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38

第38章 明榆搭救邸氏先祖

树是和人类相互依存的朋友,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树和咱们人类一样,也有受到推崇的“寿星”,但它的年龄是人类无法相比的。据说陕西黄陵的轩辕庙内,有一株轩辕树为黄帝亲手所栽,它的高寿可想而知。台湾阿里山有一种神木,年龄超过3000年。而山东曲阜孔庙里的柏树,年龄也至少2000多年了。

兰州的树“寿星”也为数不少,只是没有那么高寿罢了。据1984年3月的《兰州报》报道,当时全市共有古树12种、3400多株。其中的金天观(今工人文化宫)庙宇里尚存4棵槐树,相传是唐代所栽,虽饱经风霜,却仍然生机勃勃。

这里所要讲的是明榆搭救邸氏先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兰州古树的老“寿星”——一棵粗大的榆树。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子朱允炆即位,就是建文皇帝,建文帝为了解除诸王对自己的威胁,对诸王的权力作了许多限制。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朱棣便以“靖难”为由,用武力篡夺了皇位。1402年,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便对朱允炆的亲族及部属大肆杀戮,进行灭绝人性的报复。

兰州邸氏祖先怕受株连,遭到朱棣的迫害,急忙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出逃,当他快到应天府(今南京市)城门时,突然被密探堵住去路,盘问姓氏。惊慌之间,他忽然看见身边的门楼匾额上写着“官邸”二字,便急中生智,谎称自己姓邸。密探一听不姓朱,才放心地放他们过去。从此以后,邸氏祖先彻底隐姓埋名,流落四方。为了不让人们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带领三个幼子索性向遥远的大西北逃难。来到兰州五泉山时,已经是筋疲力尽,饥饿难忍,三个孩子更是奄奄一息。邸氏祖先无计可施,只好听天由命,无意间,他发现前面有一棵大榆树,枝叶茂盛,结满了肥嫩的榆钱。父子四人饥不择食,急忙摘下榆钱美美地饱餐一顿,才不至于被饿死。因为兰州榆树救了他们的命,再加上他们发现兰州民风淳朴,兰州人心地善良,邸氏祖先决定在兰州安家落户。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兰州邸氏家族。

其实,兰州邸氏家族的真实姓氏是朱姓,在明朝是大名鼎鼎的皇家贵族,是朱元璋的亲族,原为应天府人。据邸氏后代考证,在邸家庄子中间(今市委党校院内),原来曾有一座邸氏先茔,俗称邸家老坟。坟茔的碑记中,曾提到这棵救命榆树。这棵榆树的具体位置,应该是五泉路东侧的邸家庄巷口。

如此看来,在明肃移藩兰州以前,这棵树就已经存在了。屈指算来,这棵老“寿星”迄今也有600年的历史了。岁月悠悠,物是人非,身为皇家嫡系的邸氏子孙,能够栖息兰州,繁衍生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兰州人的包容、善良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