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044

第44章 适时地弯下来是一种智慧

刚正的人从不低头,并不意味着他们永不低头,他们不低头,仅仅是面对邪恶和不公的时候。刚正的人,也需要知错能改,也需要从善如流。刚正绝对不是固执。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同是赵国大臣。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东征西战,屡立战功,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他的官职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说:“我身为将军,有功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口舌之功,竟位居我上,况且他出身卑贱,我不甘心在他的下边。”并且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赶车躲开。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说:“廉颇将军与秦王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都不怕,我难道会怕廉颇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乘虚而入,我避免和廉将军发生冲突,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这番话以后,便脱衣露体,赤膊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你宽容我、忍让我竞到了这等地步。”从此,赵国出现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廉颇一介武夫,对赵国忠心耿耿,不可不谓刚正之人。我们说廉颇可敬、可爱,并不在于他立下多大战功,而是在于他虽刚正,但是又知错能改,且能够以大局利益为重,这也才是“刚正”的本义的体现。一个人若是固执己见,不知悔改的话,充其量也就只是个貌似刚正的莽夫而已。

刚正之人,可贵就可贵在不慕权贵,不畏惧恶势力,而能秉持内心的信念,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好多人虽然刚正,但由于不讲究方式方法,反而在这种斗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轻则丢官罢职,重则丢掉了身家性命。而且,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这种损失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刚正也可以换个方式表现。

明代嘉靖年间,李乐做官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举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却对此事并未理睬。他又据理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传旨把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封条当即被打破了。

由于这个人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他。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急中生智,“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诚然,皇帝不辨是非,处罚贤良,刚正之人都应该保护李乐,与皇帝斗争,可是如果这个人也不顾情势和身份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恐怕自己也被连累。

我们提倡刚正做人,但也要善意地提醒大家,不一定据理力争、碰得头破血流才算刚正,刚正也可以换个方式表现。“犯颜直谏”,不可不谓刚正,但是结果却也显而易见,并不能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结果。换个方式,不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