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77

第177章 对人宽容让自己从容

古人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是说,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普通的朋友之间尚且如此,倘若胸怀宽广,对自己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他一定感激涕零,视你为恩人一般。

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比较文明的责罚”。有权力责罚,却没有责罚;有能力报复,却不去报复,这就是一种宽恕,也是一种能够掌管他人的法宝。宽容待人,以德报怨的同时,敌人也就自然与你拉近了距离,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人了。对于昔日的敌人,打击报复只能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树立更多的敌人;而如果量才重用,给敌人以平等的待遇,不但能够感化敌人,为我所用,更能够树立自己的威望,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拥戴,从而有利于巩固自己的关系网成就自己的做人。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其心术权谋,手段残忍,真是令人发指,但她惜才,爱才,对于有能力辅佐她的人,她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自己的敌人,并使之成为她的“心腹”。上官婉儿,是李唐时期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后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上官婉儿与母则为宫婢。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则为武则天所赦。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是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太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犟的性格。”接着她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儿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又参与了政变。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于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武则天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武则天确实把婉儿感化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这已使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经常以亲切的态度对待他人,对于别人内心所希望达成的事情或想获得的利益,如果你能时常加以关切并适时给予协助,那么就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如果你能设身处地对待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使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和关怀。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汤姆逊·威尔森先生曾说:“友情之道无他,只能以友情获得,人或许可以轻易地支配他人,却很难得到他人真心信赖。”

一个性情孤僻,喜欢独往独来的人,由于在生活和事业上没有朋友相扶助,想要获得成功,就只有靠自己单打独斗,往往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人无法离群而索居,不管在事业上或日常生活中,友情都是人生最难能可贵的珍品。真心的朋友会为我们带来向上奋发的动力,时时刻刻激励鼓舞着我们,更必须好好加以珍惜。

朋友之间的宝贵友情,是从彼此的善意关怀一点一滴累积的,充满恶意的动机是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固情谊的。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善意地关怀自己想结交的人,就能快速获得他们的友谊。

对待朋友要以善意为出发点,如此才能培养深厚的情谊与默契,使对方乐于采纳你的意见,而不会误会你的意见是否别有用心。谈到说话办事技巧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劝告世人说:“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要则,就是不要责备对方。”

美国总统林肯也曾语重心长地说:“责备与中伤是最愚蠢的行为。”他年轻时经常为芝麻小事而激烈指责别人,后来,也都从自己的惨痛经验中,充分了解了这种做法的愚昧。

有一次,林肯指责一位同僚的缺失,对方恼羞成怒,愤而向他挑战,林肯差点就命归黄泉。从此之后,他不再任意责备别人,即使是善意的批评,也尽量不说。

这种种改变,使得他的人际关系大为好转,广受大众欢迎,后来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新加坡作家洪生在《人性谈》里说:“人如冬天里的刺猬,太过疏远就会各自觉得寒冷,可是过于靠近又会互相刺伤。”

这是因为,人与人往来密切,不免因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双方或多方、或明或暗的攻击。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才是最正确的,错误的是社会大众,无论何时何地,都本能地将自己美化、正确化;即使是被公认为性情乖僻的人,也会执拗地认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是人类难以改变的心理特征。

就算是再怎么客观的批评或是再怎么恳切的责备,一般人听了,也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难以接受。

因此,人只要一遭到批评,就立刻采取刺猬般的防卫态度,竖起身上的每一根刺,加以反驳、反击。

即使他表现出虚怀若谷、勇于认错的态度,心中也许还是愤愤不平,盘算着如何伺机报复。

日本明治时代的大作家夏目漱石对于这种现象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他说:“别人对你道歉,向你赔礼,如果你信以为真而原谅他,那你就是个诚实过头的傻瓜。你必须这么想:道歉只是表面上的道歉,原谅也是表面上的原谅。”

由此可见,鲁莽地责备与批评别人,对自己根本没有用处,只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受到磨损。

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的人,代表着他具有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协助他在事业上或生活上一帆风顺。至于如何与别人和睦相处,诀窍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将心比心”。换言之,就是如果你希望别人友善地待自己,那么就得先友善地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