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你应该懂点投资学
11274500000005

第5章 银行的钱不是那么好用的——负资产的风险

一位香港的朋友在1997年初买入了一套带高级会所、室内外游泳池、健身室的全海景公寓,总价约600万港币。他每月要向银行还贷,加上各种税费,每月在这套房产上支出达到3万港币。这位朋友从事金融业,当时的收入也相对比较高,而且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当时的收益也比较可观。因此,他并不觉得供房子的压力太大。他购置房产时,香港恒生指数在13000点上方,后来一度上涨到超过16000点,但在1998年,恒生指数下跌到6550点下方。香港楼市与恒生指数经历了一轮相似的走势,但比股市跌得更惨,跌幅最高时达70%。同时,该朋友的收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投资收益也大幅缩水。每个月超过3万港币的月支出,在这个时期已经变得非常吃力。他只能考虑出租这套本来准备自住的房产以减小压力。但这时房租也只能达到大约1.8万港币,其余部分还是要从每月的收入中支出。如果这时卖掉这套房产,就要亏损200多万港币。当时的投资已经变成了负资产,他已经完全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倾向于采用先举债消费、后偿还债务的负债消费方式。比如贷款买房、买车、装修,分期购买笔记本和其他家用电器。

贷款消费有助于提早改善生活品质,但我们也应对其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否则极有可能使资产成为“负资产”,给自己带来麻烦。任何资产,甚至包括房地产这种固定资产,其价值都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变化的,这种由供需关系变动所引发的价格波动,有些时候会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所以,如果贷款消费之后,所购得的物品价格大幅下降,就有可能使尚未偿还的债务高于当前物品的价值。

以分期购买电脑为例。众所周知,在数码类产品中,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旧型号产品的价格贬值也比较明显。比如分两年期购买一款价格为1万元的新型号的高配置电脑,一年后,该电脑的市场价格大致会下降一半左右,而剩余未偿还的贷款额有可能超过市场上该产品的新品价格。这时,如果再算上自己使用一年所产生的折旧,这台电脑就是一笔不折不扣的负资产。

在分期购买汽车、家用电器方面,同样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这个时候,有些读者有可能会想,买房子总不会有问题吧,因为房子毕竟是一种固定资产,而且房价一直在上涨。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政策的调整会对土地价格产生影响,导致房产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变动。房产价格最终还是会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如果大多数人已经没有能力承担高企的房价,则需求必然会减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香港,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大幅跳水的情况。时至今日,香港仍然有大量的房地产价格没能回到1997年的高点。

“负资产”的出现会令人备受困扰,如果持有资产,并且继续履行债务,会遭受损失;如果终止履行债务,则会面临违约和信用危机等多方面问题。贷款的过程,是契约形成与履行的过程,虽然资产成为“负资产”会使所有者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但只要还可以履约,就理应遵守贷款协议。很多时候,市场在经过过度的虚假繁荣和大规模的非理性消费之后,会出现严重的萧条。此时经济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衰退,不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会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无力继续履行贷款契约的情况。按照协议,贷款者的资产会被收回,这样一来,原本价值高昂的资产,就变成了吸走消费财富的“黑洞”。

消费者在进行贷款消费之前,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性的判断。

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消费目的是出于消费本身,还是出于投资的需求。如果是基于消费的目的,那么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比如,购买笔记本电脑时,市场上中档配置的产品就已经足够满足使用需求,其价格下调空间也相对有限,这类产品是合适之选。在购房时,对于三口之家来说,一个正常的三居室就足够使用。此时即使手上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承担更高的首付款,也没有必要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并寄希望于未来不确定的收益,而购买四室、五室的超大面积住宅。如果是基于投资的目的购房,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因为此项投资即意味着想要获得买卖差价或者是租金收入,此时要考虑的就是房产的增值空间,以及房屋租售比等因素。关于房地产投资的思路,笔者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进行详细阐述。

其次,要考虑到自己对贷款的偿还能力。如果贷款额度较高,则需要在完全偿还之前,始终定期支付较高的还款额。这对于收入并不稳定,或者支出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消费者来说,存在较大的压力。比如刚刚结婚的年轻夫妻,收入尚不稳定,将来还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若此时贸然买入自己收入勉强能承担月供的房产,则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相对来说,选择月供压力小的房产,并且在支付首付款之后,手中仍留有一部分可支配的资金以应对不时之需和各种风险,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三,要考虑到偿还周期。偿还周期越长,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周期越短,则短期要承受的还款压力就越大。所以,消费者应尽可能周详地考虑。如果商品的价格较高,那么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还应顾及自己目前剩余的适合工作的年数,以及未来工作收入的稳定性。这样才能避免因当前的冲动消费而给今后的生活带来过大的压力。

比如,一个家庭需要购买住房,就要根据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收入的稳定性以及主要收入来源者的年龄来进行综合考量。一般来说,每月的还款额度不高于家庭收入的1/4,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购房者尽量不要使还款额度超出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否则一旦出现利率上调或者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就会对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最好能在主要还款人年富力强、事业发展稳定的时候还清贷款,否则,还款压力就会比较大。

基于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消费者应理性地作出是否进行贷款消费、如何进行贷款消费的决策。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状况,并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以帮助自己作出更准确的判断,避免因财富变成“负资产”而给自己带来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