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
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保,久而化成”。
【译文】
谋划要想周密,一定要选择理解自己的人一起谋划,所以说结交亲密就没有嫌隙。
做事想成功,一定要符合揣摩之术。所以说道理、权术与时机三者必须相合,才能成事。
游说想要让人听从,一定要与对方思想感情相合,所以说感情相合他人才会言听计从。
所以世上万物都各归其类,比如把柴草抛向火中,干燥的必定先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水先被引过去。这就是物类互相应和的原理,在形势上也必然是这样。这就是说在外部触摩试探,必定会得到内心的应和。因此说用同类的想法去触摩试探,哪有对方不相互呼应的呢?
顺着他的欲望去触摩试探,哪有不听从的呢?所以说触摩试探术是谋士的秘术,是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因而,见到事物的细微迹象便不失良机地采取行动,并不算晚。事情成功了而不自恃自喜,不被功名所束缚,久而久之定能达到教化天下的效果。
【感悟】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按照不同的性质来实施“摩”之术,天长日久就一定会成功,这就是“内符”和“外摩”相适应的道理。
【故事】
一、解狐举贤
“解狐举贤”这个典故比喻人要任人唯贤,以国事为重。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举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再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解狐推荐刑伯柳做上党的郡守,刑伯柳去向他道谢说:“你能原谅我的过错,我怎么敢不再次拜谢你呢!”解狐说:“我推荐你,是公事;怨恨你,是私事。你去(上任)吧,我对你的怨恨,一如既往。”
二、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的意思是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此典出自《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祭遵,字弟孙,颍川人。他的家庭虽然十分富有,但他生活俭朴,不喜欢穿衣打扮。母亲死后,他亲自背土为母亲的遗体筑坟。刘秀起兵反对王莽之后,路过颍阳,看中了祭遵,就任用他当军市令。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侍从犯了法,祭遵就把他杀了。刘秀对将领们说:“你们要当心祭遵!我身边的侍从犯了法,都被他杀掉了,如果你们犯了法,祭遵一定不会留情面的。”不久,刘秀又拜祭遵为偏将军,封为列候。从此以后,祭遵跟着刘秀东征西讨,立下了许多功劳。
《后汉书》“列传”的作者范晔(南朝·宋)在为祭遵作传时写道:“祭遵为人廉洁、节俭、谨慎,约束自己,以公事为重。他把皇上赏赐的钱财物,全部分给士兵,家中没有一点私财。他身穿柔皮做成的低贱的牧人裤,盖布被子,夫人穿的衣服也非常普通,因此,光武帝刘秀很器重他。祭遵死后,光武帝刘秀感非常悲痛,祭遵的丧车到达河南县的时候,刘秀诏令文武百官先到祭遵的灵前集合,而刘秀本人穿着素服前往吊唁,哭得非常伤心。”
三、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用以比喻同类没有差别,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
此典出自《汉书·杨恽传》:“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汉朝有一个名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恽最先向宣帝报告。后来他被封为平通侯,当时在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盛,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也不能休息一天。杨恽做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戴长乐(长乐是宣帝旧友,深受宠信)结怨。
有一次,杨恽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恽便说:“遇到这样一个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谋划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白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一味地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亡国了。如果当年秦朝不这样做,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四、衣冠禽兽
这则典故是使人们认清世上那些残害同类的恶人。
此典出自《燕书》:“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不杀何为?”
齐人西王须,擅长于做贩运海外物品的买卖,他经常往来于扶南的众多城镇和顿逊的各民族部落中,贩运各种珍奇宝物,像玳瑁、颇藜、火齐、玛瑙等类,晶亮的白光闪烁不止。有一次,在海上忽然遇见一阵风,把船刮翻了,西王须便抓住一根折断的桅杆,在海里漂了很长时间,侥幸靠近海岸爬了上去。他穿着湿透的衣服奔走在彝山北面的山谷之中,山谷幽深昏暗,不见阳光,常像有大雨压到地面似的。西王须想到自己可能难逃一死,便寻找一个山洞,希望自己的遗体不被乌鸦鹞鹰啄食了。还没进入山洞,忽然有一只猩猩从山洞中走出来,它注视着西王须,表现出同情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它便去拿了豆棵、萝卜、谷穗等食物,比划着让他吃。西王须正饥饿难忍,便狼吞虎咽吃下去了。山洞的右边有一个小洞,睡觉的地方铺着新的鸟毛,有一尺多厚,非常暖和,猩猩便让给西王须去睡,自己却躺在洞口外面,当时天气很寒冷,也不顾惜自己,它的语言虽然和人不一样,但咿咿呀呀的发出声音,好像安慰劝解的模样,这样整整过了一年也不稍有懈怠。有一天,海上开来了一条大船,停泊在山下,猩猩便急忙拉着西王须出来,送他登上船。西王须上船一看,恰好是他的朋友。猩猩还遥望着大船,不忍离去。
西王须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猩猩的血可以染毡布,过一百年也不褪色。这只猩猩长得很肥,刺死它可以得到一斗多血,为什么不上岸去捕捉它呢?”朋友一听大骂道:“它虽然是一只野兽却非常像人,你虽然是人却像只野兽呀!不杀你留着有什么用?”于是他的朋友便用口袋装了石头套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推进海里淹死了。
五、见不逮闻
“见不逮闻”意指亲眼见的不及过去听说的好。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徒有虚名。
此典出自《新唐书·文艺上·崔信明传》:“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
唐代时,有一个名叫崔信明的人,喜欢写诗作文,偶尔也能写出一句两句的好诗,比如他写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扬。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读到这句诗以后,非常赏识崔信明的才华。
有一次,郑世翼坐船在江上游玩,恰巧崔信明也在江中游玩。两船相遇时,崔信明求见,郑世翼一问才知道眼前这位人物就是崔信明,便和他攀谈起来。郑世翼说:崔君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写得妙极了,不知还有没有新作?崔信明听到郑世翼夸奖自己,十分高兴,于是立刻拿出一大堆诗稿让郑世翼看,郑世翼翻看几页,见写得平平淡淡,再往下看,简直看不下去,对崔信明说:“今天我所见的比过去听说的差多了。”说完,他把诗稿往江里一扔,命人开船,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六、见利忘危
“见利忘危”用以告诫人们: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反之,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此典出自《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一天,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面飞过来。这只鹊鸟翼长七尺,目大径寸,从庄周面前飞过,竟然触到他的额头,也不理会,最后落在栗树林中。
庄周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这么大,却飞不远;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
于是撩起衣裳,快步走上前去,手拿弹弓,准备寻找机会弹射它。这时,又看见一只知了,躲在浓荫下,悠然自得地乘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旁边,一只螳螂隐藏在一片树叶后面,蠢蠢欲动,得意忘形,准备捕食知了。那只奇异的鹊鸟一心想捕食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七、见猎心喜
“见猎心喜”比喻旧有的爱好总是难以忘却。
此典出自《二程全书·遗书七》:“明道(程颢)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在宋神宗时,曾当过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后来辞官,在洛阳讲学十几年,弟子们对他有“如坐春风”的比喻。
程颢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十六七岁时,非常爱好打猎,只要一有时间,就到野外去打猎。后来入朝为官,聚众讲学,时间一长,就把这种爱好渐渐忘记了。离家十二年后,程颢回到自己的家乡。一路上的景物引起了他的不少甜蜜的回忆,尤其是看到有人在田野里兴致勃勃地打猎时,他更是满怀喜悦,甚至想亲手试一试。
八、见巧之狙
“见巧之狙”比喻买乖弄巧,往往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这段话意思是说:
吴王乘船在江上游览,下船后登上到处是猴子的山上。成群的猴子看见了吴王,都慌忙地逃到深深的丛林中去了。这时却有一只猴子不但不走,反而像蛇一样灵活,上窜下跳,向吴王表现它的灵活敏捷的身手。吴王用箭射它,它却非常敏捷地将飞快的箭抓到手里。吴王命令随从人员一齐射它,于是猴子立刻被乱箭射死了。
九、犬牙相制
“犬牙相制”形容地界相连,如犬牙交错,可以互相牵制。
此典出自《史记·孝文本纪》:“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封了许多同姓王。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吕后的近亲也都在把持朝政。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去,大将周勃、陈平等诛灭吕党,迎接代王刘恒为帝。
使者来到代地,向刘恒报告朝廷大臣都推举他即位,请他立即动身,刘恒不敢轻易答应。他召集大臣询问对策。郎中令张武说:“朝廷上的大臣都是高帝(刘邦)手下的将军和谋士,他们只知欺诈,不讲信义,大王可以谎称有病,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中尉宋昌不同意张武的意见,他对刘恒说:“大王完全可以放心地去。残暴的秦皇失了天下,诸侯豪杰一窝蜂似的起兵,谁都想做皇帝,只有高帝成功了,统一了天下。高帝封了同姓王,地界相连,犬牙相制,刘氏天下坚如磐石。现在老百姓都非常讨厌战乱,渴望安定的生活,就算有的大臣想作乱,老百姓也不肯听从。大王可以放心地回去即位。”
刘恒觉得宋昌言之有理,又派娘舅薄昭到长安见太尉周勃,探听到朝臣们真心实意想拥他为王,便动身回京,做了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一〇、郭开陷害廉颇
廉颇从长平免职归来,在他失去权势的时候,往日的门客全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再被重用当大将军,那些门客又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诸位还是请回去吧!”门客说:“唉!你为什么明白得这么迟呢?现在天下都以市场里做买卖的方式交朋友,你得势时,我们来追随你;你失势时,我们离开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啊,你又何必埋怨我们呢?”六年以后,赵王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并占领了它。
赵孝成王去世后,太子体襄王继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只好投奔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派李牧为将军攻打燕国,占领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长一段时民魏并不信任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受到秦国的围困,打算重新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再为赵国出力。赵王派了一名使者前往魏国,观察一下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那位使者,让他低毁廉颇。赵国的使者见到了廉颇,廉颇特意在使者面前一次吃了一斗米的饭,十斤肉,然后披戴甲胄一跃上马,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可是那位接受贿赂的赵国使者回去向赵正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朽,还很能吃饭。然而,只跟我坐了一会儿的工夫,就去拉了三次屎。”赵王一听,认为廉颇真的老迈不中用了,就没有召他回国。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自从做了楚将之后,没有建立任何功勋。廉颇说:“我真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最后,廉颇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一一、心直口快的颜斶
齐宣王召见颜斶喊道:“颜斶你上前。”颜斶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斶:“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侍臣都叫道:“颜斶,颜斶!大王据千乘之国,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之士,仰慕大王圣德,莫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而行,耕作为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于鄙陋穷僻之处,以看守门户为生涯,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颜斶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
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宣王叹道:“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听到此话,就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纳言决断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谏的,则是颜。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刘向赞叹说:“颜的确是知足之人,返朴归真,则终身不辱。”
一二、齐国谋臣鲁仲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两地保存下来。齐将田单就以即墨为据点大败燕军,杀死燕将骑劫。
当初,有位燕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
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信中这样对燕将讲:我听说,智者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毁掉荣誉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为;城破身死,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不会贪生怕死,如今生死荣辱、尊卑贵贱,都取决于一时的当机立断,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与普通人一般见识。
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何况即便弃南阳、失平陆,只要能保全聊城之地,齐国也会一意孤行,在所不惜。如今楚、魏先后退兵,可燕国的援军仍然毫无消息,齐国既没有了外患,就会与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终定出成败。一年之后,我恐怕就见不到将军之面了。
总之,攻取聊城是秦国既定不变的方略,你切莫举棋不定。将军知道吗?目下燕国内乱,君臣失措,上下惶惑。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进攻赵国,却屡战屡败,燕国本是万乘强国,却被赵国围困。土地被掠夺,国君遭困厄,为天下诸侯耻笑。现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祸连连,国难深重,民心涣散。燕王正处在心惊胆战、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磬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就凭这两条,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
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甲胃,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子民见到你,会如同见到父母一般敬爱热情,新朋故交会抓着你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这样将军就会名扬天下。然后,将军上可辅佐国君,统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养说客;矫正国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抛弃世俗的成见,隐居于齐呢?我会让齐王赐你封地,与秦国的魏冉、商鞅般富有,代代相袭,与齐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一是扬名当世;一是富贵安逸,希望你慎重考虑,选择其中一种。
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树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不能为公子纠死义,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虽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贱的劳作辱没一生。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
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发誓永远不离开疆场,不顾后果一意孤行,他一定会战死沙场,那就不过是一个丧师身殁的败将而已。这样一来,就不能称为勇士;功名淹没,不能算是聪明。可是,他能隐忍三次败北的耻辱,与庄公重新谋划。齐桓公威服天下之后,召集诸侯会盟,曹沫就凭着一柄宝剑,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从容不迫,义正辞严,一朝收回失地,天下为之震动。他的威名更远播吴楚而名重后世。以上说的管仲、曹沫两个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壮志未酬,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所以才决定抛弃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时耻辱,建立万世功业。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
燕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背着兵器撤军回国。因此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一三、预言春申君的下场
有一个食客游说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说:“商汤王靠着亳京兴起,周武王靠着镐京兴起,两个地方都只不过百里大小,而两王却因它们而终于占有天下。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竟想给他100里土地的势力范围。我私下认为对于您很不利,不知您以为如何?”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就派人谢绝了荀子。荀子就离开楚国到了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卿。
这时宾客又对春申君说:“从前有位伊尹离开夏地到了殷地,结果令殷王统一天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了。可见贤人在哪里,哪里的君王不能不显达,国家不能不荣耀。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怎么让他告辞而去?”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春申君就派人到赵国请荀子。这时荀子就写了一封信辞谢说:生癞的人还可怜被臣子杀死的国王,这虽然是一句很不礼貌的话,但不能不加思考。这是针对一般被臣子杀死的国君而说的。如果人主年轻又矜持自己的才能,又没有方法和手段识别奸邪的人,那么大臣就要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为了禁绝自己的灾难,他们就要杀死有才能年长的君主,拥立年幼、体弱的君主,废弃正直的人,抬举不义的人。
告诫人们:‘楚国的王子围,到郑国去访问,还没等他走出境,就听说父王生病,于是他就返回来探问病情。不料却乘机用帽缨把楚王勒死,而自立为王。齐国崔杼夫人长得很美丽,齐庄公和她私通,崔杼率领家臣攻打庄公。庄公请求和他共分齐国,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要求到祖庙去自杀,崔杼也不答应。却要庄公逃命,可他刚跳过外墙,崔杼就射中他的大腿,并杀了他,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王。’
近来所看到的,李兑在赵国专擅朝政,在沙丘让赵主父饿了100天终于困死他;淖齿在齐国掌权,竟然抽齐闵王的筋,然后把闵王挂在庙梁上,隔了一夜把闵王活活吊死。因此说长癞疮即使是胎带的肿毒,但是如果往上和古代的帝王相比,还不至于被臣子用帽缨勒死,或者被臣子用箭射死;如果往下和近代帝王相比,也不至于被臣子抽筋吊死,更不会被臣子绝食活活饿死。可见被臣子杀害的君主,心神所受的忧劳和形体所受的痛苦,必定比生癞病的人还要厉害。由此看来,连生癞疮的人还可怜国王也有道理。
于是荀子在信尾附一首诗,写道“珍贵的隋侯珠,不知道佩戴。皇家的龙袍和粗丝,不会分开。梁国的美女闾姝和郑国的美女子奢,没有谁迎娶,却向丑女嫫母求婚,又很喜爱。把瞎子说成眼光明亮,把聋子说成听觉灵敏,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唉!天啊,为什么不分好坏!”
一四、班超智取莎车国
东汉时,汉将班超征服了于阗和疏勒之后,又调集了两万人马,准备进攻莎车。龟兹国王听说之后,派了5万大军增援莎车。
班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敌军强大,人多势众,正面交锋没有取胜的把握,而万一失利不但莎车没攻下来。就连别的同汉朝友好的国家也会重新回到匈奴的怀抱中。他想出了一条退敌妙计,以便出奇制胜挫败强敌。
班超召集了诸将开会,同时请于阗国王参加。他说:“目前的形势是敌强我弱。硬拼必然招致失败。既然这样。我们不如以走为上计,及时撤退。于阗的军队往东撤,其他人跟我往西撤。半夜时,大家以鼓号为令,开始行动。如果听不到鼓声就不要擅自行动。以免被敌人偷袭。”
班超的一番话很出大家的意料。诸将素知班超的勇气和谋略,现在他却遇强敌不敢交锋,反而提出撤退的计划,于是都很不满。班超要撤退的消息很快便在汉军兵营中传开。班超不动声色,又让人有意放跑了几名俘虏,让他们回去充当“信使”。
龟兹国王听说班超要撤军,便急忙部署兵力,派了一支人马埋伏在西路,另一支人马埋伏在东路。企图一举歼灭汉军。这样,莎车的守军只剩下很少的兵力了。班超得知敌人的伏兵已经出发后,便指挥汉军突然袭击莎车。莎车守军一来人少,二来毫无防备,很快便被击溃。莎车国王见势不妙,只好投降了汉军。龟兹国王听说班超征眼了莎车国,只好撤兵回国。
一五、刘秀智勇破界军
西汉末年,皇室外戚王莽篡权。各地纷纷起后造兵,刘秀也加入了反对王莽义军的行列。义军频频告捷。攻陷了不少城镇,锋芒直指王莽的都城洛阳。
王莽急忙派王邑和王寻率领43万大军前去镇压起义军。莽军把眼光盯住了义军占据的昆阳城。当时义军虽已发展到10万之众,但大都分散在各地。留守昆阳的仅8000余人。
昆阳城里的义军听说王莽派了数十万大军来攻,惊恐不已。义军偏将军刘秀一面开导大家,一面积极出谋划策,同其他将领共商破敌大计。刘秀提出,一方面大力加强防备,同时由他亲率一些人马出城求援。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当天晚上,刘秀带领13名精壮士兵,冲出重围,出城去讨救兵。当刘秀率援兵返回昆阳城,时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已经把昆阳包围得水泄不通。义军援兵数量不多,即使加上城内守军,比起数十万莽军来。也是处于劣势,刘秀清楚,如果同莽军硬拼,势必遭败,只宜智取。
刘秀思考良久,得出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从援军中抽调精壮士兵组成敢死队,首先冲入敌营,援军主力紧随其后,集中力量猛攻敌军中营,使敌人指挥失灵。同时,通知守城部队出击,配合援军的行动,形成内外夹攻的有利形势。
预定的进攻时间到了,刘秀率领3000名敢死队从昆阳城东迂回到城西,渡过昆河,突然向敌军中营发起了进攻。王邑和王寻被义军的突击惊呆了,一时竟弄不清这支队伍是什么来头,便命令各部人马不得擅自行动,二人亲率一万兵力前去迎战。刘秀见莽军主力都按兵不动,只有一万人马来截击他们,不由大喜,指挥3000名敢死队员向敌人猛扑过去。王邑、王寻的一万人抵挡不住敢死队的冲击,很快便乱了阵脚。莽军其余各部见状,欲出营助战,却又慑于不许擅自行动的严令,于是都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刘秀的敢死队把自已的中营打得溃不成军。莽军主帅王寻在乱军中丧生,王邑则狼狈逃走。莽军其他各部因为没了主帅,开始混乱起来。
昆阳城中的义军,见自己的援军首战告捷,士气大增。他们将城门打开,呐喊着冲了出来,配合援军的行动。正在这时,暴雨倾盆而下,莽军以为天助义军,便更加慌乱,还没怎么同义军厮杀便四下逃散。溃逃的莽军在争先恐后渡河时,又逢河水暴涨,被淹死了好几万人。王邑如惊弓之鸟,收拾起几千残余莽军,急急忙忙逃回了洛阳。义军大获全胜。
一六、曹操借力打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授予总领各路军马的大权。这年,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秋天,大雨连绵不断,汉水泛滥,于禁统领的七路兵马全被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关羽又杀了将军庞德。梁县、郊县、陆浑等地的各路盗寇有的在远处接受关羽的官印称号,成为他的支系同党,关羽威震中原地区,曹操提议迁离许都避开关羽的锋芒,司马宣。蒋济认为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会情愿。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并许诺事成后分割长江以南的地方封赏孙权,那么樊城之围就自然而解了。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在这事以前,孙权派使者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孙权使者,不答应这门婚事,孙权非常愤怒。加之在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驻公安的将军士仁,向来都嫌关羽轻视自己。关羽出兵征战,糜芳、士仁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是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麋芳、士仁都恐惧不安。这时,孙权暗中劝诱糜芳、士仁,糜芳、士仁派人迎接孙权。而曹操又派徐晃援救曹仁,关羽不能攻克,率军退回。孙权占领了江陵,俘虏了关羽的全部兵马和妻室儿女,关羽的军队于是溃散。孙权派将领迎击关羽,在临沮杀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
一七、有勇无谋的吕布
袁木想结交吕布作为自己的外援,便替他的儿子求日布的女儿作妻子,吕布答应了他。袁术派使者韩胤把他想称皇帝的图谋告知吕布,同时要求迎接儿媳妇。沛相陈珪恐怕袁术、吕布联姻后,徐州、扬州联合在一起,将是国家的灾难。于是去劝吕布说:“曹操奉迎皇帝,辅佐国政,威武英明闻名遇还,将要征服天下,将军只有与他同心协力联合谋划,才能使自己如泰山一样安稳。今日和袁术结成婚姻亲家,承受天下不义的名声,必定处境危险。”吕布也怨恨袁木当初不容纳自己,女儿已经上路,他就派人追回,断绝了亲事,给韩胤套上刑具送走,押到许昌枭首示众。陈珪想要派儿子陈登去见曹操,吕布不肯派。恰好此时曹操的使者来到,任命吕布担任左将军。召布欣喜若狂,就听从陈登去京城许昌,并且要他带着奏章去谢恩。陈登见到曹操,向他报告了吕布有勇无谋,轻率与人离合,要早点对他下手。曹操说:“吕布是狼子野心,实在难以久养,除了你没有人能如此推究了解实情。”于是增加陈挂的俸禄为中二千石,任命陈登担任广陵太守。临分别时,曹操拉着陈登的手说:“东面之事,托付给你了。”要陈登暗地集结部队作为内应。
起初,日布委托陈登向朝廷要求得到徐州牧的官职,陈登回来后,吕布发怒,拔戟砍在桌子上说:“你的父亲劝我协助曹操,同袁术断绝亲事:今天我请求的却一无所获,可你们父子倒都显赫起来,我被你们出卖了!你对我说说,曹操是怎么说的?”陈登对此面不改色,慢慢开导说:“我见了曹操,对他说:‘养将军譬如养虎,要使它吃饱肉,不饱就要咬人。’曹操说:‘不是象你说的那样。养将军譬如养鹰,饿的时候我能用它,饱的时候就飞走了。’他就是这样说的。”吕布的恼怒才消解。
一八、言而有信的季布
季布,秦朝末年楚国人。此人性情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凡是他许诺过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他都会想方设法办到,兑现承诺,从不食言,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对于季布义侠诚信的品行,人们莫不交口称赞。后人常用“一诺千金”说明诺言的重要,并表示对别人诺言的尊重和信任。当时在楚地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如果能得到季布的一句应诺,比得到什么都宝贵。
楚汉战争时,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军将领。季布骁勇善战,曾多次奉西楚霸王项羽的命令围困汉军,近使汉王刘邦一退,险些儿丢了性命。及至项羽乌江自刎以后,其舅舅丁公归附了刘邦,季布不愿投降,不得不落荒而逃。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建立了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汉高祖。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于是发出诏令,以千两黄金为赏捉拿季布。诏令中还写道:“谁要胆敢窝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杀勿论,还要罪及三族,满门抄斩。”季布只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季布平生取信于人,做了那么多侠义的事,在他危难之际,也就不可能会没有人救他。这是天理,也是人情。
一天,季布躲到了濮阳(今属河南)一周姓人家中。周氏知道他是季布,就对他诚恳地说:“汉朝捉拿将军,马上就要搜查到我家。不是我不愿藏匿将军,实在是形势急迫,不便藏匿。将军如果愿意听我之言,我就斗胆献上一计;如果不愿听,我情愿先得自杀,以报答将军的恩德!”
季布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听他的。周氏便让季布剃掉头发,带上颈箍,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奴隶。然后把他装在柳条车中,送到原来的鲁国,改名换姓,卖给了一位叫朱家的义士。
朱家心知他是季布,有心要保护他。买下后便让他去管理田园,又嘱咐儿子道:“田园的事就让他做主,吃饭时要和他同桌。他曾经有恩于我,你要好好待他!”然后,自己则采办了些礼物,轻车快马赶到洛阳,求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他住在家中,喝了几天酒。席间,他向滕公问到:“季布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这么急于抓他?”滕公答道:“季布曾助项羽多次围困陛下,差点要了陛下的命。所以陛下非常恼恨他,非要抓到他不可。”朱家又问道:“您看季布这个人怎么样?”滕公道:“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他不仅是个有名的诚信之士,而且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家见滕公如此说,就趁机劝他为季布说情。于是说道:“人臣各为其主,季布为项羽效力,不过是他的职责。当过项羽的下属的,难道可以斩尽杀绝吗?如今陛下刚得天下,正是用人之时,却偏偏因为个人的一点恩怨追杀一个人,这在天下人面前显得何等小肚鸡肠啊!况且,季布这样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他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记恨壮士而导致资助敌国,这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吗?您何不找个机会将这些道理奏明陛下呢?”
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颇有侠肝义肠,现在又听他这么说,就知道季布可能藏在他家里。于是便答应为季布说情。
过了不久,滕公借故去面见汉高祖刘邦,并说道:“皇上刚得天下,正是用人之时,却因个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这恐怕不是高明之举。况且季布是个侠义之士,国人皆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因而天下的人都敬重他,朋友更是愿意以死去保护他。如今皇上追捕得紧,说不定他已经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国了。皇上何不赦免季布,使天下皆知皇上珍爱贤才呢?”
滕公的这一席话,说得汉高祖刘邦频频点头。于是,他****季布,并召见季布,封季布为郎中。
一九、执法严明的董宣
董宣,字少平,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陈留东南圉镇)人。做过北海相、江夏太守,为官清廉,执法严明。
董宣在任北海相时,请当地很有势力的豪强公孙丹当了郡中的武官。这下,公孙丹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他准备建造自己的新住所时,请来的算卦先生说“当有死者”,因而,在破土动工前,他就让自己的儿子把一个过路的行人杀了,把尸体埋在房基地下,以求逢凶化吉。
董宣知道此事后,立即派人捉拿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亲信三十多人不服,拿着兵器向董宣示威。董宣查明这一伙人的罪行,将他们逮捕入狱,后来又顺从民意,把他们全部斩首,以平民愤。
这样一来,董宣惹怒了他的上司青州太守。于是一纸奏书上去,将董宣等九人关进监狱,判处了死刑。就在刑场上轮到董宣受刑时,光武帝的特使火速赶到,宣读圣旨,命令把董宣等人送进监狱。接着光武帝又派人了解事情原委,当他得知真相后,确认董宣没有错,下诏书赦免了董宣,并派为宣怀令。
当时,令光武帝很烦心、很恼火的一件事是:住在京城的皇亲国戚,专横跋扈,连奴仆们也依仗主子的权势胡作非为,地方官都不敢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光武帝就任命董宣为洛阳令,以此约束皇亲权贵的不法行为。
董宣认为,执法贵在一个“严”字。朝廷制定王法,不能只管老百姓,就是豪门贵族、皇亲国戚犯法,也同样要严加制裁。他在做洛阳令期间,严格执法,力抑豪强,京师震栗,被人们称做“卧虎”。
董宣到任不久,就碰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一个家臣在外边杀了一个人。按照王法,杀人者应当抵命。
董宣心想:要是湖阳公主的家臣杀了人就不治罪的话,那怎么能治理好京师呢?但是他又没有办法到湖阳公主那里去捕人。于是,他就带人天天在外边等着那个家臣出来。
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出游,跟随她的正是那个家臣。董宣看到后,立即叫衙役上去拦住公主的车驾,抓捕了那个家臣。
湖阳公主觉得董宣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么做有损她的尊严,因此怒不可遏,大声斥责说:“大胆洛阳令,你有几个脑袋,竟敢拦我的车子、抓我的家臣!”
董宣毫不畏惧。他拔出宝剑来往地上一划,当面责备公主不该放纵家臣杀人,并掷地有声地说:“杀人者抵命,这是朝廷的王法。您的家臣也不能例外!”说着,就让衙役把那个家臣拖下来立即杀了。
这一下可把湖阳公主气坏了。她马上赶到宫里,向光武帝哭哭啼啼诉说董宣怎样欺侮她,要光武帝好好教训教训他。光武帝听了,也怪董宣不该冲撞公主。
光武帝立即召董宣进宫,吩咐人当着公主的面用刑杖杖打董宣。董宣沉着镇定地说:“我请求说完话再死!”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你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昂首挺胸,义正词严地说:“陛下中兴汉室,其德业可谓至高无上,但却放任家臣乱杀无辜良民,还将凭什么去治理天下呢?您用不着打,请准许我自杀!”说着就用头撞击殿柱,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赶紧叫小太监拉住董宣,要他不要再撞了,同时吩咐他给湖阳公主磕个头、认个错,顾全一下公主的面子。但是董宣不肯。小太监就把他的头往下摁,董宣则两只手撑着地挺着脖子,就是不低头认错。
机灵的小太监明白不会真的把董宣治罪,也为了给公主留个面子,就大声回话说:“回皇上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光武帝听后,笑着对湖阳公主说:“董宣的脖子很硬,你看怎么办呢?”
湖阳公主知道光武帝是在袒护董宣,不满地对光武帝说:“您当平民的时候,也暗藏过逃亡和犯罪的人,官吏们都不敢上门来找;现在您贵为天子,威权就不能行使在一个小小的县令身上吗?”
光武帝又笑了笑,说:“就是因为我当了天子,所以不能再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干了。现在我要考虑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如何取信于民。”接着,就下令让这个硬脖子的县令出去了。
为了嘉奖和支持董宣执法严明,光武帝赏赐给董宣钱三十万。董宣自己分文未留,把这三十万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
此后,董宣在光武帝的支持下,依法严厉打击那些骄横霸道的不法之徒,就是贵族豪门,以至皇亲国戚,也不敢不收敛了。他自己也威名大振,被人们称为“强项令”。
董宣居官清廉,直到七十四岁死在任上。董宣死后,光武帝派使者前去吊唁,使者看到董宣的尸体用布被裹着,家中只有一辆破车,几斗大麦。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感慨地说:“董宣这样廉洁,到他死了我才知道!”于是,下令以大夫的规格安葬了他。
二〇、黄雀的规律
汉代有一个人叫杨宝。传说他九岁那年,有一次从华阴山北面经过,看见一只猫头鹰追赶一只黄雀,黄雀被猫头鹰抓伤后,掉在了树下。
杨宝赶紧过去一看,黄雀浑身伤痕累累。不能动弹,十分痛苦。杨宝很同情黄雀,小心地用手将它捧起,带回了家中。
回到家后,杨宝将黄雀放在一只小箱子里,每天都精心地照料它,用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黄花喂养它。慢慢的,黄雀身上的伤口好了,吃的东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大约一百天以后,黄雀的伤痊愈了,羽毛也重新长得丰满光滑,它终于又能在天上高高地飞翔了。但黄雀不舍得离开杨宝,它每天白天飞到外面玩耍觅食,晚上又飞回杨宝身边。几天之后,黄雀终于飞走了再也没回来过。
一天夜里,杨宝读书到了三更时分。忽然从门外走进一个穿黄衣服的童子,向他跪拜行礼。杨宝异常诧异地地问他是谁,来干什么。童子再次下拜,毕恭毕敬地对他说:“我就是你救出的那只黄雀,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王母之命出使蓬莱,途中不慎被猫头鹰伤害。若不是你以仁爱之心救治我,我早已死于非命。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说完,他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祝你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位居三公。”说完他就立即消失了。果不其然,后来杨宝的后代都做了大官。
二一、李世民对话颔利可汗
唐太宗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骑着六匹马来到渭水边上,和颌利隔河说话,责备他背叛盟约,突厥的酋长们都大为惊恐,纷纷下马拜见。不一会儿,各路军队陆续到达,颌利看见太宗的军容强盛,又考虑到执失思力被囚禁,因此极为害怕。
唐太宗独自与颌利隔河对话,指挥各军后退并列成阵势。萧璃认为太宗轻敌,到马前极力劝谏,太宗说:“我已经计谋好了,不是你所知道的。突厥之所以出动全境的人民,径直进军到渭水边上,必定是因为听说我们国家开始有内部的****,现在我又刚刚登上皇位,认为我们将会不敢迎战。我如果闭门不出,敌军必定大肆虏掠,谁强谁弱的形势,就在今天的一战。我因此独自出来,用来表示对他们很轻视洞时炫耀军威,让他们知道今天非战不可。事情出于他们的意料之外,敌军已经深人我国土地,按常理他们应当自己恐惧。这样,与他们作战必然胜利,与他们讲和必然有利,要制服匈奴,就从现在开始了。”这天,颉利请求讲和,太宗下诏同意,太宗的车马也在这天返回都城。
乙百日,太宗来到城西,杀白马作誓,与颉利在便桥之上共同订立盟约,颌利然后带兵退却。萧瑀上疏说:“当初,颌利还没有请求讲和时,谋臣猛将多数请求作战,陛下却不采纳,我也感到疑惑。不久敌军自己退却,这其中的计策是什么呢?”皇上说:“我观察突厥的士兵,虽然人多却不整齐,他们君臣的打算,只是贪图财利。可汗独自在河的西边,他的酋长们都来拜见我。我如果趁机袭击他们的部众。必然象摧枯拉朽一样。这样我已经命令长孙无忌、李靖在幽州设下埋伏等待他们,敌军如果拼命逃跑,伏兵在前面截击他们,大部队在后面追击他们,那么消灭他们易如反掌。我之所以没有作战,是因为我刚即位不久,治国的道理,以安静为本。一旦与敌军开战,必然就有死亡伤残;而且敌人一定害怕,然后修理内政,与我国结下怨仇,造成以后的祸害就很大。我现在收起武器,送给他们玉石丝绸。敌人的骄傲放纵,必定就从现在开始了,他们逐渐走向衰亡的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如果想要夺取它,就一定要首先给予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九月,颌利贡献良马三千匹,羊一万头,太宗没有接受,要求颌利把虏擦去的中国人口全部归还。
二二、思路开阔的孙嘉淦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月,孙嘉涂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当时京畿附近酒禁十分严厉,犯法的人很多。
孙嘉涂说:前任总督李卫在职期间,一年中因私自酿酒获罪的有三百六十四起案件,犯法的有一千四百多名。我到任一个月,私自酿酒获罪的有七十八起案件,犯法的三百五十余人。这不过是申报的罢了,府、厅、州、县自行完结的案件,尚不知还有多少。吏役兵了已经抓获而又因接受贿赂放掉的,又不知道还有多少。一个省这样,其他省可想而知。皇上好生恤刑,命盗案件犯了重刑的,还要再三斟酌议论,寻求一线可以原谅的生路。如今因为日用饮食的缘故,官吏兵丁以搜查私自酿酒为利薮,百姓软弱者失业,强硬者犯法,盐枭没有肃清,酒泉又兴起了,天下骚然不靖,很不是政体。我前次说酒禁应该在欠收的年成,不应该在丰年,这还是属于书生谬论。我亲身担任这方面的政事,才知道夺取民众的资财而加以破坏,毁坏民众的肌肤而加以鞭打,取消民众的生计而加以禁铜。饥馑的时候,民心不稳定,失业既然严重,什么事情干不出来?欠收年成不可禁酒。比丰收年成禁酒更加不可行。《周礼荒政》中‘舍禁去讥’的说法,是因为有田地的原故。而禁酒的实行,且不说恬恬骚扰了民众,而实际上最终还是不能禁止。即使禁酒不骚扰民众,并且能够永远禁止,而对贫民生计、米谷储藏,不仅没有好处,而且有所损害。制造酒浪费了粮食,这是指黄酒而言,其曲必须用小麦,其米则需要糯米,这都是五谷最精华的所在。至于烧酒则用高粱,搀杂以豆皮、黍壳、谷糠,酒曲用大麦做成,本来不是每天要食用的粮食,而豆皮、黍壳、谷糠之类,原本属于废弃物品,混杂起来做成酒,可以卖钱,酒糟可以用来饲养家畜。化无用为有用;不是制作无益的东西而妨害了有益的东西。如今要是禁止酿造烧酒而且一并禁止酿造黄酒,则没有用来供祭祀、宴请宾客、养老的东西。如果不禁止黄酒而只禁止烧酒,这样就会节省大麦、高粱等粗而贱的东西,更加耗费小麦、糯粳等粗而贵的东西,我说这是对民众储蓄没有好处的做法。各种工匠所制作的,都需要换成粮食,太贵则损害末业,太贱则损害农业,恰如其分,则农业和末业都有利。因此,农业有欠收的荒年,也有丰收的荒年,十年之内,欠收的年成占十分之三而丰收的年成占十分之七,则谷物应该有渠道流通,不能仅仅积存不用。北方农田不种高粱,则没有用来做柴火、席子、屋墙的东西,种植了用其秆秸,则其颗粒应该有出售的地方。烧锅既然被禁止,富民不买高粱,贫民又收获了高粱,这样虽然贱价也卖不出去。高粱卖不出去,而酒又为必需的物品,则必须卖米谷而买黄酒。过去一年之内,八口人的家庭,卖高粱的价钱,可以得到七八两,如今只有二三两了;而买黄酒的价钱,则需要花费七八两。收人少而支出多,又加上批糠等物堆积着不能换成钱,自然的利源丧失。日用所需,只有靠卖米麦。出卖米麦,则家中没有存粮;朵卖不出去,则各种用度都缺乏。我所说的有损于民众生计的就是这个。民众趋从利益,如水往下流。没有利益的地方,虽然奖励却不去做。利益所在的地方,虽然禁止却更加盛行。烧锅禁止则酒必然减少,酒减少则价钱必然昂贵,价钱昂贵则私自烧酒的利润十倍于过去。有十倍的利益的地方,民众必然冒着性命危险去做。
孟子说‘君子不以所养人者害人’,本来是民众生计,却如此骚扰,则立法不能不谨慎。奏疏呈上,诏令驰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