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全集
11294600000127

第127章 最惧无知

即使是敌人,当向你借书的时候,你也要借给他。

——《塔木德》

在犹太人的历史传统中,宗教和文化教育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犹太人看来,人一生有三大义务,而教育子女当位列其首。《圣经》中说:“听着,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须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都要谈论它们。”《圣经》更明确地告诫以色列人把教育儿童作为毕生最主要的事情,如:“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诲,就是智慧之言。”“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背弃你母亲的教导。”犹太人之所以如此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个人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更不是仅仅为了争争面子,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千方百计地为教育创造条件。《塔木德》上曾经指出:如果学习是最高的善,那么,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便是仅次于学习的善。因此,许多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投资视作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

从19世纪的一本统计年鉴上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的教育观:每一个社群都抚养年轻人并且每周为他们提供去学院院长处学习所需要的经费。他们还支持每个年轻人辅导两个小孩,以便他能和他们口头讨论他已学过的知识……从而体验《塔木德》观念的精妙。小孩将由社群慈善基金会或公共食堂提供伙食。如果社群是由100个家庭组成的,那么它至少要抚养300个青年和儿童。一个家长将被指定抚养一个青年和两个儿童。在所有的犹太家庭中,几乎没有不潜心钻研《塔木德》的人。要么家长本身是个学者,要么他的儿子、女婿或在他家吃饭的青年是学者……在每个社群,学院的院长都享有盛誉,富人和穷人均听从他的教诲,没有人对他的权威性表示疑问,每个人的行为都顺从他的吩咐。他手持木棍和鞭子,惩戒和责打越规者,颁布法令和禁令,建立护卫队,但是,每个人都热爱学院的院长。由于学习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单靠社团本身来筹措,往往力不从心,为此,犹太人把教育事业与慈善传统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什一税”作为追求学问的经济支柱。犹太人很早就接受了“什一税”的观念。关于“什一税”的用途,犹太教律法上虽然有很多详细的规定,但有一点极为明确,即“什一税”首先要用在“那些把时间都花在研究《圣经》和其他典籍的人身上”。

此外,一些犹太商人在发迹之后也纷纷解囊,为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在他们中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发财致富并非最终目的,而要以金钱来“购买生活的权力”、“购买知识与经验”。约哈南·本·扎凯是《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大拉比之一。相传公元68年时,耶路撒冷正陷于罗马军团的重重围困之中,城内的犹太人危在旦夕。

当时,在对待罗马人的态度上,犹太人内部又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主张以暴力抗争的鹰派,另一派是主张非暴力解决的鸽派。两派之间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约哈南所属的鸽派被鹰派关押在耶路撒冷的城堡中,行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时,约哈南心生妙计,想出了脱身之策。他先假装生病,许多人闻讯前来探望。不久,便传出了约哈南的死讯,而且很快传遍了耶路撒冷全城。弟子们把这位尊敬的拉比的遗体装进棺材,以下葬为名,逃出了鹰派的设防,来到罗马军队的阵地前。罗马守兵正欲以刀刺入棺材来验尸,约哈南的弟子们纷纷求情:“如果罗马的皇帝死了,你们也要以刀验尸吗?我们完全没有武装,又能做出什么危害罗马的事呢?”

最后他们终于闯过了罗马军队的防线,来到了罗马统帅部的所在地。这时,约哈南安然走出棺材,要求拜见罗马军队的统帅。约哈南正视着司令官韦斯巴罗的眼睛,十分认真地说:“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着同样的敬意。”约哈南的本意是说,韦斯巴罗会成为未来的帝国皇帝。粗暴的韦斯巴罗对这位长者所给的头衔感到震惊,并怀疑对方在有意羞辱他,因为当时他距离帝国皇帝的职位还十分遥远。约哈南看出了对方的不悦,极为冷静地解释道:“不,请相信我的话吧。阁下一定会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韦斯巴罗看到他认真的样子,火气大消,问道:“我现在已明白了你的话。那么,你来拜见我到底想得到什么呢?”约哈南回答说:“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留下一个能容约10多个拉比的学院,永远不要破坏它。”韦斯巴罗同意考虑约哈南提出的要求,并说如果他的预言能够成真,他保存学校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

那一年,罗马帝国被阴谋和动乱所困扰。先是尼禄皇帝突然遇害;几个月之后,执掌大权的三员大将又被暗杀;韦斯巴罗作为帝国最能干的将军和帝位继承人中的佼佼者,就自称国家元首。其帝位被元老院认可。

韦斯巴罗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也许是为了感谢约哈南拉比的预言,也许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一所学校在一个沦落的民族中所能产生的精神作用,最终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当罗马军队血洗耶路撒冷时,他果然发出了一道命令:只留下小小的一所学校。这样约哈南拉比在沿海平原小镇亚布内建立的圣经学院便得以幸存。其实,约哈南拉比早就意识到了罗马最终会杀进城来,血洗犹太人。为了保留民族生存的火种,他才冒着生命危险力保了这所学校。“当然,约哈南考虑的不是10多位老年智者的生命,而是要发扬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传统。

约哈南的行动为犹太民族以后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这个民族缺少争取国家独立的正常条件,因而寄希望自己的精神财富。它认为只有忠于传统才有可能作为民族继续存在下去,这种精神力量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成为民族起义积极力量——这一信念将会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