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根·赫瑞格尔说:“愤怒从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他还说:“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与他的友情。”
西汉时,韩信在街上受恶少胯下之辱,愤怒的热血一下子涌遍全身,可他咽下了这口气,从对方的胯下钻了过去。不仅如此,当韩信功成名就、回乡报恩时,还到处寻找当年的恶少,对他表示感谢。
这一千古流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不发脾气的首要条件——忍耐。忍耐可说是交际修养中的重要原则。
宋代韩琦任定武元帅,夜里写信时,让一名士兵在一旁拿着蜡烛,士兵不小心烧了韩琦的胡子。韩琦用袖子扑灭了,然后像没事似的继续写信。不一会儿看那士兵,已经换了人。韩琦担心长官会鞭打那名士兵,急忙叫道:“不要换人!我让他剔灯芯,所以才烧了胡子。幸好信没有烧着,有什么过错?”
还有一次韩琦花100两银子买了一只玉杯,很是珍爱。手下一名官员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打破了,在座的客人都惊呆了。那名官员趴在地上等着挨罚,韩琦笑着说:“这东西命中注定是要碎的,你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
胡子已经烧了,杯子已经碎了,发脾气又有什么用?虽然这是最使人发怒的事情,但韩琦度量过人,把事情看开了,所以遇事胸怀坦荡。假如韩琦度量狭小,换掉士兵,惩罚碎杯官员,恐怕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们不具备韩琦的度量,但可以向韩琦学习,学习“遇事退一步想想”的观念,这样,或许能逐渐变得大度起来。
汉人张良有一段邳桥受书的故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的桥上游玩,有个老头走过来时,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去。对张良说:“把鞋子捡上来。”张良大吃一惊,想要拒绝他。但那老头看起来年纪很大,张良强忍着怒气把鞋子拿上来,交给了老头。老头穿上鞋,说:“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早晨跟我在这儿见面。”张良感到奇怪,跪下说:“好吧。”抬头一看老头不见了。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老头已先到。看见张良很生气地说:“你来迟了,为什么?五天后再见。”五天后鸡啼时张良去了,老头又先到,愤怒地说:“为什么又迟到了?你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了五天,半夜里张良就赶去了,过了好一会儿老头才来,老头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能做大王的军师。”说完不见了。天亮时,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刻苦攻读。后来,他辅佐刘邦取得了天下,刘邦说:“在帷幄之中谋划,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比不上张良。”张良被后人称为汉代三杰之一,被刘邦封为留侯。
张良容忍了老头的蛮横要求,为素不相识的他到桥下拾鞋,正是这“忍”,老头认为张良“孺子可教”。最终把一本兵法书交给了他,可以说,忍耐使张良成就了事业。
可见“忍”是多么地重要。
民族英雄林则徐,脾气暴躁,有几次差点因为发脾气误了大事。他奉命到虎门禁烟时,为了不因怒气误事,特意在自己的居室和办公场所贴上“制怒”的条幅。每当要发脾气时,一看到这两个大字,便如同听到了无声的命令,也就心平气和、三思而行了。这不失为制怒的妙方。
在你生气或完全失去理智时,千万不要做出任何决定。对物不对人,对事不对人,也是息怒之道。有些人在自己要发脾气时,赶紧离开这个“特殊环境”,想一想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或者把自己关起来,闭目养神,在寂静中灭掉怒气之火;或者拼命工作、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伏案疾书,让愤怒化作诗文……
当然,并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忍,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便将右脸也送给对方,这是一种无原则的“忍”。对个人来说,凡是一些非原则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个人意气与利益等;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坚决不能让步。因此,可以说,忍也是有原则、有限度的。
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微笑,任何人都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当你与他人发生矛盾,受到他人侮辱和侵犯时,激愤之情便会膨胀起来。愤怒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旦让它狂奔起来,后果不堪设想。愤怒会使你成功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因此要学会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