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全集
11294600000109

第109章 教育理念

学习能赋予一个人无比强大的力量。

——《塔木德》

早在上古时代,犹太人就热衷于教育,并已开始形成自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流散时期的犹太人,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始终把教育视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色列建国后,极为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健全了一整套完备而有效的教育体制,使发达的教育事业成为这个年轻国家创造奇迹的坚实基矗正是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水准很高的群体,并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的人才供大于求,16岁以下的儿重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已基本扫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犹太人中占12%),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此外,以色列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居世界前列,每年人均读书比例居全球之冠。慨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5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怎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这就是极度重视教育的结果。犹太民族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圣经·箴言》就告诫人们:“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行尊荣”。

天窗上的人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生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踏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很黑。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这么暗?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失明的“读书冠军”

犹太人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报业家和新闻学者。早年他靠白手起家,先后购买了《西方邮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他们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他还捐资兴办了美国第一所新闻学院——举世闻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以他的基金并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最高新闻奖,驰名世界。

作为媒体大亨,约瑟夫·普利策的消费方式有着犹太人的特点,讲究经商享受两不误,他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度过的。他的晚年虽然双目失明,但仍然勤奋好学。

在普利策后半生的旅行中,他总是乘坐豪华、舒适的船只和游艇,带着秘书和随行人员,穿越世界各大洋,到世界各地去漫游。他喜欢清新的空气和浩瀚无垠的海洋,他已习惯了在狂风巨浪中接受颠簸,习惯了在水天相搏中体味人生……他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为了能够长期与大海结伴,普利策专门为自己建造了一艘豪华的大游艇,这艘大游艇成了他后半生的一个重要居所。

普利策拥有大量的财富,因此,他能过得比一般人更舒适些。从清早到深夜,从起居饮食到其他事物,都有众多仆人和六七个秘书轮流为他服务。秘书们陪他散步、兜风、听音乐会,为他口述、记录、传达命令,而且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让秘书们轮流给他用英语、法语、德语读小说、读报纸、读剧本。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逐渐成为“读书”冠军。

据不完全统计,21年中,普利策的秘书每年平均要给他读100本左右的书。这些书本无疑都为普利策的财富增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习已不再光是学生的事,而是每一个社会自然人的自发行动,一个意识不到充电重要的人,早晚都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着许多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在言谈中,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的不可开交。这时,穷困的拉比说出了自己的高见:“要论财富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好像冥冥之中果真有上帝的安排一样,航行途中,一群海盗无情地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引以自豪的财富被洗劫一空,个个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之后,这艘船因为缺乏继续航行的资金不得不停泊在一个港口。船上的乘客都下了船,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这位拉比因为拥有知识而被人们所器重,他被当地的居民请去当了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高尚而幸运的人才能从事这一职业。而那些与拉比同行的富翁却朝不保夕,艰难度日。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告诉拉比:“还是你说的话对,拥有财富的人会一夜之间失去一切,而一个有学问的人会永远富有。你拥有学问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这种观念并非一时的看法,而是早已植根于犹太民族的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