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山海经(第九卷)
11291800000005

第5章 会稽山麓的英雄葬地

禹陵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庙三大建筑群组成。禹陵的入口处有一块青石牌坊,高12米、宽14米,高大古朴。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

在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

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

龙杠后是一条长100余米的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从神道经过禹陵广场,跨过禹贡大桥,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就能望见大禹陵碑亭。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3字是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字体豪放而雄浑,有顶天立地的气概。

石碑漆了朱红色,耀眼夺目。碑前的两棵百年盘槐,夏天碧绿葱茏,冬则虬枝如铁。碑后就是禹王山,相传大禹就葬在这里。

大禹陵碑的右侧,是咸若亭、碑廊和菲饮泉亭。咸若亭为1164年所建的一石结构亭,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具特色。

“咸若”一词,来源于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中。据记载,大禹与司法官皋陶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说:

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

意思就是,万物若能顺其自身的规律,就能得到它的好处。

咸若亭上面有“好生遗化”4个字。建此亭,不仅是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美好期望。

碑廊陈列着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等。

菲饮泉的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圣人孔子评价禹的话“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而命名此泉为“菲饮”,用来纪念、缅怀大禹。

位于禹陵左侧的是禹祠,共两进院落,中间以天井相隔。

第一进内陈列着《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雕;第二进内有大禹塑像,还陈列着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和《姒氏世谱》及记载历代祭禹情况的《祀禹录》等。

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

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为“禹井”,相传是禹开凿的。这里还有个亭子名叫“禹井亭”,其楹联是后人补书,联道:

德泽被万方;

轨范昭百代。

意为华夏的人们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禹庙是大禹陵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禹陵的右侧,始建于545年,是禹的儿子启始创的,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庙宇。

禹庙的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步升高,高低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密集的斗拱,梁上的绘画,质朴而巧夺天工。庙内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辕门、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大殿等建筑。

照壁前为岣嵝碑亭,亭子是清代咸丰年间所建。亭中有一碑,人称“岣嵝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而得名。

岣嵝碑是明代翻刻的,文字奇古,记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功绩,又名“禹王碑”。禹王碑是在1541年冬天,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学者杨慎的释文。

岣嵝碑亭前是午门,包括宰牲房和斋宿房。午门有三门,中门常闭,据说只有举行祭禹典礼和皇帝祭禹时才能打开,而且只有帝王才可以跨越中门。

穿过午门,走过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阶即到拜厅。拜厅,也称祭厅,是祭祀的地方。而百步禁阶是一个类似于台阶的东西,其实它并没有100步,只有39步。这39步的台阶,是因为过去人们拜见帝王,都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所以含有“三拜九叩”的意思。

百步禁阶前有一鼎,铭曰:缵禹之绪。意为继承大禹的事业。拜厅和大殿之间还有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后留下的诗碑,又称“御书碑”。

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禹庙的大殿的层脊,有后来的康熙皇帝所题的“地平天成”4个字,意思是大禹治平大地水患,造福人间。

殿内的大禹塑像6米,头戴冕旒,手执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内还陈列了鼓、磬等祭祀禹的礼器。

禹庙的大殿侧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得名。传说窆石是大禹下葬时的工具,是在大禹下葬时,从北川飞来的。窆石上,有自东汉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

在窆石亭的旁边,有禹穴、石纽碑,都是在清光绪年间,根据大禹的出生地四川北川那里的禹穴、石纽拓片勒石而成的。

大禹陵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蕴含的大禹治水精神,非常值得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