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11285400000012

第12章 苏轼被贬而作诗表心迹

在1079年的北宋神宗年间,在京城通往江浙地区湖州的官道上,两匹快马相隔15千米的距离,拼命地向湖州方向狂奔着。

第一匹快马上骑着的一个江湖人士,他风尘仆仆,身上的衣服因为连日赶路,早已经被尘土遮盖失去了原来的颜色,两只眼睛也因为不眠不休地赶路而布满了血丝,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疲惫不堪。

即使这样,这个江湖人依然跨坐在马背上,手中的皮鞭不断抽打在胯下坐骑的马股上,似乎有天大的事情将要发生,以至于他都丝毫无法估计到胯下战马的承受能力。

江湖人胯下健马口吐着白气,脚下奔跑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了。

第二匹快马,马股上印着一个大大的“御”字,马上一员武将身穿武士服,背后披着一个血红色的披风,怀中揣着一卷圣旨,腰间挂着一口青锋剑。背后的披风随着战马的奔跑,高高地飘在身后。

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朝廷的命官,看这架势,估计是哪一方的大员要受罚了。

在这马上之人,名叫皇甫遵,他正是皇帝任命的传旨钦差。这一次,他要去的地方正是湖州,他奉神宗之命给湖州太守苏轼传旨,要押解他苏轼苏东坡进京接受审讯。

第一匹马上的江湖人终于在湖州外五里处停了下来。因为他胯下的健马再也跑不动了,此时已经扑倒在地面上,嘴角流着白沫,眼看着就要死去了。

江湖人翻身下马,留恋地看着眼前扑倒在地口吐白沫跟随了自己多年的爱马,伸出手恋恋不舍地摸了摸马的头说道:“疾风,你在这儿里等我。这一次苏大人危在旦夕,我通知完苏大人就回来陪你。”

江湖人说完之后,毅然地转过头去,擦干净眼角的泪水,用尽最后的力气快步向湖州城跑去了。

在湖州太守府书房内,风尘仆仆的江湖人气喘吁吁地站在苏轼面前,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交到苏轼手中,说道:“苏大人,这是驸马爷让我转交给你的信。这事情十万火急,御史台新党的人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混淆黑白。苏大人,你保重,我先告辞了。”

一个时辰之后,传旨官皇甫遵骑着高头御马在“哒哒”的马蹄声中来到湖州太守府门前。他高高坐在马背上,左手微微抬起手中托着圣旨,右手抓着马缰按在腰间利剑上,杀气腾腾地站在太守府门前,冷眼旁观着太守府门前的守卫等待着苏轼来迎接圣旨。

此时太守府内书房所有的窗户都大开着,滚滚的黑烟从房间内涌了出来。书房内的火盆之中正在燃烧着他当初作的诗词,现在的苏轼有些心惊胆战,他非常清楚都是这些文字给他惹来的牢狱之灾,所以正在紧张地焚烧着书稿和诗集。

这时,书房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太守府的官差急匆匆推开书房门,对他说道:“大人,外面朝廷的钦差来了,正在太守府外等着您去接旨呢。您这里处理得怎么样了?”

苏轼听到下人汇报传旨官已经来到太守府门外,连忙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书稿和诗词放进火盆之中,看着这些书稿和诗词燃尽,才回到房间换上衣服带着全体人员到府门前迎接圣旨。

皇甫遵看着苏轼身穿官服,带领着太守府所有的成员出现在眼前,跪在地面上等待接旨。他翻身从马上下来,手中托举着圣旨,大步穿过苏轼等人,来到太守府内的台阶上,面向苏轼等人大声说道:“苏轼接旨!”

皇甫遵双手打开圣旨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刻免去苏轼湖州太守官职,进京入御史台接受调查。钦此。

“苏轼还不领旨谢恩?”

苏轼口中山呼万岁,战战兢兢地来到皇甫遵面前,高举着双手,将圣旨接在手中,而后站起身对皇甫遵说道:“皇甫大人,请稍等,罪臣苏轼稍微交代一下离去后的事情,就随大人一起去都城。”

皇甫遵看着苏轼,点了点头说道:“苏大人,请稍微快些。”

半日后,苏轼被关押在囚车之中由军队护送着跟随皇甫遵离开湖州,向京城的方向走去。

几日之后,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将所有在世面上流传的苏轼所做的诗词全部集合起来。

李宜之与李定二人从苏轼曾经写过的诗集之中断章取义,网罗了很多苏轼反对变法的证据,在早朝的时候向神宗呈献,并且对苏轼进行了诸多诋毁。经过神宗的许可,李宜之与李定二人开始在御史台对苏轼展开了审问。

苏轼在御史台中被关押了整整4个月时间,这期间他受尽了酷刑,几乎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当时新党领袖、变法的实施者王安石得知苏轼的事情,赶到京城面见神宗皇帝,向神宗皇帝为苏轼求情。

王安石与苏轼二人在政治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作为政敌王安石的求情在很大的程度上为神宗所接受。再加上早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宋神宗三思之后,决定将苏轼贬到黄州挂一个虚职,当团练副使,并且不许离开黄州,这就相当于将苏轼软禁在那里了。

苏轼终于离开了御史台,千里迢迢来到黄州上任。他回忆着自己入仕之后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想到因为自己这一次案件而被牵连的弟弟苏辙和朋友,他顿时感到精神上非常疲惫,心里显得异常空虚。昔日苏轼心中那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情,似乎在这一瞬间全都化为了灰烬。

苏轼到黄州不知不觉3年了,这3年时间内郁郁不得志的他变得心情淡然了,他从初入仕途时的那种崇尚儒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气早已消失殆尽。

此时他在思想上开始从崇尚道家文化回归到了佛教中来,希望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在宗教上得到解脱。苏轼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农历四月,这是苏轼自从发配黄州以来在这过的第三个寒食节。连续3年的流放生活,使得苏轼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孤独惆怅。再加上这一年连续两个月的降雨,更加让他这些日子以来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苏轼抬头看着大地上一片苍凉,天空只有乌鸦衔着纸钱飞过头顶的景象,回想起自己此时名为黄州团练,实为变相软禁的境遇,他感觉到异常的忧郁。

苏轼在这一刻突然想到了乌鸦衔着纸钱的样子,突然意识到今天已经是寒食节了,于是他拿起笔在纸上刷刷点点,作诗两首,将自己的心情全都寄予了其中: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就是《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非常有名,对后世影响特别大,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