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89

第89章 自知者才能自爱

人如果总是与别人比较,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么,他就会慢慢地迷失自己;一个人成天渴望获得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享受。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人做事,那才会有真正的喜悦。每个人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赢弱。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正如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使自己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当然,我们不是时时处处都有这份自觉,这个时候,别人善意的批评和及时的提醒就成了我们认识自己的另一面镜子。怎样获得这面镜子呢?也就只有谦恭做人而已。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越明确和具体,所表现的行为将越符合本身的情况,就越能给旁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同时旁人根据那些印象来与我们交往时,也不会有什么负面情况出现。就我们自己来说,对自身有一个明确了解之时,也等于有了一个做人的准绳,尽管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我们还能始终表现颇为一致的姿态与行为模式,别人也知道该怎样和我们来维持适当的关系。所以,保持一种谦恭的姿态,不仅可以借以认清自己,更可以把最真实的自己恰当地展示给别人,从而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自知之明,人就会谦恭,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就不至于因为锋芒太露而给自己招致大祸。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祢衡,堪称“狂夫”。他第一次见曹操,就把曹营中勇不可当的武将、深谋远虑的谋士,个个贬得一文不值。如“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衡称别人是酒囊饭袋,称自己却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更有甚者,当曹操录用他为打鼓更夫时,祢衡击鼓骂曹,扬长而去。对这种人,曹操自然不肯收留。祢衡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边走边骂,最后被黄祖砍了脑袋,做了个无头“狂鬼”。

一无自知之明,二无谦恭之态,怎么可能给他人留下好感,又有谁会重用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呢?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恭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

漫漫人生路上,阻碍我们前行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自高自大,又不妄自菲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很不容易。自卑与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都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做人贵有自知之明,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自知之明,才会真的认清自我,也才不至于遗失自我。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走出自卑与自负的阴影,勇于战胜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敌人——自我。我们没有理由自暴自弃,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更没有理由居高临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清自己,给自己准确定位,是你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