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是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
泥石流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大盈江流域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和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千米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1000米,白龙江改道使长约2000米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已被迫改线三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发生的规律
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月和8月降雨相对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月和8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7月和8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和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和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和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如从1966年开始云南省东川地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
在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和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时间。
泥石流的主要类型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黏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一是黏性泥石流,即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
泥石流的分布地带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和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和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崩塌、滑坡和岩堆群落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的长度较大、汇水面积大和纵向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往往大强度、短时间出现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
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时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挖掘工程现场施工的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和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引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西公路250米,造成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例如,甘肃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如何预防泥石流
实践表明,有些泥石流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避免泥石流对人类的伤害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修建桥梁、涵洞时,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路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二是在修隧道、明洞或渡槽时,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三是对泥石流易发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主要工程,做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建筑物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四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等。
五是修建拦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拦挡措施有拦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和截洪工程等。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如何预报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和对四川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
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