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30

第30章 西红柿“挺进”兰州之谜

西红柿又名番茄,也叫洋柿子,原产南美,后传到欧洲,又从欧洲传入我国。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为黄色,结浆果,呈球形或扁圆形,颜色为红黄两种,是一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普通蔬菜。

但是,在很多年前的兰州,原本没有西红柿,多亏一个叫王尔黼的人,因为他的引进,西红柿才能够在兰州开花结果。可是,刚刚引进时却是一个稀罕物,被当地人称为“洋柿子”而不敢食用。

1932年,原兰州农校校长王尔黼从北平(今北京)西四新农种子店购买到西红柿种子后,于第二年春天在兰州农校试种。当年他在原北平大学农学院(北农前身)时,就对西红柿非常熟悉了,但当时兰州人却对西红柿非常陌生。

王尔黼任兰州农校校长后,就积极引进西红柿。那时的农校在萃英门内,西红柿就种在教学区后面(当时称作后场,相当于现在的实验农场)。在王尔黼和农校师生的精心培育下,引进兰州的西红柿诞生了。但是,当时的人们却把它当作观赏植物而不敢食用,王校长便大讲西红柿的营养价值和吃法,并亲自品尝。在王校长的启发下,胆子大点的亲自出马,小心品尝,赞声不断。听到消息后,人们互相转告:“大家吃科学去!”这虽说是笑话,但也看出当时的兰州人对西红柿的神秘感。随着对西红柿的不断宣传、推广,人们对西红柿从刚开始的敬畏逐渐转向欣然接受,西红柿首先在校园里广为流传,广大师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西红柿也不负王尔黼及其农校师生的众望,它很快适应了兰州的自然条件,以其色泽鲜艳、肉质肥厚、汁液丰盛、酸甜适中、营养丰富而备受兰州人们的喜欢。西红柿“挺进”兰州初战告捷。

1935年,农校迁至新址(今铁路文化宫附近),由于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并推广到兰州近郊种植,而且产量逐年提高。

西红柿“挺进”兰州的成功,也有苏联人的一份功劳。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在原兰州农校设立苏联空军招待所,来华援助抗战的空军和军火运输队全都驻扎在这里。苏联人对西红柿的需求量很大,兰州的西红柿市场陡然旺盛起来。雁滩农民捷足先登,连忙种植西红柿,并喜获丰收,且供不应求,再加上兰州社会对西红柿的价值越来越了解,对西红柿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而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从此,西红柿“挺进”兰州完全成功,不仅在兰州牢牢地站住了脚根,而且向周边地区发起攻击,不断向整个甘肃“挺进”。如今的甘肃大地,西红柿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外来明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蓝子”,也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还鼓满了人们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