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给“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真正的朋友是一生的财富,诤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坦诚相见,对朋友的缺点、错误绝不粉饰,敢于力陈其弊,促其改之。
人生路上陷阱无数,尤其是在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谁当头给我们一盆警醒冷水,让我们立时警醒,变得客观冷静?是诤友。
诤友是给我们敲警钟的人,如果没有他,我们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弯路,不知道要多摔多少跟头,甚至会陷入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的境地。
但由于几乎少有人能“闻过则喜”,多数人都是听到表扬奉承的话才高兴。而诤友从来不会只说赞美的话语,他敢以诤言指出你的问题和不足,不懂得给人留面子,在习惯于颂扬的交际规则下,诤友往往被人们的所谓面子封杀。但这也正是诤友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
纵观古今,因听诤言而成大业者不乏其例。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在他统治时,唐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的批评意见,他与魏征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李世民即位之后,提拔敢于直言的魏征当了谏议大夫。魏征有胆有谋,常常不顾皇帝的情面而极力劝谏,有时达到非常执著的地步。魏征当了几年的谏议大夫,前前后后竟直言陈谏了200多件事情。
有一次,有大臣送给太宗一只鹞鹰,太宗非常喜欢。一天,太宗正在逗鹞鹰玩时,忽然见魏征老远地走来了,就赶紧将鹞鹰一把从胳臂上揪下来藏掖在怀里,想等魏征走了再放出来玩,可是魏征禀奏的公事特别多,说了很长时间还没说完。太宗心里又急又气,可又不敢直说,结果那只鹞鹰竟然憋死在他怀里。
大唐国力逐渐强盛之后,魏征见唐太宗不如初期那样励精图治,于是上了一道有名的《十渐疏》,希望唐太宗戒骄戒躁,励精图治。唐太宗读后十分感动地说:“希望你能继续直言得失,朕一定会虚怀若谷,恭敬地等待你的批评意见。”
当魏征去世时,唐太宗得知消息,悲痛万分,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鉴戒的镜子。
有这样一句民谚:“你要孤立一个人,你就去表扬他;你要损害一个人,你就去赞美他;你要断送一个人,你就去奉承他。”掩盖毛病等于助长毛病,赞美错误等于推动错误。那种不仅没有任何“疼痛感”,反而是听起来“甜蜜蜜”“美滋滋”的批评,只会让人误入歧途,在岔路和邪路上越走越远。
商朝暴君“殷纣”,就是因为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只要忠言进谏者,必会招来杀身之祸。而费仲等人的“甜言蜜语”,把他迷得神魂颠倒,完全丧志。如果纣王能稍稍听进去一两句奉劝,也不至于落得个残害忠良、昏庸至极的亡国暴君的下场!自古以来,得天下的国君其原因都和唐太宗差不多,而失天下的国君也与殷纣大同小异。
但是,现实中,仍然有很多人不愿意结交诤友,他们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一切要自己说了算,喜欢“百分之百的赞成”,最忌恨谁给自己提意见。这样的人看起来表面风光,实际上这种风光绝对不会持续太久。他们终有一天会因为不听别人的劝告而自食苦果。
拥有诤友是一个人的幸运和福气,诤友像是一面镜子,帮你认清自我。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诤友,肝胆相照、直言不讳、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真诚关心你,为你的失误痛心;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直言指出你的盲区和瑕疵,促使你进步。
古人说:“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意思是说,交朋友不在多,贵在交诤友。如果人们能结识几个诤友,那么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事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