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57

第57章 藏锋露拙,待时而动

有个成语叫“锋芒毕露”,锋芒本来是指刀剑的尖端,人们时常用它来比喻一个人出众的才干。古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无锋无芒,那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也不会取得成功。所以有锋芒是对一个人才干的肯定,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该的。然而,锋芒是可以刺伤别人的,当然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还是得多加小心。“中庸”思想要求为人处世无过无不及,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就很容易导致失败。

《庄子》里面有这样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子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树林里,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而有一只猴子却十分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蹿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这下真是火了,转过身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这时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射死了。

这里所说的要“藏锋露拙”,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才能,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招来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在社会交往中,要使别人知道你,当然先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单单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就不免在言语或行动中暴露锋芒。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往往看起来都是毫无棱角,无论是他的言谈还是举止,个个都是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之中,有的才能要远远高过你。他们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能言善辩者;他们好像胸无大志,其实不乏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他们都不肯在言语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太露便会得罪别人,得罪别人就会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自己的破坏者;行动锋芒太露便会惹人妒忌,别人妒忌就成为自己的阻力,也必定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阻力,都是破坏者,试想你还能做成功什么事呢?

战国末期韩非与吴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书立说,主张社会变革。他的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到,极为赞赏,就设法邀请韩非到秦国。但才高招嫉,到了秦国以后,还没有得到秦王的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诬陷,屈死在狱中。宏图未展身先死,纵使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呢?如果当时韩非不是招摇显露才华,而是恭敬谦卑,等待时机,或者婉转上奏,或者另投明主,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相信他不仅仅就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会成为一代名臣,而不是一个悲剧人物了。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某人年轻的时候,在学校读书,可谓是天不怕地不怕,以为别人都不及他。刚刚踏入社会还是那样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幸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别人的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嫌怨,但是无心之过还是难免的,终究在事业上遭到了别人的排挤和打击。

《易经》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器”即是一个人拥有的各种才能,当然,一个人没有才能是不足为道的,但是有才能一定要在特定的时候表现出来,这样才不会伤人伤己。千万别学那只爱出风头、招摇卖弄的猴子,若不然,就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技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技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所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就更要既弄技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藏锋露拙,待时而动做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