程中染上了难以更改的坏习惯。在交谈中,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改掉这种坏习惯。试想一下,你在一个陌生人面前说了粗俗的话,他会怎么想呢?他不一定认为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可能认为你是一个修养不足、不可交往的人。

第六,不要滥用术语。粗俗的词不可用,太深奥的词如专业术语也不可多用。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即使你使用得很恰当,也会给别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满口诸如“形而上学”“一元论”“二元论”“沙文主义”等术语,不懂的人认为你在炫耀才学,而听得懂的人则认为你非常浅保。

上述内容只是列举了几个易于为人们觉察到的问题。那些较为隐晦的问题还有赖说话者自己在实践中揣摩和克服。如果你在说话时能措辞简洁、生动、高雅而又贴切,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一位交际明星、说话高手。

(4)废话连篇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在说话中有一些毛病,虽然这些毛病不具有决定意义,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影响我们的谈话效果。

一般人在交谈中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谚语太多。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

谚语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在使用谚语时,我们应尽可能使其恰当。

第二,滥用流行的字句。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比如,“原子”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原子”,如“原子牙刷”、“原子字典”,“原子”这、“原子”那,使人莫名其妙。

第三,太琐碎。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失措。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在哪一点上,少讲废话。在重要的环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行了。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应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做到协调、得体。这样,我们就能增强说话的吸引力。

(5)惯用方言者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固然利于交际,但在适当的场合来点儿语言宝库中的“土特产”——方言,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当你身在异国他乡听到有人用祖国语言交谈,你会感到如临故土;当你出差外地听到有人操着家乡话,你将倍感亲切,也许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凑上前去问对方是不是家乡人,从而用家乡话热情地交谈起来。

台湾交际专家方树生在谈到方言的作用时说:“喜欢人家说他的方言,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对广东人说广东话,对福建人说福建话,对宁波人说宁波话,对上海人说上海话。如果你是他的同乡,当然产生同乡的好感,彼此易于接近;如果你不是他的同乡,而能说很纯熟流利的对方方言,他一定会觉得你特别聪明,虽然初次相见,印象却可能很好。对于你的请求,本来不允许,或许可以因此而通融些,你的交际,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或许因此而使人乐于与你接近。”

事实正是如此。1980年夏天,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王先生应《北京晚报》之约,采访一篇班禅额尔德尼的人物专访。班禅额尔德尼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更主要的是,他是我国藏族的头面人物。记者要想成为这样的采访对象的合格对话者,就必须对西藏的情况有所了解。王先生若干年前,曾在西藏分社工作过,为了搞好这次采访,他又复习了一下藏语,记住了一些见面要说的客气话。采访的时候,记者告诉班禅额尔德尼,我曾在西藏工作过。班禅额尔德尼果然问:“能讲藏话么?”记者说,只记得一些单词儿了。“扎喜德来(吉祥如意)!许等加(请坐)!”班禅额尔尼听后高兴地笑了,采访便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起来。

有时候,不一定要说出对方方言才使对方感到亲切,你若能辨别对方口音,由此判断对方为何方人氏,也会使他为之一震。

有一些著名人物,常能够活用地方语言,适当地表现出个性,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日本人佐佐木更三就因为毫不掩饰地说着故乡——宫城县的语言,而让许多人乐于亲近。在日本国会议员中,也有人使用某县的明朗声调或某县的亲热语调,而博得众人好感。

松母圣子刚踏进演艺圈时,曾花了一番工夫特别学习使用“共通语”。有一天,她应邀在节目中打电话回故乡的家。电话接通后,只听到圣子的母亲说出一连串叽里呱啦的方言,而圣子也很愉快地朗声应对着,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据说,从那时候开始,连过去讨厌圣子的观众,也变得非常喜欢她了。

如果能够在言谈中保留故乡话的人情味,同时又能用理性的普通话来和人交谈,撷取两种语言的优点,是最理想的方法。另外,在生意上的往来、各地区的洽谈会、招待外来宾客等情形时,如能巧妙地活用故乡的语言,也会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

(6)阿谀奉承者善拍马屁

怎样识别奉承拍马之人的性格?有三种途径:动作、语言、神色——也就是他们办事的方式和风格,说话使用的言辞和浑身上下显露出来的神情。唯唯诺诺的小人走路的姿势都要学老板的样子,说话时的用词和口气也开始与老板相似,甚至连腔调也会模仿得和老板一样。

就像铁屑被磁铁吸引一样,唯唯诺诺者、马屁精、阿谀奉承者,都以领导为靠山。如果将磁场关闭,这类喜欢奉承拍马的人就会像一堆没有生命的木偶一样散落在地,完全散了架子,显得那么愚蠢可笑。

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古人对此有这样的说法: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可谓悟到了交友的关键。那些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人则被认为是不讲仁义的小人。

虽然人们对奉承拍马的人鄙视冷淡,然而他们总难绝迹。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自身难保的领导需要他们,那些功成名就的老板的虚荣心需要这些人用奉承话来满足。

奉承拍马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迫不及待地爬上高位。有朝一日大权在握,他们又会培植出更多的谄媚小人,这些人又会引来更多的阿谀奉承者,最后发展成整个部门沆瀣一气,办事说话都是一个腔调,甚至气味也一模一样。

其实,在一些精明强干的上司心中,那些奉承拍马者还是很悲哀的。这些人已经无法摆脱奉承拍马的习惯,也就是事事总先想到老板在想些什么,在此之后又吃不准自己的想法。在会议上,他们总望着老板,弄清楚老板要说什么,他们就说什么,他们总是会把老板的话用自己的嘴说出来。结果,老板得到了报答、光彩和利益,而奉承拍马者却招来同事的冷眼和鄙视。

奉承拍马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并不都像敬佩和崇拜那样单纯,许多人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充当了对领导者唯命是从的角色,而有些人则是“非常自觉”的。阿谀奉承有以下一些比较普遍的原因:

保住工作饭碗: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人当靠山总是比较保险。

掩盖真实意图:暗中打算跳槽,不让别人知道。

缓和紧张气氛:何苦兴风作浪?待人和气为好。

着眼个人前途:赢得上司好感,有利于个人发展。

奉承拍马的行家手里有着一整套经过仔细盘算而培养起来的见风使舵的本领,有着处心积虑谋划出来的一系列随机应变的手段。

看人心经

一般来讲,长者与年轻人相比,讲话更随便,表现的也更顽固。年轻人对长辈则更尊敬,用尊敬、谦让的词句和语体更多些。调查发现,权威性格的人讲话发音重、用力强,而且讲话还比较随便。服从性格的人讲话发音轻,并多用有礼貌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