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全集
11294600000205

第205章 投机与放债

让顾客多赚就是自己多赚。

——《塔木德》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犹太放债者的形象令人生厌,尽管戏剧里有夸张的成分,但放债与投机确实是犹太人传统上最擅长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他们的胆大妄为令人瞠目结舌。

犹太人放债致富者甚多,这里介绍一位叫亚伦的放债人。亚伦出生于公元1123年,是一位正统的犹太人。少年时期在法国生活、读书,青年时移居到英国,然后在英国开展他的放债经营业务。

亚伦刚移居到英国时是没有多少本钱的,他靠打工积蓄了一点钱后,自己独立做些小生意。由于生意的发展,他需要资金作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在自己的实践中他发现,向别人借钱的代价确实太高,往往和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开钱庄放债不是比经营商品更易获得利润,风险也更少吗?从此,他开始谋划自己的放债业务。

做放债业务,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本,亚伦自有的资本十分微薄,怎么办呢?犹太人是善于靠头脑去解决难题的。亚伦在经营商业中,逐步抽出有限的资金放债给一些急需用钱的经营者和生产者,获得比单一商品经营更好的效益。有不少人急于等钱用,宁愿借贷一个月付20%的利息。这样,等于100元放贷一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为赚钱。亚伦就是盯着这样的机会,把他的有限资本大量投入这种高利贷的经营,他的资本如滚雪球一般,愈滚愈大,没几年时间,他成了伦敦有名的放债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财主。

亚伦从放债经营起家,后来甚至以英国王室作为放债的主要对象,英国的贵族、教会也是他的主要客户。英国很多教堂是他放贷兴建的,如西多会教堂、林肯大教堂、彼得伯勒大教堂等是他出资兴建的。同时,他通过放贷在伦敦兴建了大批住宅,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回报。

亚伦活了63年,到1186年去世时,他的财产多得不计其数。英王亨利二世早就盯着亚伦的财产,在亚伦死后不久,即宣布他的财产全部归英王室所有。当时亚伦的财产有一艘船那么多的黄金和珠宝,一批教堂、住宅建筑物,另有放债未收回的15000英镑。且不说黄金、珠宝和建筑物的价值,就是那15000英镑,在800多年前也是一笔巨额财富。当时英王室全年的收入也只不过10000英镑左右,可见,亚伦的财产比英王室还多。当时英王室为了收回亚伦这笔巨大的放债款,专门成立了一个亚伦资金特别委员会,组织大批人做收债工作。1187年,英王将亚伦的黄金、珠宝装满一艘轮船,以供在对法国查理王的战争中使用,但天有不测风云,这艘满载珠宝、黄金的轮船却在英吉利海峡沉没了,这笔遗产也随之失落。

尽管犹太人亚伦的财富没有世代传下去,但他通过放债经营,迅速成为12世纪英国最富有商人的故事,至今仍流传着。

犹太人做投机生意和放债一样有名,这就不能不提到美国大财阀摩根。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足,前线的枪支弹药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这就是赚钱的好机会。

“到哪才能弄到武器呢?”

摩根在宽大的办公室里,边踱步边沉思着。

“知道吗?摩根,听说在华盛顿陆军部的枪械库内,有一批报废的老式霍尔步枪,怎么样,买下来吗?大约5000支。”克查姆为摩根提供生财的消息了。

“当然买!”

这是天赐良机。5000支步枪!这对于北方军队来说是多么诱人的数字,当然使摩根垂涎三尺。枪终于被山区义勇军司令弗莱蒙特少将买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汇到了摩根的账下。

联邦政府为了稳定开始恶化的经济和进一步购买武器,必须发行4亿美元的国债。在当时,数额这么大的国债,一般只有伦敦金融市场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支持南方,这样,这4亿元国债便很难在伦敦消化了。如果不能发行这4亿元债券,美国经济就会再一次恶化,不利于北方对南方的军事行动。

当政府的代表问及摩根,是否有办法解决时,摩根自信地回答:“会有办法的。”

摩根巧妙地与新闻界合作,宣传美国经济和战争的未来变化,并到各州演讲,让人民起来支持政府,购买国债是爱国行动。结果4亿美元债券奇迹般地被消化了。

当国债销售一空时,摩根也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从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酬金。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舆论界对摩根开始大肆吹捧。摩根现在成为美国的英雄,白宫也开始向他敞开大门,摩根现在可以以全胜者姿态出现了。

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中。给德国50亿法郎的赔款,恢复崩溃的经济,这一切都需要有巨额资金来融通。法国政府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巨债。

摩根经过与法国总统密使谈判,决定承揽推销这批国债的重任。那么如何办好这件事呢?

能不能把华尔街各行其是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呢?这样就把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000万美元,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克查姆时,克查姆大吃一惊,连忙惊呼:“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对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进行挑战吧?”

克查姆说的一点也不错,摩根的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规则与传统,而且是对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资银行的传统的背离与动遥

当时流行的规则与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让别人染指。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忌,互相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各方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联合也会像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式经营。

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

其实摩根又何尝不知这些呢?但他仍坚持要克查姆把这个消息透漏出去。

摩根凭借着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看到:一场暴风雨是不可避免的,但事情不会像克查姆想象得那么糟,机会会到来的。

如摩根所预料的那样,消息一传出,立刻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他太胆大包天了!”

“金融界的疯子!”

摩根一下子被卷入舆论争论的漩涡中心,成为众目所视的焦点人物。

摩根并没有被这种阵势吓倒,反而越来越镇定,因为他已想到这正是他所预期的,机会女神正向他走来。

在摩根周围,反对派与拥护者开始聚集,他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而摩根却缄口不言,静待机会的成熟。

《伦敦经济报》对此猛烈抨击道:“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由匹保提的接班人——发迹于美国的投资家承购。为了消化这些国债想出了所谓联合募购的方法,承购者声称此种方式能将以往集中于某家大投资者个人的风险,透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而分散给一般大众。乍看之下,危险性似乎因分散而减低。但若一旦发生经济恐慌,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将犹如排山倒海般快速扩张,反而增加了投资的危险性。”

而摩根的拥护者则大声呼吁:“旧的金融规则,只能助长经济投机,这将非常有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信誉。投资业是靠光明正大获取利润,而不是靠坑蒙拐骗。”

随着争论的逐步加深,华尔街的投资业也开始受到这一争论的影响,每个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轻举妄动。

舆论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在它的脚下动遥

软弱者在舆论面前,会对自己产生疑问,而只有强者才是舆论的主人,舆论是强者的声音。

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不再需要喧闹时,华尔街的人们开始退却。

“现在华尔街需要的是安静,无论什么规则。”

这时,人们把平息这场争论的希望寄托于摩根,也就是在此时,人们不知不觉地把华尔街的指挥棒交给了摩根。摩根再次为机会女神青睐了。

摩根的战略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都是超乎寻常的。他能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表现得泰然自若,最终取得胜利。这一切都表明,他的胜利是一个强者的胜利,而不仅仅是利用舆论的胜利。

摩根作为开创华尔街新纪元的金融巨子,一生都在追求金钱中度过,他赚的钱不下百亿,但他死后其遗产只有1700万美元。

摩根从投机起家,却对投机深恶痛绝,并因此成功地针对华尔街的这一弊端加以改造,创造了符合时代精神的经营管理体制。他为聚敛财富而不择手段,而他却又敬重并提拔待人忠诚的人。

摩根在他将度过76岁生日时逝去,他成功的经营战略,至今仍影响着华尔街。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须考虑清楚,如果你输了,那么你是否输得起,而不是去考虑你如果赢了会怎样,输不起的事情最好别做。而考虑输的范围时不要只考虑钱财方面,作为商人,有些东西你永远都输不起。

§§第十章 《塔木德》之谈判观

《塔木德》指出,谈判是一种协调行为的过程。谈判的开始意味着某种需求希望得到满足、某个问题需要解决或某方面的社会关系出了问题。由于参与谈判各方的利益、思维及行为方式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差异,因而谈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共同点的过程,但在过程进行中却存在着诸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