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厚道全集
11289500000147

第147章 大度并非装阔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这么一种人,明明经济条件十分有限,却也显得十分慷慨,但更可怕的是,他如此慷慨并非真的想要为别人排忧解难,而只是为了要告诉别人他是有钱的。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这似乎是个心理问题。因为没钱的人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他们内心常在交战:“我只能这样吗?”自怜之情油然而生,更因顾虑到别人的眼光而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某件事情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自己的实际条件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感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看似慷慨,实际上则为自己的能力所不能及。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一些人看似慷慨,实际上人们只看到了他们的追名逐利与爱慕虚荣。

有位身兼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的人,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并不讲究非叫一些好菜,以显示自己的财富。有些人则不行,本来没有别人有钱,却怎么也不愿潇洒地点那些家常菜,担心招来轻蔑的眼光。年轻人往往是最爱虚荣的,一个刚赚了一点钱的小伙子,却非要请女友吃高级餐馆,去高级舞厅。有些只租得起几平方米小房间居住的年轻人,却非要倾所有积蓄买一部汽车带着女友玩。试想,这样的年轻人又怎能不穷呢?越装阔越穷,越穷越装阔,形成了一个跳不出去的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种人与那些真的宁可自己委屈一点,也要竭尽全力慷慨助人的人有着天壤之别。这两种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种相似的做法背后的动机截然不同:后者舍己而为人,前者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后者不仅慷慨,而且是慷慨人之中的伟丈夫;前者则只能让人感到无奈甚至可悲。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便会真的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导度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拥有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开导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被这件事困扰,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布施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醒悟过来:“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花了约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了。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了。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不假思索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便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是这样,有些人并非不想帮助别人,往往就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贪婪战胜了自己的那一点慷慨之心。慷慨做人,就是要有“布施”的精神:布施自己的钱财,布施自己的知识,布施自己的爱心,乃至布施自己的生命……做一个慷慨的人其实并不难,像前面故事中提到的那个人一样,不断训练自己,培养自己的慷慨之心,多多助人,自然会从其中受益,也自然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乃至最后证得自己人生的“菩提”。

有人说慷慨解囊是一种春蚕的精神,把最后一口丝吐出来,到死方尽;有人说慷慨解囊是蜜蜂的风格,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有人说慷慨解囊是蜡烛的情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慷慨解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灵世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筹码。慷慨解囊是人性善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