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农耕桑田(兰州历史文化)
11258900000012

第12章 沙田地里孵出“金蛋蛋”

溥惠渠、兰州水车的相继建成和应用,使兰州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预示着遍布兰州的几条大河冲击而成的河谷盆地即将告别无水吃的历史。但是,黄河、大通河、湟水、庄浪河、苑川河等河流两岸的川台盆地只占兰州地区耕地总面积的28%,而分布在永登东南部、皋兰全县及榆中东北部的大量山坡、平川地却占耕种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占绝对优势的山坡、平川地的农业价值,单凭几条大河的盆地地区,想振兴兰州的农业,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话。但是,这些山坡、平川地远离大河溪水,干旱少雨,蒸发量又大得惊人,要想让它长出庄稼来,比公鸡下蛋还难。

可是,兰州秦王川有个叫张三的人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随着这个秘密的公开,兰州人惊诧地发现,原来这个沙田地里不仅长出的麦子又白又细,筋骨好,尤其长出的西瓜,贼溜溜的大,蜜糖似的甜,拿到市场上,很快就被抢光了。卖出的价钱也高得惊人,瓜农们亲切地称为沙田里孵出的“金蛋蛋”。

大约二三百年前,秦王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从春种到收割,没下一滴雨星星,田地里的禾苗已经枯萎,河水干枯,土地干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灼人的热浪。心急如焚的庄稼人绝望了,望着绝收的庄稼地号啕大哭,不少人携儿带女逃往他乡。有一天,一个叫张三的农民路过一块坡地,惊讶地发现在一沙石堆里一丛绿油油的麦苗正长得旺盛。张三惊呆了:别处的禾苗都旱死了,为什么这里的麦苗长得这么旺盛呢?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想弄个明白。他拨开上面的石头,发现下面是一层沙子,刨去沙子才露出土壤,竟然潮阴阴、湿漉漉的。张三恍然大悟,原来这丛麦苗长得这么旺盛,完全是这堆沙石保墒蓄水的缘故。得到这个重大发现,张三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冬天到了。大家因为今年的一场大旱伤透了心,再也无心务习庄稼,只有张三甩开膀子大干。张三辛辛苦苦地在自家的田地里施上底肥,然后掘地背沙,铺在田里。大家都好奇地来看热闹,都笑张三傻。第二天春天,张三又不辞辛苦地播下了种子。这一年,又是一场大旱,别人家的庄稼都旱死了,只有张三的沙田大丰收,四分地足足打了二百来斤粮食。

消息传出,曾经讥笑张三的老庄稼主动前来取经请教,张三不好意思地说:“原先没有成功,只能自己悄悄试验,现在成功了,我的秘密也该公开了。”诚实的张三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成功秘诀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到他的真传,也学着他的样子种起庄稼,居然也都成功了。后来,沙田就逐渐在永登、皋兰等地普及了,甚至远离兰州的河西地区也利用沙田技术种起庄稼来。不仅种小麦,也种瓜果蔬菜,而且经验越来越丰富,产量越来越高,面积也越来越大。

以上故事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但沙田是劳动人民为战胜干旱少雨及盐碱不毛之地而创造的旱农耕作方法,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虽说沙田对抗旱保收、提高产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沙田地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它的寿命短、劳动强度大、破坏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等是它的致命弱点。因此,民间有“苦死老子,富死儿子,穷死孙子”之说。如何能让老子、儿子、孙子及其子孙后代全都能轻轻松松走上致富之路?恐怕唯一的出路,还是将沙田重新改造,改造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因为,这才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