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释义〉
一般地说来,圣人处世之道称为“阴”——谋略原则为隐而不露。愚人处世之道称为“阳”——谋略原则为大肆张扬。聪明智者,成事容易;而愚鲁的人成事困难。
古为今用
职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谁都想出人头地,但是要想在职场走得一帆风顺,这需要一定的谋略。年轻人往往锋芒毕露,但在职场里,还是韬光养晦比较好。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会给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人们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
而且,嫉贤妒能是一些人的社会通病,有的领导有很强的嫉妒心理,往往容不下强者,如果下属超过自己就不能容忍,似乎下属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这样,他便想方设法地给下属 “穿小鞋”,暗中作梗,以除之而后快。
在受到别人嫉妒,特别是上司的嫉妒时,下属最好能够学会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千万不要与上司争功,别太拿自己当回事。“才高被人忌”,这是古今职场的通病,下属最好学会韬光养晦,大智若愚,才能善始善终。
当然,韬光养晦不一定就是老实人的作风,但有时装一回老实人不吃亏,想想看,公司绝对存在很多的利益之争,可能一不小心就稀里糊涂地卷进一场职场政治的旋涡,充当了别人的炮灰,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聪明的人往往是先藏而不露,静待时机,“后发”制人。与“先发”者之比,“后发”的优势就在于:
其一,没有给人们一开始就形成起点高的心理定式,而后每有进步与发展,都让人历历在目,反觉得此人有发展潜力,孺子可教也。
其二,人们并没有过早地把他作为升迁竞争的对手,即使他后来进入角逐,人们也会宽容地认为他是勤能补拙、笨鸟归林,而不会早早地怀有先声夺人、你撕我扯的嫉恨。
其三,能渐渐积累资本,打牢根基。有时厚积薄发常常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股子气势想挡都挡不住,功绩俱在,不由得争强好胜者不为之叹服。
为了做到这一点,职场人士在说话的时候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不要口无遮拦,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指责别人,别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即便别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通病:有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别人说我们错了,我们就可能会十分恼火,从而固执己见。其实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那些我们自己的想法,而是自尊心。19世纪英国的政治家查士德斐尔曾经教导他的儿子说:“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仔细斟酌你的言辞,以免它们变成刺伤他人的利剑。你根本没有必要去使用一句不中听的评价、 一个轻蔑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或者一个不耐烦的表情和手势,来表达你的意见。那样只会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人们最难忘记的就是那些伤害自己自尊心的家伙。你完全可以若无其事地提醒别人所犯的错误。对于那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可以说成是他们忘记了。
例如,说“这一点也许值得您想一想”、“这一点请在座的各位考虑”、“有几个问题我想大家是不会忽略的”、“相信大家已经发现这一细节了”、“不用太在乎我的意见,我只不过是说出意思而已”,等等,这些话都将帮助你使谈话收到神奇的效果。
商学案例
从进公司起,董蕾能明显感觉到李霞对她的轻视,同样是新人,李霞却对董蕾颐指气使。或许李霞的确有资本:名牌大学的背景和极有气质的面孔。相对于李霞的自信满满,董蕾明显感觉自己的底气不足,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能力,都处于下风。可是既然能通过面试,便说明能力不俗,董蕾自然心知肚明。
试用的新人要分组制作一份新产品的营销策划书,董蕾偏偏又与李霞分在一组。当然,这种关系到去留的时刻谁都不敢懈怠。初期策划,李霞就表现出对新产品的深刻把握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但大气的李霞不屑于一些细节修饰,通常都是董蕾将李霞的粗胚打造成精品,李霞当然会感谢,但对于董蕾的不足她比谁说得都严重。上交策划书的前几天,董蕾因为将文稿打错了两个字,被李霞当众骂得下不了台。
太拉风的新人会吸引欣赏者的注意,也会招惹资深人士的不屑,试用期尾声,李霞平时埋下的隐形冲突统统暴露,原以为能轻松留用的她遭到了一些资深人士的否定,有些甚至点名说她过于自满,虽然能力尚佳,但不利于团队合作。董蕾却得到了同事们的喜爱。一向非常自信的李霞顿时傻了眼。
在职场上,自恃高人一等的才能,有一些人往往锋芒毕露,不屑于他人的提醒,有领导风范却常因为自满而不得人心,人际关系常被忽略。但这是一个讲究配合的团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职场是吃不开的。
而且,职场的人际关系复杂,能力强但刺眼的新人虽然短期内会给人一种办事效率高的印象,但时间一久,如果还像个灯泡一样不懂得调节,上司就可能开始拉闸限电了。记住是金子总有发光的那一天,何必那么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