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眼心计心机全集
11292300000176

第176章 专注是做事必备的“心机”

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并一直集中到找到办法并付之实际行动为止。专注有两个重点:让你的头脑冷静下来;把握住现在。这不仅是做人必备的,也恰恰是做事必备的。

在荷兰,有一个初中毕业的青年人,来到一个小镇谋生,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大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六十多年,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需要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一磨就是六十年。他是那样地专注和细致,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别人的都要高。借助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界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科学史上卓有成就、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块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专注地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专注力”的故事。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名师出高徒,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就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后,对纪昌学习射箭要求非常严格。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纪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于是纪昌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

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是没有学到家,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

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全都变大了,大得简直像是巨大的山丘了。

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工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专注是做事成功的重要元素。

《成功》杂志庆祝创刊100周年时,编辑们节录了一些早期杂志中的优秀文章。其中有一篇关于爱迪生的访谈给读者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篇访谈的作者奥多·瑞瑟在爱迪生的实验室外安营扎寨三周才获得了访问这位伟大发明家的机会。以下就是访谈的部分内容:

瑞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本领……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做了不少的事。假如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就能做整整16个小时的工作,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能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能做一件。假如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上,你就会成功。”

由此可见,只有选准目标,并且专注于其上,才可能获得成功。

有人把勤奋比作成功之母,把灵感比作成功之父,认为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人才才能产生。而专注则是勤奋必不可少的伴侣。专注使人进入忘我境界,能保证头脑清醒。全神贯注,这正是深入地感受和加工信息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法国科学家居里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般高速运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中心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生死荣辱,一切皆忘。灵感,这智慧的天使,往往只在此时才肯光顾。没有专注的思维,灵感是很难产生的。

怎么才能培养做事专注的习惯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不要被别人取得的成就所诱惑。因为做事最忌见异思迁,造成见异思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别人的某些成功所动。正确的做法是认准自己的目标,执著地追求成功。

(2)不要因失败而动摇决心。许多人一做事就急功近利,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于急切地盼望成功,则容易走向反面。事实上,干任何事情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功也有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开始写作时,收到退稿743篇,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和决心。他坚持下去,终于取得成功,一生中出版了560多部书。如果他看到700多篇退稿而退却下来,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了。

(3)要有敢于下苦功的精神。当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并将其坚持下去,一切阻碍都将不存在。有些人对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羡慕不已,却很少想到他所用掉的几麻袋的演算草纸;有些人对NBA球员的声誉津津乐道,却很少去想他们究竟洒下了多少汗水。因此,千万不要光羡慕别人的成果,要准备下苦工夫才行。

(4)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你无法停下来。因为你停下来,你将被企业淘汰;一个企业停下来,它将被社会淘汰;而一个国家停下来,它将被世界所淘汰。生存竞争,这正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智慧人生

做事必须要专注,因为只有专注我们才能集中力量对准目标去努力。哪怕再难达到的目标,只要我们具备了专注的精神,紧盯一个目标不放松,努力从中寻求突破,就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