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48

第48章 兰州大尾羊的“大尾”追求

兰州大尾羊是兰州的又一著名品牌,它以体大、尾大、肉多、油多、发育快、肉质鲜美、性情温顺、耐粗饲、易于育肥而驰名中外,是优质的肉脂兼用品种,在国内外羊肉市场享有盛誉。

其实,兰州大尾羊并不是兰州的土著,而是兰州吊尾羊与陕西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羊杂交并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在特定生态条件下不断产生变异而培育的优良品种,是我国16个著名的地方绵羊品种之一。兰州大尾羊具有繁殖能力强、成熟早、肉质好、风味独特等优良特性,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在饲养方式上更加适合兰州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传说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个姓杨的铁匠从陕西运来几只同州羊,想把它同本地的吊尾羊(蒙古羊)杂交培育成像同州羊一样个大、尾大的优良品种,于是,将它们喂养在今城关区拱星墩一带的苏家。在选种配种中,严格挑选全身洁白、颈无肉铃、鼻梁隆起、耳大、眼明而带红眼圈,体大、尾大而平展方圆、肉多、油大的大尾羊作种羊,经过五代重复交配,不断变异,并经过本土驯化,历时百年,终于培育出著名的兰州大尾羊。

兰州大尾羊与陕西同州羊及兰州本地吊尾羊相比,品质更优。主要外貌特征是:头中等,公母均无角,口部宽大,鼻梁稍微隆起,眼大有神,耳大略向前垂,颈粗而长,胸部宽阔,肋骨开张良好,胸深接近体高的二分之一,背腰平直,臀部倾斜,四肢发达,整个体形呈长方形。

兰州大尾羊最珍贵的部位是它肥硕的大尾巴,装满油脂的大尾巴比普通羊尾大得多,达到或超过正节,尾中有中沟,将大尾巴分成左右对称的两瓣,尾尖向外翻,尾芯嵌入中沟,毛色纯白。一般成年公羊尾长34.8厘米,尾宽25.5厘米,尾厚7.3厘米。成年羯羊和十个月的羔羊,内脏和大尾油脂分别是吊尾羊的3.1~3.5倍。而且油脂品质好,出油率高。

兰州大尾羊不仅尾大且尾部油脂高,而且身材魁梧,肉质鲜美。一般成年公羊体重达75千克,身高70厘米,体长73厘米。成年母羊也一样身材高大,体重62千克,身高64厘米,体长67厘米。屠宰率高达65%以上,比同龄吊尾羊高出7.06%,净肉占屠宰活重的40.51%。肉质鲜美,膻味小,肉中含脂,肥瘦适宜,味香不油腻,口感颇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兰州大尾羊性情温顺,易于喂养,从不挑食。什么菜叶、树叶、残次瓜果以及残汤剩饭等均来者不拒,而且发育快,易于育肥,确实是一种理想的优良品种。

兰州大尾羊含毛量也非常大,公羊平均产毛量2.45千克,母羊平均产毛量为1.38千克,公、母羊平均细毛含量为64%~67%,比普通羊高出许多。

1999年10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甘肃、青海后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建设方针。200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并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实现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而对牛羊等牲畜实行“圈养”,则是这一决策的具体行动之一。

“圈养”对于习惯了山坡草滩的兰州大尾羊来说,是非常痛苦的选择,长期形成的喂养习惯一下子被打乱,自由之身被限制,最初的阵痛确实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当它们极不情愿地住进干净整洁、明亮宽敞的新居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里的居住环境比它们原来的自然环境好得多,而且饮食起居也科学得多,可口得多。慢慢地,兰州大尾羊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大尾巴丰满肥硕了许多。渐渐地,它们知道原来都是“圈养”的功劳。因为“圈养”,对它的大尾巴储存脂肪非常有利;因为“圈养”,它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均衡,做到了科学膳食。

近年来,兰州大尾羊已被一些生长发育快的外来品种代替,原种数量急速下降,几近濒危。2006年7月,兰州大尾羊被农业部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和国际级畜禽种质资源保存目录,享受“国家级”的保护。据兰州市农牧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兰州市农牧局和西北民族大学正开展合作,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攻关,准备运用现代遗传繁育、饲养技术对原种进行扩繁,建立育种、饲养、管理等标准化扩繁基地,努力抢救兰州大尾羊这一濒危品种,使其再次成为兰州的“羊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