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96

第196章 隐忍是一种处世的智慧

处于劣势时求胜谋略十分重要。然而,没有外软内硬的功夫就会过早泄露天机,不能在充分准备之后狠狠打击对方。先以软示人,后以硬出手,可达一招制胜之功。

汉初三杰,张良为冠。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

单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字面意义去理解,会误以为张良对刘邦得天下的贡献,主要在于军事——不过一个高明的军师而已。其实不是这样,张良的谋略,是助刘邦取天下的,他是帝王之师,是开国之师。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

张良个人隐忍的本事可以从他和圯上老父三次相会的故事中看出来。第一次巧遇老父,那老人要他去捡踢掉到桥下的鞋子,张良原本想教训老人,但看到对方是个老人家,便忍气拾起鞋子,甚至隐忍跪下一腿替老人穿上。老人去而复返,高兴地说“孺子可教”,约张良五日后相见,又以张良迟到为由改期再试,终于授予子房《太公兵法》。

这个因为忍之功夫得到的奇遇,使张良终身不忘忍字诀,以教人律己。不过,张良的忍不是消极的,他的隐忍,是等待时机一击搏杀。刘邦曾与项羽相约分兵入关,刘邦本来要用全力攻取崤关,张良劝道:“秦兵尚强,不可轻。”让刘邦暂时忍耐,不要硬拼。直到以重金买通秦将叛变,再趁士卒军心不稳,一举进兵夺关。张良在这场战役中,开始的目的,是保存实力,等到时机到来,乘势取胜。

张良的这种外软内硬的功夫,与隐忍功夫同出一门。古往今来,在政坛、生意场,哪有人不明白“忍”功的重要?但是说得容易,做到的却很少,在紧要关头,偏偏忍不住,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得住,也能狠得下,那自然能稳操胜券了。张良对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功夫,也颇有心得。关键在于,张良软到一定时机,能硬;另外的本事则在于一个“静”字。张良的静,正好符合老子的“致处极,守静笃”。张良少私心、无谋私利之欲,所以不急功近利,宠辱不惊,能对大事冷静合理地观察判断,看得远,想得深。好比下棋,比对手多看到很多步以后的走势变化,哪有不赢的道理。因为无私欲,才敢冒犯首脑当前的喜怒,说服刘邦压制取胜的冲动,等待最佳机会。

单凭“忍”字,张良的运筹未必能达成目标,必须加上“静”字,张良才会被刘邦重用、听信,才能将帝王之道充分学以致用。或许过分强调忍与狠的功夫,不免让人觉得张良是个城府深、心机阴险狠毒的人。这一点可用老子学说解释,老子云:“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张以弱守寡,是循机导势的重要前提,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行进道理中总结出来的。这种功夫,不仅仅是“术”的层次。弱者,道之用。能融会贯通这至深道理的人,必须涵养功夫达到“道”的境界,张良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高人。

所以,软,更多的是为了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该硬则硬,积聚的能量就会喷发出来,一击得手。

刘邦信服张良,主要在于张良至诚无私。以至诚、无私之心做事待人,虽“软”不阴,虽“硬”不毒。运用奇谋,因机乘势。只让人感叹智计之巧妙,不致使人们有阴险狡诈的感觉,这里面的学问,幻化无穷,但是,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政坛、商尝对上、对下,全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