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名字创造一生好运气
11284800000002

第2章 姓氏的探源

姓氏的起源

所谓“图腾感生”是指原始初民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生育奥秘,而把氏族蕃衍的“功劳”归之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图腾崇拜的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无生物,其中较多的是动物。原始初民认为,氏族中的女性只要有与图腾发生神秘接触的机会,就可以感生而受孕。考察古史记载,有关远古圣处女“图腾感生”的方式(类型)大致有下列数端:

1、“履迹”感生

即圣处女与图腾身体或其附属物品、派生物发生直接、间接(幻想、摹拟)的“神秘接触”而导致受孕,这类图腾皆系动物。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后稷系典型例证。又如伏羲也系其母履迹感生。据《易·系辞》正文引《帝王世纪》:“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其母)华胥履之,而生包牺(即伏羲)。”周人因为其始祖母姜嫄踩了巨人的脚迹(熊迹)而受孕生了后稷,所以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对于这个“姬”字,应作一点说明:据周作云先生《周祖先以熊为图腾考》(1979)研究,姬字的“臣”旁原像“熊迹”之形,姬字从女从臣,即由姜嫄(女)履大人之迹(熊迹)的图腾信仰而来。

2、“吞物”感生

即圣处女无意中吞食某种图腾物而导致受孕。此类图腾多为植物或动物的卵(蛋)。例如《白虎通义·姓名篇》载:“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论衡·奇怪篇》也有同样的记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子’。”这两段文字表述的方法不同,但说的都是有关吞食感生的史实:禹的母亲因为吞吃了薏苡(车前子,一种植物),于是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就以薏苡为图腾,并姓“姒”;商族的先人是因为其始祖母简狄吞食了玄鸟(燕子)的“子”(即卵)而生下了契,所以商人就以玄鸟为图腾,并姓“子”。《诗经·商颂·玄鸟》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即指此事。

3、“遇异”感生

即圣处女与怪异之图腾事象发生接触或受其“干忧”而导致受孕,此类图腾多为无生物或自然气象(如雷电)。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黄帝)母口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帝王世纪》云:“帝尧陶唐氏,伊祈姓。母曰庆都,生而神异。常有黄云覆其上。为帝喾妃,出以观河,遇赤龙。暄然阴风。而感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

有关这种图腾感生的传说,古典史籍屡见不鲜。清朝有个儒生赵在翰,还专把此类“感生”故事辑为一堆,编成《七纬》一书。其中最著名的有(部分已见上述):

履迹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

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

吞物禹母吞薏苡而生禹。

简狄吞燕卵而生契。

遇异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

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

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

女枢感虹光而生颛顼。

庆都感赤龙而生伊耆(尧)

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重要内涵,跟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中就明确指出:“黄帝以来的五帝和三王的祖先的诞生传说都是‘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那正表明是一个野合的杂交时代或者血族群婚的母系社会。”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水平极端低下,“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更不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原理,于是就把蕃衍种族的“生育”这一头等大事,看得十分神秘,将其归之为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异物的意志与力量作用于圣处女身上的结果。对于原始社会的初民说来,受孕与生育,却是永难破译的神秘之谜。他们往往把女性的受孕与她们曾经在某一天吃过什么稀有的东西、或遇到过什么祥瑞的动物,见到过什么罕见的天象,乃至做过什么神奇的梦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认为女性之所以受孕生育,就是这种异物、瑞兽、吉象、幻梦在她们身上作用的结果。在原始人看来,女性的受孕也是与她曾经遇到过某物(如姜嫄“履大人迹”)、吞食过某种东西(如简狄的吞食玄鸟之卵)有关,是神秘力量在起作用,是某种天意的表现。法国社会学家路先·列维·布留尔(1857~1939)在《原始思维》一书中,曾列举过澳洲、非洲原始部落土人对于生育的神秘观念。例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就认为:“婴儿并不是受孕的直接结果:不受孕也可以生出来。受孕可说只是为母亲接受和出生的那个已经形成的、居住在地方图腾中心之一的婴儿魂作准备。”“由于原始逻辑思维的一般趋向和这个思维对一切现象的神秘因素的无比兴趣,出生的生理方面在原始人的视野中消失了,它们被关于婴儿与其父母之间的图腾联系的无比重要的观念遮盖住了。如同生命、疾病和死亡一样,出生也必然会以一种神秘的形式,以互渗的形式来被想象”。华夏远祖的“图腾感生”与澳大利亚近代土人(原始部落)的“生育”观念竟是如此相似乃尔!

我们的老祖宗当年造字时,对“姓”是颇有一番讲究的。“姓”由“女”、“生”二字组成。《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而生,生亦声。”故,姓者,女生也。“姓”所要确认诠释的乃是女性始祖因何而生子的问题。究竟因何生子呢?答曰“母感天而生子”,即图腾感生。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篇》: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诗》:“天生丞民。”此“天”乃是冥冥之中作用于始祖母圣处女身上并导致其受孕的异物(其中包括雷、电、虹等自然天象)也即图腾。所谓“母感天而生子”,实为母感“物”而生子。于是,这一直接导致始祖母受孕的异物或曰始祖母的原配男根(“丈夫”)——图腾,就成了氏族的共同崇拜物,氏族部落不但对其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而且禁止食、杀、冒犯。这样,原始初民就将生殖崇拜——女阴崇拜——祖妣崇拜与对祖妣的原配“男根”——图腾物的崇拜熔之于一炉,他们不但将图腾作为氏族部落共同崇奉的对象,而且将图腾物的名谓作为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符号标志,这就是族号(族徽)。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认为,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图腾崇拜的规则》)。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也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于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全体成员头上,都顶有一个代表他们本部落的图腾名称(族号),当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交往时。这一名称就成了他们的区别性符号(如鸟部落、熊部落);当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或流落他方时,这一名称就无疑产生了精神纽带作用与强大的凝聚力量。久而久之,图腾名称就逐渐演变成了同一氏族的共同标记——姓。

这就是由“图腾感生”演化为姓的秘密。

冷僻姓氏探源

冷僻姓多为避祸而造。

昃(音仄):在山东淄博市的博山城区西部,有一个昃家庄,从这里繁衍出来的若干家昃氏子孙,大都生活在博山一带。昃姓为此地独有。相传昃氏乃明朝朱皇室的后裔。明亡时,皇族子弟四处逃命,隐姓埋名。有一支逃到莱芜一个叫坡庄的地方,正值太阳偏西之时,遂触景生情,痛感大明王朝灭亡之苦,即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句,改朱姓为“昃”。据《说文解字》,“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西下之意。改为昃姓,既寄托了对明王朝的哀思,又可逃过清兵的追杀。

香:广东东莞县有这个姓。香姓的根在北方,原为“查”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后代称查氏。后来查姓中一支由于得罪朝廷而避祸逃奔南方,将查字底上一横移到头上,好似有人往自己头上戴上一顶帽子,别人不易认识,于是产生了“香”姓。

岑:浙江杭州、绍兴、宁波一带有岑姓。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秦大士状元及第,衣锦还乡,路过金陵,江宁府,官绅置酒秦淮河,为状元公接风。席间,秦大士赋诗一首:“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兴亡莫漫悲前来,淮水而今尚姓秦。”他借秦淮河以夸“秦”。后被杭州府官知道,当他回到杭州时,故意设宴于岳飞坟,为状元公洗尘。其中含义,不言而喻。酒过三巡,众官绅纷纷起身,请状元公为岳坟题联,分明窘辱秦大士。秦大士心中明白,乃濡墨挥毫,写成一联:“人从宋后罕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写罢掷笔而去。当时这一带人民恨秦桧,秦大士不敢违拗民意,只好违心地写了这一联。不料引起反响,此后,有人干脆将“秦”姓改为“岑”姓,以示同秦桧划清界线。

复姓探源

复姓即不止一个字的姓,中国人的姓氏据统计共有6363个。其中,单姓有3730个,复姓两个字的有2498个,三个字的有127个,四个字的有6个,五个字的有2个(《中国姓氏集》收复姓2032个)。在6000多个姓里面,绝大多数是难得一见的稀姓,常见的,不过是宋代《百家姓》上那468个姓而已。比较常见的复姓有:欧阳、诸葛、夏侯、司马、司徒、尉迟、公孙、呼延、拓跋、钟离、西门、南宫、端木、慕容、上官等。复姓主要来源:得于祖先的字、号、爵位、官职等;据次第而定;源于两姓相合;更多源于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或姓氏。

《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载一则故事:一个复姓宇文名绶的官人,到长安赴试,一连三番落第回家,他的浑家王氏,就以复姓缀文,写了一首《望江南》词来嘲讽他:“公孙恨,端木笔俱收,枉念钟离经载,寻司徒记万余秋,拓跋泪交流。村仆固,闷驾独孤舟,不望乎句龙虎榜,慕容颜老一齐休,甘分守闾丘。”这里一共用了十个复姓缀文,其中“钟离”谐音“中离”,“司”谐音“思”,“拓跋”谐音“读罢”,“句”同“勾”。

当复姓人的名字为双字时,其姓极易判断。但复姓人名字是单字时,有时就难以判断其姓。现略述复姓特点;

1、罕见的复姓。如羊舌、第五、漆雕、司空、司寇、宇文、仲孙、东郭、南门等。

2、首字可为单姓的复姓。如夹谷、左丘、宗政、巫马、颛孙、闻人等。

3、特殊读法的复姓。如尉迟、单于、子车、长孙、兀官、令狐、段干、乐正、万俟等。如宋代的万俟。

4、不能简化或别写的复姓。如榖梁不能简化或别写为谷梁。

称呼或书写旁人姓氏几乎天天能遇到,对待复姓要慎重。像“闻人杰”,此人可能复姓闻人,也可能姓闻。当自己无把握时,不妨先问一下:“您贵姓?”

姓氏趣谈

在异乡遇到同姓人,会亲热地说出“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在封建社会,“宗族”观念极强,“宗”就是祖,也就是自己的祖先,所以同姓的人又叫做同宗,“族”则是一个姓氏的旁支别属,虽然宗支不同,但其子孙们仍有宗族关系。姓氏的由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下面对几个姓氏的由来作简要的介绍。

“赵”姓为什么位于《百家姓》之首。“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为何以“赵”姓开头?原来此书为宋初江浙一带的人所编,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为国姓,所以排在第一位。而当时占据浙江一带的是吴越王钱俶,他的正妃姓孙,所以钱、孙二姓排在二、三位。南唐后主李煜是自动开门投降的,被封为候,李姓便排在第四位;“周吴郑王”都是当时的一些达官显贵和得宠嫔妃的姓氏。

赵姓源远流长,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五帝时代的颛顼帝。《姓纂》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当时的赵城,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一带。

“钱”姓同钱有关系。“钱”之所以为姓,果真同钱有关系。《氏族略》载:“颛顼帝曾孙陆宗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周代的钱府上士是官名,专门管理朝廷钱币。颛顼帝的后代当上了这个官后,就“因官命氏”,姓了钱。

“李”姓得于对李树的怀念。据《姓纂》记载,颛顼的后代咎繇当上了尧帝的理官,专司狱讼之事,遂以“理”为姓。殷代时,有一个叫理徵的,因为得罪了纣王,整个家族遭到残害。理徵之子理贞逃到伊侯避难,以树上的“木子”充饥,保住了性命。脱难后就改“李”姓,以躲避暴君的追缉,并表示对“木子”的怀念。据考证,理贞所吃的“木子”就是李树的果实。

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文王一家并不姓周,而姓姬。姬是当初黄帝所赐的十四姓之一。《姓纂》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王周,文王以国为氏。”可见,姓姬的周文王,拿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世代沿用下来。所以,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其最初的发源地在陕西。

吴国是“吴”姓发源地。古代的吴国,在今江苏省无锡、苏州一带,乃江南风光佳秀之地。周朝初期,该处为泰伯封地。《通志氏族略》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可见,吴姓的祖宗是周初的泰伯。

“王”姓是数一数二的大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姓王的人,并不是源于一处。以汉族说,有周文王后代,有虞舜的子孙,有殷商比干的后代。外族也有用王姓的,《汉书》上提到,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氏;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王氏姓源虽多,素以周文王一支名气最大。据考查,使王氏成为中国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该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张”姓始祖发明弓矢。《姓纂》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张姓的祖先挥,是古代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为在使用弓矢时,必须用力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张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数”姓趣话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一种不常见的姓,即以数字为姓,或以序数为姓,还有的连姓带名都是数字。

一或乙、壹姓:明代成化年间,河北定州嵩明县丞姓一名善。宋代嘉熙年间,福建宁化知县姓乙名太度。明代永乐年间,兴化府经历姓壹名震昌。

三姓:元代云南行者右丞姓三名旦八,号飞山子。清代乾隆时一进士叫三宝。清代广西一提督叫三德。

四姓:越王勾践一著名臣子姓四名水。

五或伍姓:伍姓常有。三国时蜀汉后主朝有一谏议大夫姓五名梁。

六或陆姓:陆姓常有,而六姓很少。清朝一官至给事中者连姓带名叫六十七,字居鲁,著有《游外诗草》、《台阳杂咏》等诗文。

七或柒姓:明代正德年间永春县训导姓七名希贤。弘治年间宣化府一举人姓柒名文伦。清乾隆时有一官至直隶正定镇总兵的叫七格,一正黄旗武将叫七十五,还有一进士叫七十一,字椿园,著有《西域闻见录》。

八或捌姓:明代正统年间一礼部主事姓八名通。宣德年间有个利港巡检姓捌名忠。清乾隆时江宁将军叫八十六。

九姓:唐高祖武德年间一翰林姓九名嘉。后汉西南夷哀牢王叫九隆。清代嘉庆年间广西提督叫九十。

百姓:明代福建泉州有一学者姓百名坚。清乾隆时有一进土(后官至协办大学上)叫百龄。

此外,还有以百里为姓的。如春秋时秦国人百里奚。汉代一徐州刺史姓百里名嵩。

汉代一小吏姓九百名里。汉代南蛮人有姓五里的,一叫五里精夫,一叫五里六亭。

以序数为姓有史可查的有唐玄宗时一中尉姓第二名从直。三国时后汉会稽太守姓第五名伦,他的曾孙叫第五种,后官居变州刺史。魏有叫第五文林的,晋有叫第五宁远的,元有叫第五居仁的,明有叫第五规的。汉代王莽篡位时有一讲学大夫姓第八,叫第八矫。

另有人认为,谓“六十七”、“七十五”等是清代满族人取的数字名。据查,乾隆时名叫“六十七”的有4人,名叫“七十五”的有6人,其中包括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瓜尔加氏七十五。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时代用数字起名的,民间的不算,光是写到官修史书中的满族人就有110多个。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原来大多根据小孩降生时,他的父母年岁(或祖父母年岁)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

谐音姓氏谐话

汉语中一字多音多意、同音多字的情况很多,如“进士尽是近视”,光听发音是很难区别的。旧时由人的姓氏与避讳之字字不同而音同引出的笑话就十分有趣。如陈先生坐船,若遇有人问贵姓,他是绝不会回答姓陈的,要姓“浮”,因为“陈”与“沉”同音,姓陈就犯讳忌。生意人十分讳忌“折(Shé)本”,如果佘姓生意人回答他人问贵姓,他一定回答姓“赚”,问话人要称其“赚先生”。同样道理人们称猪舌头叫“赚头”或“口条”,生意人出门在外遇见蛇称“钱串”,以示吉利。

相传过去有一位秀才,大年初一陪几位好友去一人家拜年,主人对秀才不甚熟悉,于是拱手相问:“先生贵姓?”秀才生性浪漫,不拘小节,但又怕大年初一主人犯讳,只是笑而不答。主人大约猜出秀才的意思,便说:“但说无妨。”秀才见主人执意要问,便说:“主家莫见怪,说出来怕你不慎吃了。”主人抚掌而笑,说:“尊姓范(饭)?”秀才说:“不是。”主人说:“姓蔡(菜)?”秀才答;“不是。”“姓余(鱼)?”“不是。”其实主人也是个豁达之人,于是一口气说了:“姓唐(糖)、姓姬(鸡)、姓羊、姓牛……”秀才见主人硬是一问到底,便脱口而出:“鄙人姓史(死、屎同音)。”结果,情形十分尴尬,因为秀才不能答姓“活”,因“活”与“何”同音,否则就改姓了。

容易读错的姓

在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对某些姓氏,特别注意不要读错。

“黑”姓:不读黑白的黑,应读hè(贺)。

“区”姓:不读区别的区,应读ōu(欧)。

“单”姓:不读单独的单,应读shàn(善)。

“种”姓:不读种地的种,应读chónɡ(虫)。

“盖”姓:不读覆盖的盖,应读ɡě(葛)。

“华”姓:不读中华的华,应读huà(化)。

“仇”姓:不读仇恨的仇,应读qiú(求)。

“任”姓:不读任务的任,应读rén(人)。

“纪”姓:不读纪念的纪,应读jǐ(己)。

“燕”姓:不读燕子的燕,应读yān(烟)。

“解”姓:不读解放的解,应读xiè(谢)。

“朴”姓:不读朴素的朴,应读piáo(瓢)。

“查”姓:不读检查的查,应读zhā(扎)。

“过”姓:不读经过的过,应读ɡuō(锅)。

“万俟”复姓,应读mòqí(莫其)。

古人的改姓

姓是表明一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一般很少更改,所谓“姓者系统百世而不变也”(清代学者袁枚语)。然而,古人改姓并不鲜见。常见类型有:

变氏:上古时代,姓与氏是有明显区别的。南宋史学家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还分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了西汉武帝时,姓与氏开始混而为一。所谓“变氏”,主要见于先秦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姓是固定的,氏则可以变化,有时还变得相当频繁。如木匠的祖师爷公输班因是鲁国人又叫鲁班,公输、鲁皆为氏。又如春秋时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士会、土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等等。这位大夫多次变氏,前后有过土、随、范三个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溢号。

避忌:为避忌而改姓,在历史上可谓俯拾即是。具体而言,分为避讳、避祸、避耻等。东汉明帝叫刘庄,为避圣讳,姓庄的就改姓严。如西汉辞赋家庄忌,到东汉明帝时即改称为严忌。到魏晋时期,有一部分姓严的人又恢复姓庄。避祸即躲避灾祸,躲避仇人,躲避迫害。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下,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样,同姓人迁地改姓,以求免受牵连。如战国时有一个游侠叫田光,他出谋划策,让荆轲去刺杀秦王。后来,秦灭燕国,田光的子孙为了逃避秦王的迫害,就姓光了。因避讳、避祸而改姓,往往与原姓有某种联系。一般而言,因避讳而改姓,大多取字意相近的,如庄与严、恒与常、庆与贺、敬与恭等;因讳祸而改姓,大多取音同、音近或字形相近的,如仇与求、伍与五、牛与牢等。显然,避讳、避祸而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总是设法与祖传姓氏保持联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成语。庆父乃历史上有名的一再制造内乱的人,先后杀掉两个国君。因他犯有弑君之罪,后代耻于与之同姓,便改姓孟。

赐姓:天子、皇帝赐给臣民姓氏,是一种统治手段,有褒有贬,恩威并施,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大多赐给“国姓”,即皇帝的姓,以表示皇恩浩荡。历史上数唐朝赐臣属以国姓为最多。其他朝代赐国姓的例子也很多,如郑成功原名郑森,由于抗清有功,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号“国姓爷”。其二,历代皇帝赐姓,并不仅限于国姓。如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因随燕王朱棣(明成祖)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其三,强迫他人改姓,进行迫害。如西汉开国功臣英布,年轻时做过强盗,曾受黥刑。后来反叛刘邦遭镇压。其后代被西汉王朝强制改姓黥。所以,英布又称黯布。又如武则天十分热衷于赐姓,她称帝后竟先后给唐中宗和唐睿宗赐姓武,又强令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还将起兵反对过她的李姓诸王改姓为虺。

融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和定居中国的外国人逐渐和汉族人相融合,民族融合带来了姓氏融化,姓氏融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时共有118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又如唐宋以来,泉州有众多的阿拉伯人来往以至定居。著名的蒲寿庚家族先世是阿拉伯人,几代人在中国居住,便完全汉化了,放弃祖姓改用汉姓“蒲”。

因事:历史上因事而改姓,趣闻颇多。如东汉末年有个人姓氏名仪,当地太守孔融嘲笑他:“氏”是“民”字上部缺一笔,民无头还了得,可改氏为是。氏仪此人听凭长官意志,由姓氏改姓是。又如汉武帝有位丞相叫田千秋,因年事已高,汉武帝特别恩准他乘车出入宫禁,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感谢皇恩,就改姓车了。

合成:夏商诸侯葛伯的后人,旧居琅琊郡之诸县,后徙阳都。阳都先有葛姓,为区别起见,把从诸县迁来的葛氏称诸葛。又如战国时齐宣王有个弟弟被封到母乡(今地不详),他的后代就远取祖先胡满公(舜的后裔)的“胡”字。近取封地名“母”字,改用胡母为姓。

音讹:因语音变化或读音错误,以讹传讹而改姓。如春秋时,秦灭韩国后,韩国国君的子孙分散到江淮一带的甚多。当地人把“韩”读作“何”,随着读音的变化,这些姓韩的人都改姓何了。又如恭姓音讹为共姓,共姓又音讹为洪姓,虢姓音讹为郭姓,戴姓音讹为载姓等。

据地:根据封地或迁徙地而改姓。如战国时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他曾因战功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号商君,故称为商鞅。商鞅的后代就因封地名“商”作为姓氏,取代原来的公孙氏。又如后稷的曾孙公刘兽迁分(今陕西彬县),公刘的子孙就以“分”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不再使用早先的姬姓。

省文:简省旧姓,从而取代旧姓或与旧姓并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单姓省去原姓的右耳偏旁,这个部首在古代字典中为“邑”部,可见右耳偏旁字体的姓氏大多据地为姓。如孔子弟子曾析、曾参父子祖上姓鄫,省去右耳偏旁改姓曾,类似的还有邾与朱,郕与成,鄣与章,郇与旬等等。二是复姓省为单姓,如马服省作马;钟离省作钟,司寇省作寇等等。

结婚:在封建社会里,夫为妻纲,妇女地位卑下,出嫁后普遍依附于丈夫的姓,如出嫁前叫王某某,嫁给张姓丈夫,就称为张王氏或张王某某,夫姓冠前,祖姓放后,实际上就改姓了。“赘婚”即男子嫁到女家常被世人讥为“人之疣赘,是剩余之物也”,往往要改从妻姓。甚至寡妇住在夫家,招后夫承当前夫门户,入赘者也要改姓前夫之姓。

古代各民族姓氏的交融

今天的汉姓中保存了不少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古姓,春秋时代,有狄、代、戎、羌、米、安、瞒、蛮等各族姓氏;秦汉时期有党、单、雕、论、徐庐、源等姓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有匈奴、鲜卑、回纥、突厥等族的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赫连、万俟、慕容、贺兰、尔朱、哥舒、可朱浑、莫那娄等姓氏;辽金有契丹和女真族的耶律、蒲察、石抹、萨、赛等姓氏。我国史书记载中出现过的姓氏约有五六千个,其中极大多数双字数和所有的三字姓、四字姓系来自兄弟民族的姓氏译音,约有2000多个。

历史上的胡汉互改姓,主要还是胡姓汉化。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帝王下诏赐姓、改姓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縻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族首领赐姓,如汉武帝向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日碑赐姓金。

2、因事改从汉姓

有的是迁徙卜居,有的是避难避祸,也有的出于其他原因。

3、复音姓氏单音化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根据译音写成汉字后,字数多少不一,有一字姓、二字姓、三字姓以至七字姓,都需简化。古代少数民族复音姓氏的简化有着多种形式:有的是取原姓译音中的一个字作为新姓,如贺葛之为葛,那娄之为娄;有的是借用与原姓译音中某个读音近似或意义相同的汉姓,如独孤浑借用汉姓杜;有的是按照汉人的风俗礼制加以更改,如北魏孝文帝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元,首也);有的是借用与原姓含意相同的汉字为姓,如清朝皇族姓爱新觉罗,满语“爱新”意为“金”,“觉罗”意为“姓”,爱新觉罗意译为汉语即“金姓”。清之后,爱新觉罗皇族中有不少人都改姓“金”。

4、定居中国的外国人改从汉姓

例如唐代从各种途径来到中原的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16姓。

当然也有“汉氏胡化”的情况,如北周即下令将汉姓改为鲜卑姓。

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

《百家姓》相传是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编,以国姓“赵”为首,共取姓氏468个,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1743个,比《百家姓》多3倍。到了明初,有个叫吴沈的人,编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1968个。这部《千家姓》仍然没有把中国人的姓氏都包括进去。于是万历年间又有人编了一本“万家姓”——《古今万姓统谱)。然而,中国人的姓氏毕竟不到一万,据统计只有6363个,所谓“万姓”,只不过是形容姓氏的数量之多,后来有人以此说中国姓氏有一万种之多,是不准确的。

清康熙时,曾出现有《御制百家姓》,以“孔”姓居首。但一直流传至今的,仍为宋朝的《百家姓》。它采取四言体,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是旧私塾的识字课本及儿童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的分类

“百家姓”是集合各种姓氏的渊源和当朝的需要而编纂的,而不是随便将姓氏拼凑而成的。其中,各姓氏的渊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的战争中,曾率领“熊”、“罴”、“虎”等参战。这些“熊”、“罴”、“貔”、“虎”等有可能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流传下来的不多,记录比较详细只有“姜”性。

相传神农氏炎帝是少典之子,又因为他生长在姜水门(渭河之流)之滨,所以姓姜。

又姜(jiang)和羌(qiānɡ)同韵而不同声,音又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姜”字从羊从女,“羌”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居住在我国北部的羌族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羌族则是姜族的一支,可能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也可能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女”逐渐取代了“羊下之人”。炎帝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古羌氏部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即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年(niá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牛:春秋时,宋国国君微子有个后代是任司寇的牛父,牛父之后以其中的“牛”为姓氏。

鱼:系出子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以其字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里”。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奚之后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以其字“牧”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衎继承封地。仲衎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初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顼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乐”为姓。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3、以封地名、住地和国名为姓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驯马驾车的技术娴熟,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将车马立即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城),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仲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宣王封母弟友(周厉王少子)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封其子康叔于卫,建卫国,康叔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被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小儿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赢姓。伯益之后有赢非子,非子擅养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赢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其后裔文叔于许,建许国(河南许昌),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伯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戚邑(河南濮阳县北),其子孙以邑名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伯于谢(河南唐河县南),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春秋初期有邾娄国(山东邹县一带),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柏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于鄣(山东东平县东),庶子的后代,去“阝”以章为姓氏。

苏:颛顼后裔陆终的长子礬受封于昆吾,礬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西),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陕西西安和咸阳以北一带),称为毕公高。毕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赢姓。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夫杜伯被杀,其子杜隰逃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传到曾孙士会为晋国上卿,食采于范邑(河南省东北部范县一带),后代遂为范氏。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篯受封于彭(江苏徐州),为大彭氏,其后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苗:贲皇又名苗贲皇,为楚令尹斗之子,他亡命晋国后,受封于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柳:春秋时鲁孝公有儿公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为柳下(河南省濮阳县柳下屯)。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中的“柳”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城外的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一些后裔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郭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的儿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人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贵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4、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周朝时已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有后人为此官职为姓氏。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治水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其后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时代所设官职——军事长官,祖上有人曾为官司马,其后代,便以此官为姓氏。

5、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亦称子午山,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沮水穿山而过,山如桥形,故名)。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即为乔姓。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6、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慕容”为鲜卑族一支的部落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尉迟:尉迟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此部落的后人便以“尉迟”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人以“万俟”为姓氏。

7、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子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子孙后代中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领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后被尊为西伯,西伯患病死后,其子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谥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日文,号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8、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自姬氏。周王后裔姬季桢,曾任秦国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季桢被杀。季帧的弟弟季眭为避免受株连,便按照自己名字的读音将季桢的四个儿子分别改为“桂、昋、炅、炔”四姓,四姓后裔,字异而音同,为同源同宗。

田: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外逃避祸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为了避祸而改姓田。

9、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中说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人有的以金为姓。汉武帝时,匈奴体屠王之子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磾。

刘: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河北省唐县),其后代以刘为姓。他的裔孙刘累能驯化龙,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春秋时,其后代留居秦国者,仍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齐人娄敬有献策之功,汉高祖赐其姓刘,遂改作刘敬;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汉高祖便赐项伯家族改姓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永乐帝因太监马三保有功,便赐其姓“郑”,郑三保即后来的航海家“郑和”。

10、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出于姬姓。毕万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后代中有人以“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山东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11、少数民族改汉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将鲜卑姓“拓跋氏”改为“元氏”。

12、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五个穆昆,一般有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耶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古代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风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膝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江。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袭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抗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苟羊于惠,甄曲家封。

黄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部黎蓟薄。印宿白怀,薄邰从鄂。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应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

师巩库聂,晃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室。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游竺权逮,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夏候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宫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宰父榖梁。晋楚闰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现代百家姓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其中李、王、张三个姓氏总人口均不超1亿,虽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20年前有所下降,但继续位列前三,它们分别是7.4%、7.2%和6.8%。

此外,至今已收集2.3万个姓氏。

以姓氏在全国人口中比例的多少为序,当代新“百家姓”的排列如下:

(1)李(2)王(3)张(4)刘(5)陈

(6)杨(7)黄(8)赵(9)周(10)吴

(11)徐(12)孙(13)朱(14)马(15)胡

(16)郭(17)林(18)何(19)高(20)梁

(21)郑(22)罗(23)宋(24)谢(25)唐

(26)韩(27)曹(28)许(29)邓(30)萧

(31)冯(32)曾(33)程(34)蔡(35)彭

(36)潘(37)袁〔38)于(39)董(40)余

(41)苏(42)叶(43)吕(44)魏(45)蒋

(46)田(47)杜(48)丁(49)沈(50)姜

(51)范(52)江(53)傅(54)钟(55)卢

(56)汪(57)戴(58)崔(59)任(60)陆

(61)廖(62)姚(63)方(64)金(65)邱

(66)夏(67)谭(68)韦(69)贾(70)邹

(71)石(72)熊(73)孟(74)秦(75)阎

(76)薛(77)候(78)雷(79)白(80)龙

(81)段(82)郝(83)孔(84)邵(85)史

(86)毛(87)常(88)万(89)顾(90)赖

(91)武(92)康(93)贺(94)严(95)尹

(96)钱(97)施(98)牛(99)洪(100)龚

跟旧时的“百家姓”排列表相比,此表完全不同,再无所谓“赵、钱、孙、李”的局限,而完全以人口数来排列前一百名。

前10位的姓氏中,曾据“天下第一姓”的有:刘、陈、杨、李、赵。其中汉高祖刘邦,开汉朝400余年基业;南北朝陈武帝陈霸先建立陈国,历时32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立国37年;唐高祖李渊,开创大唐李家王朝290年基业;宋太祖赵匡胤开创大宋300余年基业。其他以国号为姓的有周、黄、吴三姓氏,为帝王子孙后裔的有“张、王”二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