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2)
11269100000014

第14章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先后爆发了两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4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所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上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的兵力为95万人,展开的兵力为603万人,拥有火炮1511门。希腊海军拥有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土耳其动员了85万人的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拥有火炮1126门。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来加强力量。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敌军。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击溃敌军。土军指挥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它而展开主要集团。

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

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保军指挥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这里的战线开始稳定下来。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第2集团军向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军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军向库马诺沃发起进攻,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尔维亚军队迅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拉。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

塞军各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门的内哥罗军共同包围了斯库台。希军扫荡了伊皮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亚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进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3月,土耳其丢失了亚尔纳和埃迪尔内。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土耳其才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门的内哥罗不同意这项协定,继续围困斯库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帝国主义列强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的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4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军基本兵力向索非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

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作战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击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于机枪数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与飞机、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的使用。

所有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但显而易见,交战双方均力图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尔干战争证明了机动作战和向心方向实施突击,以及进行迂回和包围的优越性。军队火力的提高使防御一方得到加强,因此,建立对敌巨大火力优势就成了冲击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同时,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明显。战争清楚地表明,为了取得联合作战的胜利,必须组织好盟军的战略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