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板上画了鼻子——好大的脸哪。
门背后晒衣服——阴干。
门墩上的狗尿苔——一下雨它就冒出来。
门墩子做牌位——放不下你。
门缝瞅人——瞧扁了。
门缝里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门旮旯放焰火——外人看不见。
门后放两瓮——闲(咸)谈(坛)。
门后挂葫芦——装种。
门角挤核桃——崩了。
门角落里藏着诸葛亮——暗算。
门坎剁萝卜——一刀两断。
门杠脱坯——大发啦。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门里出身——强人三分。
门里点蜡看秦桧——洞察其奸。
门里金刚——自高自大。
门联倒贴——反对。
门站前发大水——浪到家啦。
门上的春联——一对红。
门上的封条——扯不得。
门神打灶王——乱了神仙。
灶王爷显灵赶走三尸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祭灶节,也叫小年,是进入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了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的精神上开始放松,开始欢欢喜喜过年了。
扫尘即扫年,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扫尘与一般的清扫相比之下不同的是,掸尘时要用稻草和一根比人的身高还长的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再点燃稻草,供男人们跳“火墩”。
根据记录东晋各代历史异闻的古籍《拾遗记》的记载,祭灶节扫尘的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而我国杂家代表名著《吕氏春秋》中记载说,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清代的苏州文士顾禄在描述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风俗著作《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里记载说:
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扫尘是古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再加上“尘”与“陈”谐音,“陈”又可以代表老的物件,因此扫尘也有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的含义。
“尘”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扫尘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还与后来流传的灶王爷传说有关:古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这个三尸神是个喜欢胡说八道、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有一次,三尸神又开始叽叽喳喳地向玉皇大帝造谣说,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愤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
然后,玉皇大帝命令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只要遇到蜘蛛结网作有记号的人家,就要降下大罪大难惩罚,决不能轻饶。三尸神见奸计得逞,乐不可支,马上飞下天界,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胡乱做上了记号,想让所有人都遭报应。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最后,灶君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那天起,直到除夕接灶前,要求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否则灶王爷们就拒不进宅。
每户人家都遵照了自家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在除夕夜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知道三尸神在造谣生事,因此大为震怒,降旨将三尸神永拘禁在了天牢,人间最终逃过一难。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添寿,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丝毫没有懈怠。
过小年不仅是汉族的习俗,满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个节日。满族和汉族一样,在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和打扫房舍。而蒙古族这一天则是送火神,布置蒙古包内外,给骏马备新鞍、扎红缨,把放上哈达的牛羊送给亲朋好友们,到处呈现出一片节日喜庆的景象。
门神对子——两边贴。
门神老了不捉鬼——耳朵可灵。
门神老爷磕头——指(纸)导(祷)。
门神里边卷灶爷——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贴在灶台上——差了位。
最早门神的神荼和郁垒
门神老爷是民间传说中守卫门户的神,来源于鬼神信仰,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这些小神与天地祖先之神不同,它们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
门神的信仰由来已久,贴门神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古代哲学巨著《论衡·订鬼》中记载说: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说:商末周初时,在苍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3000里,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寿。
桃树下住着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他们为人正直,力大无比,还养着一只凶猛的老虎为他们护林看桃。这是因为他们的住处附近有个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残害百姓。
一天,野大王派人到度朔山上索取仙桃,被神荼、郁垒轰走,野大王气得七窍生烟,一个黑夜,野大王带领他的信徒装扮成恶鬼前去报复,被神荼、郁垒用桃条捆起来扔给了老虎。
后来,神荼和郁垒渐渐成了当地的护卫。度朔山上有一棵枝叶覆盖3000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的各种妖魔鬼怪,只要想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神荼和郁垒每天都会守在鬼域的大门两边检查。
他们在检查什么呢?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刻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连带着也害怕了桃树。
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于是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
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搜神记》中有记载说:
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
在这中间,桃也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古籍《典术》记载说: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
在民间也就流传开神荼、郁垒是降鬼大仙的说法,结合着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后,人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神荼、郁垒也就成了门神。
贴门神的风俗盖自此始。民间传说神荼、郁垒相貌凶恶丑怪,但没有固定的画像,各地不一样,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
古籍《荆梦岁时记》记载说:
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宋代学者陈元靓在宋代大型岁时风俗记《岁时广记》卷五引《皇朝岁时杂记》记载说: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从中能看出,自古以来,门神的画像,贴的方位、大小规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阳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换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作诗《元日》记载这个传统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世上本无鬼神,但在科学尚欠发达的古代,在神灵自然观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只有寄希望于神鬼驱邪扶正,这充分体现了人们渴望太平盛世的强烈愿望。门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就这样以继承下来了。
门头沟打官司——没(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