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你应该懂点投资学
11274500000024

第24章 附属效应——便宜的商品不便宜

在改革开放之初,某国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而更换机器设备。采购者在众多的设备中进行选择,经过几轮筛选,最终决定在一款国产设备和一款进口设备之间作出最后的选择。两台设备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几乎完全一样,所以最终就在价格方面进行比较。经过几轮报价,最终进口设备以明显的价格优势获得了订单。很快,设备就安装调试完毕,并且正式投入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其质量也完全达标。但一段时间之后,随机器带来的耗材和配件使用完了,他们发现,这种设备的配件和消耗材料在国内根本无从采购,于是他们又与设备的供货商取得联系,供货商的回复也很明确,这种设备的消耗材料和配件,只有设备的提供商才有,而且价格非常昂贵。但由于已经投入巨资购买了设备,只能继续从供货商这里采购消耗材料和配件,几年下来之后,仔细计算成本,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这款进口设备所需要的成本已是国产的同类设备的数倍。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有些家用喷墨打印机,价格极低,只需要几十元,甚至有些随电脑附赠。但其消耗品——墨盒却价格高昂,单色墨盒的价格常常是100多元,彩色墨盒的价格更有可能达到200元以上,其价格远远高于打印机的价格。但对于打印机来说,它却是必需品,而且还需要长期购买。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在美国,常常会有1美元的公寓,甚至是高档别墅出售,但却无人问津。主要原因是这种房子往往同时含有一些其他的附加条件,比如需要对房屋进行修缮,或者需要补缴巨额的物业税等等。如果我们只是看到房价只需1美元,就把它当作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忽视了此后所需承担的高额支出,那么就容易让自己作出错误的决定。在投资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即先期支付低廉的初始成本,就可获得某种商品,但之后则需要承担昂贵的后续费用。

有些时候,先期支付的成本也并不低廉。前几年油价相对低廉的时候,很多人喜欢买油耗较高的SUV。随着近几年油价的飙升,很多人将自己高耗油的坐驾闲置在家中,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这正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成本消耗的问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在投资和消费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所支付的费用,更要清楚地了解,持续进行某一项投资或是使用某一个消费品,到底需要多大的代价,以免未享其乐,反受其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有些看似便宜的商品,并不一定真的便宜。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某些商品真的比较便宜,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无所顾忌地购买呢?

很多人喜欢在商场打折的时候大量采购,认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从理论上讲,商品的单品价格的确比以前便宜很多,但计算起来,往往总价并不低,而且常常购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是使用率极低的商品。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衡量任何一件商品,都需要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看。比如,商场中出售的衣服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不能穿,那么就说明它没有使用价值,这就是一种浪费。

同样的东西,如果对于需要它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即便价格高于价值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对于一个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来说,一瓶水虽然价值不高,但其使用价值是极高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甁水无论定价有多高,他都会购买,因为再高的价格也没有办法与生命的重要性相比。而一件商品对于不需要它的人来说,即便具有很高的价值,使用价值却很低。比如生产一桶汽油,需要经过开采、炼化等环节,成品油生产出来就已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对于一个不开车的人来说,假设买来的汽油只可以自己使用,而不能转手卖出,那么即便是以比生产成本更低的价值销售,他也不会去购买。

在购买消费类商品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它自身具有的价值,更应该考虑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消费类商品既不像贵金属可以用来投资,也不像艺术品可以用来鉴赏,购买它就是为了消费,是否购买,主要看其使用价值的高低。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看似低价的商品。对于后续需要持续性投入的商品,一定要仔细计算后续投入的成本。对于一次性消费品,也要衡量它是否具有足够的使用价值,以免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