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工业:印纺工业龙头
11285900000002

第2章 先秦印染原料与印染技术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一般指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王朝的建立,因此这一时期又叫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它是我国古代纺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的印染与纺织工艺,是我国纺织业的滥觞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发现了用于印染和纺织的材料,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材料,掌握了印染工艺技术和染色工艺技术。对我国古代纺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用于给织物着色的材料概括起来有天然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两大类。矿物颜料即是无机颜料,是无机物的一类,属于无机性质的有色颜料。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料。

我国很早就利用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对纺织物或纱线进行染色,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掌握了各类染料的制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丰富了古人的物质生活。

我国在服装上着色的历史就是从矿物颜料的利用开始的,其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自此以后的各个时期,由于它们不断地被人们所采用,终于发展成历代以彩绘为特点的特殊衣着上色所需的原材料。

先秦时期矿物颜料的品种主要有赭石、朱砂、石黄、空青、铅白等,分属红、黄、绿、蓝色系。

赭石主要成分是呈暗红色的三氧化二铁,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是我国古代应用最早的一种红色矿物颜料。

1963年,在发掘江苏省邳县四户镇大墩子4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址时,出土了4块赭石,其上有明显的研磨痕迹,说明当时我国已开始利用矿物颜料了。

至春秋战国时期,赭石由于色泽逊于其他红色染料,便逐渐被淘汰了,但仍被用来做监狱囚衣的专用颜料。后来“赭衣”成为囚犯的同义词。

朱砂又名丹砂,主要成分是红色硫化汞,属辉闪矿类,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出产,是古代重要的矿物颜料。

我国利用朱砂的历史很早,在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时期墓葬中曾发现大量朱砂,在北京琉璃河西周早期墓葬、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也都发现过有朱砂涂抹痕迹的织物残片。朱砂的色泽比赭石鲜艳,色牢度又好。在制作朱砂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红色,上层发黄,下层发暗,中间的朱红色彩最好。

石黄分雌黄和雄黄,用于颜料的多为雄黄,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其颜色为橙黄色,半透明,是天然的黄色染料。石黄是红光黄,色相丰满纯正,色牢度好。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刺绣印痕上有石黄颜料的遗残。

空青作为矿石是有名的孔雀石,作为颜料又名“石绿”,是含有结晶水的碱式碳酸铜,结构疏松,研磨容易,色泽翠绿,色光稳定,耐大气作用性能好,是很重要的矿物质。

另一种碱式碳酸铜矿石是蓝铜矿,又名“石青”、“大青”、“扁青”,可作为蓝色矿物颜料。铅白又名“胡粉”、“粉锡”,成分为碱式碳酸铅。蜃灰也是传统的白色涂料,可用于织物或其他器物的涂料。

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虽然都是设色的色料,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很不相同的。以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黏合剂使之黏附于织物的表面,其本身虽具备特定的颜色,却不能和染色相比,所着之色也经不住水洗,遇水即行脱落。

植物染料则不然,在染制时,其色素分子由于化学吸附作用,能与织物纤维亲合,从而改变纤维的色彩,虽经日晒水洗,均不脱落或很少脱落,故谓之曰“染料”,而不谓之“颜料”。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其采集、制备和使用方法,值得称道之处也极多。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染草的品种、采集、草染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都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

古代使用过的植物染料种类很多,单是文献记载的就有数十种,现在我们仅就几种比较重要的常用染料谈一谈。

蓝草,一年生草本,学名蓼蓝。它茎叶含有靛苷,这种物质经水解发酵之后,能产生靛白,当靛白经日晒、空气氧化后缩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蓝。在古代使用过的诸种植物染料中,它是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

我国利用蓝草染色的历史,据记载,我国夏代已经种植蓝草了。至春秋战国时期,采用发酵法还原蓝靛,这就可以用预先制成的蓝泥染出青色来。荀况的《荀子·劝学》篇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说法。

蓝靛制作方法是把蓝草叶浸入水中发酵,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再在空气中氧化沉淀缩合成靛蓝泥,即可贮之待用。靛蓝染布色泽浓艳,牢度好,一直流传至今。

茜草,又名“茹藘”和“茅搜”,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植物染料。战国以前是野生植物。《诗经》记载:“茹藘在阪”、“缟衣茹藘”,前者是说它生长在山坡上,后者是说它的染色。

茜草是一种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春秋两季皆能收采。收采后晒干储藏,染色时可切成碎片,以热水煮用。

茜草属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茜素和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则可染得多种红色调。

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的红色底色,经化验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

紫草在《尔雅》中称为“茈草”。它属于紫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8月至9月茎叶枯萎时采掘,紫草根断面呈紫红色,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宁,可作为紫色染料。紫草宁和茜素相似,不加媒染剂,丝毛麻纤维均不着色,加椿木灰、明矾媒染,可染得紫红色。

荩草茎叶中含黄色素,主要成分是荩草素,是黄酮类媒染染料,可直接染丝纤维,以铜盐为媒染剂可得鲜艳的绿色。

除上述植物外,古代还以狼尾草、鼠尾草、五倍子等含有鞣质的植物作为染黑的主要材料。

我国的染色技术起源很早,《诗经》中有不少记述当时人们采集染料染色,以及描绘所染织物色彩美丽的诗篇。

《小雅·采绿》的译文是:从早到晚去采蓝,采得蓝草不满裳。从早到晚去采绿,采得绿草不满掬。《豳风·七月》的译文是:

七月里伯劳鸟儿叫得欢,八月里绩麻更要忙。染出的丝绸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给那阔少爷做衣裳。

《郑风·出其东门》的译文是:东门外的少女似白云,白云也不能勾动我的心,身着白绸衣和绿佩巾的姑娘呀,只有你才使我钟情。瓮城外的少女像白茅花,白茅花再好我也不爱她。那身穿白绸衫和红裙子的姑娘呀,只有和你在一起我才快乐。

将采集的植物染料变为各种艳丽的色彩,《诗经》中描绘当时织物的颜色,真可谓五彩缤纷!

《诗经》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出现众多的色彩名称,表明我国一直延续使用了2000多年的多次浸染、套染、媒染工艺是从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普及起来的。

多次浸染法是根据织物染色的深浅要求,将织物反复多次地浸泡在同一种染液中着色。常见的为靛蓝的染色,每染一次色泽加深些。用茜草及紫草染色时,也是一样,再染一次,色泽也变化一次。

套染法的工艺原理和多次浸染法基本相同,也是多次浸染织物。只不过是浸入两种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以获得各种色彩的中间色。

如染红之后再用蓝色套染就会染成紫色,先以靛蓝染色之后再用黄色染料套染,就会得出绿色;染了黄色以后再以红色套染就会出现橙色。

《诗经》对当时染色情况描述,还说明我国远在3000多年前已获得染红、黄、蓝三色的植物染料,并能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套染出五光十色的色彩来。

《淮南子》记载: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另外当时的人们也已知道,青与黄可合为绿色,但以藤黄合靛青则为绿,即用不同的青色与黄色染料,合成的绿色也不相同。

媒染染色已成为先秦时期的植物染色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媒染法是借助某种媒介物质使染料中的色素附着在织物上。这是因为媒染染料的分子结构与其他各种染料不同,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经媒染剂处理后,方能在织物上沉淀出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媒染染料的这一特殊性质,不仅适用于染各种纤维,而且在利用不同的媒染剂后,同一种染料还可染出不同颜色。比如蓝草中所含的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引哚酚,在空气中氧化缩合成靛蓝。

先秦时采用的是鲜叶发酵染色法,将蓝草叶和织物糅在一起,蓝草的叶子被揉碎,液汁就浸透织物;或者把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然后晾在空气中,使引哚酚转化为靛蓝。

可见先秦时期蓝草的染色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掌握了通过多次染色得到深色的工艺。

媒染染料较之其他染料的上色率、耐光性、耐酸碱性以及上色牢度要好得多,它的染色过程也比其他染法复杂。媒染剂如稍微使用不当,染出的色泽就会大大地偏离原定标准,而且难以改染。必须正确地使用,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先秦时期的印染原料和印染工艺,都是从染工们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为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