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物理:在辉煌的历史里
11293700000004

第4章 奇妙的古代声学建筑

古代人常常应用声音的一些特性建造一些特殊的建筑物。比如北京天坛中的回音壁、三音石、山西普救寺内的莺莺塔等,以此增加它们肃穆威严气魄。

这些建筑物巧妙地利用了声学上的一些原理,既有很强的使用价值,也收到了奇妙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利用声学效应的建筑在我国已发现不少。北京天坛和山西省永济的莺莺塔是迄今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声音效果的建筑。此外,还有四川省潼南县的石琴、河南省郊县的蛤蟆音塔和山西省河津县的镇风塔等。

北京天坛是著名的明代建筑。其中皇穹宇建于1530年,原名“泰神殿”,1535年改为今名。天坛的部分建筑具有较高的声学效果,使这一不寻常的“祭天”场所,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天坛建筑物中最具声学效应的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回音壁是环护皇穹宇的一道圆形围墙,高约6米,圆半径约32.5米。内有3座建筑,其中之一是圆形的皇穹宇,位于北面正中,它与围墙最接近的地方只有2.5米。回音壁只有一个门,正对皇穹宇。

整个墙壁都砌得十分整齐、光滑,是一个良好的声音反射体。如有甲、乙两人相距较远,甲贴近围墙,面向墙壁小声讲话,乙靠近墙壁可以听得很清楚,声音就像从乙的附近传来的。

如果甲发出的声音与甲点的切线所成的角度大于22度时,声音就要碰到皇穹宇反射到别处去,乙就听不清或听不到了。

在皇穹宇台阶下向南铺有一条白石路直通围墙门口。从台阶下向南数第三块白石正当围墙中心,传说在这块白石上拍一下掌,可以听到3响,所以这块位于中心的白石就叫“三音石”。

事实上,情况不完全是这样。在三音石上拍一下掌,可以听到不止3响,而是5响或6响,而且三音石附近也有同样的效应,只是声音模糊一些。这是因为从三音石发出的声音等距离地传播到围墙,被围墙同时反射回中心,所以听到了回声。回声又传播出去再反射回来,于是听到第二次回声。如此反复下去,可以听到不止3次回声,直至声能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逐渐被墙壁和空气吸收,声强减弱而听不见。

如果拍掌的人在三音石附近,从那里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围墙,不能都反射到拍掌人的耳朵附近来,因此听到的回音就比较模糊。圜丘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它是一座用青石建筑的三层圆形高台,高台每层周围都有石栏杆。在栏杆正对东、西、南、北方位处铺设有石阶梯。最高层离地面约5米,半径约11.4米。高台面铺的是非常光滑、反射性能良好的青石,而且圆心处略高于四周,成一微有倾斜的台面。人若站在高台中心说话,自己听到的声音就比平时听到的要响亮得多,并且感到声音好像是从地下传来的。这是因为人发出的声音碰到栏杆的下半部时,立即反射至倾斜的青石台面,再反射到人耳附近的缘故。

莺莺塔就是山西永济的普救寺舍利塔。因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中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发生在普救寺,所以人称莺莺塔。

塔初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是7层的中空方形砖塔。后毁于明代的1555年大地震。震后8年按原貌修复,并把塔高增到13层50米。莺莺塔最明显的声学效应是,在距塔身10米内击石拍掌,30米外会听到蛙鸣声;在距塔身15米左右击石拍掌,却听到蛙声从塔底传出;距塔2500米村庄的锣鼓声、歌声,在塔下都能听见;远处村民的说话声,也会被塔聚焦放大。

诸如此类奇特的声学效应,原来是由于塔身的形体造成的:塔体中空,具有谐振腔作用,可以把外来声音放大。塔身外部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倒层式塔檐,可以把声音反射回地面,相距稍有差别的13层塔檐的反射声音会聚于30米外的人的耳朵而形成蛙鸣的感觉。

石琴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大佛寺大佛阁右侧的一条上山石道中,由36级石梯组成,像一个巨大的石壁。从下半部的主洞口自下而上的第4级石阶,直至第19级石阶,每一个阶梯像一根琴弦,若拾级而上,就会发出悠扬婉转、音色颇似古琴的声音。

石蹬发音的声学原理是,脚踏石阶产生强迫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其中以两侧岩壁最高处的7级石阶发声最响,脚下响声似琴音,令人神往。古人称为“七步弹琴”,并题“石蹬琴声”4个大字。

蛤蟆音塔在河南省郊县。音塔其貌不扬,却以奇声夺人。在塔的任何一面,距塔10米以外,无论拍掌、击石都可以听到蛙鸣的回声。如春天池塘里有千万只蛤蟆在鼓膜低唱,令人遐想。分析结论是,蛤蟆塔本身排列有序,而且其塔檐对声音有汇聚反射作用,从而产生回音。

镇风塔位于山西省河津县的康家庄,是一座比世界名塔永济莺莺塔回音效果还要好的回音塔。

镇风塔呈平面方形,为密檐式实心塔,共13层,围长18.4米,高约30米,每层檐拱角各悬吊一只小铁钟,风来丁零作响。

塔刹呈葫芦形,顶端有一立式凤凰。站在塔下拍手、跺脚、敲砖、击石,塔的中上部便传会出小青蛙、大蛤蟆的不同叫声,还有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如果10多个人一齐拍手,其声犹如群蛙在夏夜池塘边竞相放歌,悦耳动听,妙不可言!

我国古代建筑是利用声学效应的科学宝库,很多声学建筑成就体现了声学与音乐、声学与哲学和声学与建筑、军事等的结合。这也是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根本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