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赢在执行全集
11291300000026

第26章 执行之前学韬晦

韬光养晦,作为一个成语,其大意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作为一条谋略,则是指在对敌斗争中,要通过各种欺骗的手段,表面上收敛锋芒,隐蔽实力和企图,解除对敌方所造成的威胁感,麻痹其意志,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大举。

在古代,韬光养晦之策多用于人生处世和官场做戏。晏子在两次治理东阿的6年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有抱负有才干的政治家,很想干一番大事业。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准备到那里去大展宏图。可是,3年之后,向朝廷告状的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他将晏子召回来,要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毕竟是有头脑的,他早已知道了自己的“过错”,为了保留继续施展才能的机会,他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我3年的时间,那时,人们必然会说臣的好话了。”景公见他有知错必改的勇气,且言辞恳切,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又过了3年,景公果然听到不少称颂晏子的话,他大为高兴,于是又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封赏。

齐景公感到奇怪,就问究竟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第一次我去东阿,让人修筑道路,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措施,于是坏人责怪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周围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绝他们,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这些对我的恶语中伤四处传扬,甚至有人还在背后告我的黑状。第二次,我改变了做法。我不让人修路,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轻视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权贵们犯法,我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袒,权贵们为此无怨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请求,我都有求必应,周围的人为此满意了。于是这些人又都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3年前,您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您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些就是我不能接受封赏的原因。”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拜晏子为相,交给他治理全国的重任。后来,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争霸天下的强国之一。

晏子在这里两次用到了韬光养晦之策。前3年治理东阿,他所采取的政策应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得罪了人,面临着丢官免职的失败。如何挽救自己的仕途呢?晏子没有像平常人那样急于申辩、急于表功,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错误”,请求齐王再给他一次机会。齐王果然答应了。如果这时候就说自己是如何如何地能干,如何如何地受了委屈,那么齐景公肯定不能相信,反而会认为他狂妄自大,自吹自擂。在这里,晏子隐藏了自己的才能,装成确实犯了错误的样子,便是第一次用到韬光养晦之策。

第二次去东阿,晏子收敛锋芒,暂时放弃自己的治政之道,几乎是无所作为,但好名声却纷至沓来。如果晏子永远都这样下去,那他肯定成不了大器,而且日后那虚假的好名声终究是要消失的。

晏子之所以高明,就高明在他走这一步时已经看好了下一步。当景公要封赏他的时候,他就乘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讲述了自己的治政之道。这时候,有事实摆在面前,景公非常信服,也乐于接受。

他于是得到了治理全国的机会,所以,后3年的无所作为,隐藏着更大的作为。这是第二次用到韬光养晦之策。

晏子在官位难保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靠着韬光养晦不仅戴稳了原来的那顶“帽子”,而且还获取了高官厚禄,终于实现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夙愿。

执行箴言

学会韬光养晦,在困境中先学自保,然后再图发展。人生韬略中,韬光养晦是不可多得的智慧。在提升自我执行力的时候,韬光养晦也是不可不学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