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瞬间看透对方全集
11295100000005

第5章 他的外表能迷惑你

古人云:“肤表不可以论中,望貌不可以核能。”这就是说,不能根据外表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估量人的才能。即不能以貌取人,观察其相貌定是非,倒不如研究他的思想和他办事的能力如何来得可靠。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以相貌取人、判人,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

用人先要识人。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首先要对所用之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用得其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接触的双方,首先观察和注意到的是对方的相貌、衣着、谈吐、举止等外在现象。然后,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这些感性材料给对方做出一个初步评价。由于初次接触的时间短,所获得的材料有限,而且都是表面的、感性的材料,因而在判断评价上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

应当指出,认知客体是复杂的。在某些人身上,外在与内在有可能得到较为和谐的统一。如心美貌亦美,心恶貌亦恶,等等。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的外在与内在是不相统一甚至是矛盾的。金玉其外很可能败絮其中,丑陋的外表之下很可能怀有一颗善良的、智慧的心。庞统丑陋的相貌与其盖世的才华;邓艾的口吃与其超人的胆识;张松的猥琐与其博闻强记,能言善辩……由于内在的东西是深深隐藏着的,外在的是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如果不深入探究,就很容易看错一个人。孙权、刘备的鄙视庞统,曹操的厌恶张松,都是根据第一印象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同时,认知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别性和波动性,也是造成第一印象偏差的重要原因。每个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个领导对人的评价与判断能力是有差别的。由于领导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尽一致,导致识人用人能力的差别。有的领导善于识人用人,有的领导则拙于此道。曹操、刘备、孙权在识人用人方面高人一筹,所以周围人才济济,灿若星辰。吕布、刘表、袁绍、袁术之流没有识人之眼,手下或者没有得力人才,或者有人才不受重用。另一方面,同是一个人,认知能力也存在着波动性,此时此地的认知能力与彼时彼地的认知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地位、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人的认识与评价的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具有识人之眼的领导,有时对人的认识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孙权不用庞统,是在赤壁大胜之后,“气骄而言难入”;曹操拒张松,正值大破马超归来,“志满而易骄”。在这种情况下,孙、曹两人丢掉了平时礼贤下士、平易近人的作风,仅凭第一印象将难得的人才拒之于门外。

今天的领导凭第一印象取人的表现,不仅仅像孙权、刘备、曹操那样因庞统、张松的貌丑和气傲而不用;有时他们接触一个沉默寡言的下属,就断定此人窝囊;接触一个穿着讲究的人,就以为此人有纨绔之习;遇到一次下属未向他打招呼,就以为此人目中无人;遇到一个犯过错误的下属,就认定此人今后还会犯错误,等等。领导如果凭这样的第一印象去取舍人才,那是肯定会失误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在识人用人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识人用人切忌以偏概全。一般说来,对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好,这个好的印象就先入为主,因而对此人的判断,往往是长处多于短处,优点多于缺点;反之,假如对某人的初步印象不佳,以后也就容易忽略此人的许多优点,甚至人为地放大其缺点。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晕轮效应”。领导不能成为这种效应的俘虏,而应使自己的思想方法从这种习惯定势中跳出来,力求对人的评价和判断全面深入。为此,应该缓下结论,多加接触和观察,以获得第二、第三印象,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能人的流失,也可以避免庸人的混入。对于接触不多的人,领导要经常自问:是否看到了此人的另一面,自己的所闻是部分还是全部。孙权初次见到鲁肃,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曹操初得荀彧、郭嘉,都曾与其长时间讨论天下大势,因对方见识不凡而委以重任。而对待庞统和张松却没有这样做,结果损失或险些损失了难得的人才。

第二,识人用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由于一些人的真实意图被外表的假象所掩盖,而形成认识上的错觉,心理学上称之为“线索偏差”。在许多情况下,线索偏差是拘泥于第一印象的,即表面现象所造成的。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对手握权力的人投其所好,竭尽恭维之能事,抓住人们爱听赞扬话、恭维话的人性固有弱点,以假象迷惑人,以假话来取悦人。庞统为了达到让曹操自锁战船的目的,观旱寨夸曹操“虽孙吴再生,穰苴复出不过如此”;看水寨称赞曹操“丞相用兵,名不虚传”。夸得曹操忘乎所以,虽然是初次见面,不仅未因庞统貌丑而轻视,反而言听计从。一些身怀奇才绝技的人,才愈高气愈傲,短时间内一般难以发现他们的真实才能,而那掩盖高才绝技的傲气却容易感觉得到,张松就属于这类人,为了一开始就受到重视,故意以“高傲”面目出现,待价而沽,所说的多半是“大话”、逆耳之言,如果仅凭表面现象而将其拒之门外,便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有一部分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却极内秀的人,即所谓“牛皮灯笼里边亮”,如果仅以表面现象定优劣,就会被埋没或流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在对待那些被假象掩盖真相的人时,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高人还是庸人,都应当采取多接触、多观察的做法。古人云:“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善于识人用人的英主,但在个别人身上也犯过以第一印象取人的错误,可见识人之难。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这样,领导认识和选用人才时也应该这样。

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老夫子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后来他认为都看错了,就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使自己,也使别人能接受“以貌取人”的教训。

我们所说的外貌,不只限于人的相貌,还包括人的表面的种种表现和印记,据此而取人,历史的教训甚多。如:南宋宰相张浚认为秦桧“议论刚正,面目严冷,必不肯为非”,因而错误地肯定他是“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参政,致使错用这个千古罪人。及秦桧得势,他就被排挤在外,使南宋屈膝向金求和,张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以“隆中策”促成刘备三分鼎足于西蜀的诸葛亮,也犯过表面看人的错误。他因见马谡熟悉兵法,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尽管刘备对马谡无实践经验而空论兵计认为是“言过其实”,临死前特别叮嘱“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后来,诸葛亮重用马谡为先锋,结果丧失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进无后据,被迫退回汉中,他第一次出祁山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也就化成泡影,后悔不听刘备之言并自责无知人之明时已经晚了。还有不少人以资历、级别、门第取人,而这些也不过是人的表面印记,据此而取人也就多误。魏惠王因公孙鞅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而看不起他,尽管公叔痤死前极力推荐,要惠王“以国事听之”,惠王却认为公叔痤病得糊涂了乱说话,拒绝使用公孙鞅。公孙鞅便投奔秦国,为秦孝公所重用,结果是秦国日强,魏国日弱。贾谊才华、识见超人,二十余岁就为汉文帝所重用,升擢为太中大夫,还拟任为公卿,当命大臣议定时,周勃等老臣因他年少资历浅,极力谗毁说:“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竟听其说而疏远之,不用其议,派贾谊到外地任职,贾谊因不得志忧伤而死,一代英才就这样被埋没了。有的以门第取人就多用庸才,如五代时后唐的创建者李存勖统一北方后,招人才以辅佐,要取门第高的士族为相,结果错用了豆声革、卢程等庸才,于国无用而有害,李存勖因无有用之才辅佐,结果兵变被杀。

看人心经

识别人才,第一印象自然重要,看人、识人最重要的是弄清其本质、素质,这对于了解其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可以说是知人、用人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初次与人相见识一定要注重对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