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1256300000050

第50章 商场金点子(17)

克莱斯勒的经营策略,为自己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尽管其产品造型美观,质量超群,但在石油涨价、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却渐渐地被顾客遗弃了。1978年,当世界石油危机再度爆发时,克莱斯勒终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平均每天的损失高达200万美元。而1979年,9个月中累计亏损7亿美元,打破了美国有史以来企业亏损的最高纪录。

在这场全球性石油危机中,克莱斯勒衰落了,但日本人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他们不无感慨地说:尽管我们是100%的石油进口国,但还是要感谢油价的上涨,它使我们多付了一点油钱,但赐给我们的,却是巨大的世界市场。

曾经赢得美国人尊敬,被称之为民族英雄的布什,想当年以沉着冷静的声调在电视中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进攻时,显得是那么的自信。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不到半个多月的时间,海湾战争便以联军大获其胜而告结束。

一夜之间,布什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成为北美所崇拜的英雄。这种情况在美国名人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如此一位英雄为何在1992年的大选中失败呢?

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他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由于这一壮举在外交场上尽领风骚,节节胜利,作为这项成就的组织领导者布什总统当然更是洋洋得意。但他没有觉察到:一张沉重的黑网已经向他逼来,经济衰退,正像瘟疫一样在这个超级大国的土地上蔓延:大批银行倒闭,工厂纷纷关门,大批失业工人涌上街头,国债如山……这一切布什没有足够地去重视、去解决,最终留下祸根。

凭着在海湾战场上的辉煌,美国人民的支持率正高的时机,布什若拿出他在海湾战争所用的铁腕手段,继续领导美国人民着手解决国内问题,尤其在经济发展上,施展抱负,连任下届总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布什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大好时机,播下了竞选连任失败的种子。

竞选的根基尚未打好,经济一团糟的时候,又一届大选开始了,刚从“胜利台”上下来的布什来不及认真作充足的准备,拖着疲惫的身子开始了竞选活动。

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布什认为“信任”、“经验”、“人品”问题是自己的强项,也是对手克林顿的弱势。于是,布什便集中精力在这三个问题上大做文章。

他采用一揭二吹的方案来展开攻势:一揭是揭克林顿年轻时企图逃避兵役和在国外参加并组织反战示威的老底,以此来损害克林顿的形象;二吹是,吹自己在年轻时驾驶飞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为保卫美国利益而战;吹自己在关系美国生存的关键问题上果断做出决定,巧妙应付,维护了美国的主权和尊严,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与此同时,布什还不断地挖苦克林顿在外交上的幼稚,他曾说:“克林顿的外交经验还不如我的小狗。”以此来刺激克林顿。

谁知克林顿不上他的圈套,避开这些不谈,专论经济问题,布什也无奈。而最重要的却是布什在决策上的根本错误,他忘记了选民所最关心的问题,经济上的担忧是选民压倒一切的问题。而布什喋喋不休,长篇大论地讨论个人品质问题,选民们毫无兴趣,他们所关心的是失业率能否降低,经济能否回升,好的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等等。这些布什一样也没有提及,更不要说是具体的行动方案了。这时无论你是多么伟大的英雄,也得不到多数民众的选票了。

布什的失误主要在于决策中没有科学、正确的行动方案,对信息的掌握也不够准确。这主要表现在他对选民不够了解,在竞选中本末倒置,没有抓住选民们关心的问题,没有充分掌握足够正确的信息,而导致的失误。

这些都足以显示了信息对决策的重要性:日本通过逐渐显露出的信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果敢地进行了决策而取得了巨大胜利;布什未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即选民关心的问题),相及他的对手克林顿却掌握了这个信息,同时也据这个信息进行了果断的决策,成败早就在信息上分出了结果。

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信息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决策和获得决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足够的高质量的信息和及时利用信息。

而领导者获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指导决策、用于决策、控制决策和检验决策。因此,领导决策获取信息必须贯彻真实性、及时性、适用性和足够性等原则。

首先,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真实性是指尊重事物特征的客观性和反映事物变化的准确性。尤其是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更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变化。如果信息失真,就会导致判断错误、决策失误,酿成不良后果。因此,领导决策在获取信息时,必须善于识别经过夸大、缩小或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变异、修饰过的信息。

第二,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在领导决策活动中,领导决策者能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并能不失时机地采取对策,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地掌握信息。及时性要求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对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都要快节奏,以求迅速地得到信息,尽快地利用信息。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变化越快,信息的时间性就越强;获取信息越及时,信息的价值就越大。

第三,要注意信息的适用性。信息的价值在于它有用,在传递、交流中能被利用,尤其是在决策中能够发挥其作用。领导决策者获取信息,要注意信息的这种有效性,要选择对决策有直接意义、有参考价值、有实际作用、能反映问题本质的、体现最新情况的高质量的信息。

这种信息既包括正面的信息,又包括反面的“忧”信息。如果不考虑实际需要,不注意针对性,不注意信息的质量,而泛泛阅读大量的、价值不高的、不能直接帮助领导决策的信息,就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还会影响领导决策,造成工作失误。

第四,要注意信息的足够性。领导决策要以信息作为基础和依据,必须经常有一定数量和范围的信息作保证。信息的足够性,既表现为信息的量要达到一定的数,又表现为信息的范围要有一定的覆盖面。但不能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就认为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料愈多愈好。如果信息量太大,领导决策者只是忙于爬“文山”,就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不能利用更多的时间运筹决策。如果信息量太少,又使领导决策者的决策依据不充分,而影响决策的有效性。同样,获取信息的范围覆盖面既不能过于广泛,又不能过于狭窄,否则,就会因为不适当而影响决策的有效性。

规划时间,找出隐藏的机遇与财缘

机遇与财缘是与时间分不开的,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财富。世上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时间的捍卫者,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

时间就是金钱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记住,时间就是金钱。假如说,一个每天能挣10个先令的人,玩了半天,或躺在沙发上消磨了半天,他以为他在娱乐上仅仅花了6个便士而已。不对!他还失掉了他本可以挣得的5个先令。……记住,金钱就其本性来说,决不是不能生殖的。钱能生钱,而且它的子孙还会有更多的子孙。……谁杀死一头生仔的猪,那就是消灭了它的一切后裔,以至它的子孙万代,如果谁毁掉了5先令的钱,那就是毁掉了它所能产生的一切,也就是说,毁掉了一座英镑之山。”

这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段名言,它通俗而又直接地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成功,必须重视时间的价值。

拿破仑希尔指出,利用好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的时间如果不好好规划一下,就会白白浪费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就会一无所成。经验表明,成功与失败的界线在于怎样分配时间,怎样安排时间。人们往往认为,这儿几分钟,那儿几小时没什么用,但它们的作用很大。时间上的这种差别非常微妙,要过几十年才看得出来。但有时这种差别又很明显,贝尔就是这个例子。贝尔在研制电话机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也在进行这项试验。两个人几乎同时获得了突破,但是贝尔到达专利局比格雷早了两小时,当然,这两人是互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这120分钟而取得了成功。

你最宝贵的财产是你手中的时间,好好地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请记住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时间的特点是,既不能逆转,也不能贮存,它是一种不能再生的、特殊的资源,因此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时间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毫不留情的,是专制的。时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被浪费,也可以被有效地利用。有效地利用时间,便是一个效率问题。也可以说,效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利用价值。人的生命是有限时间的积累。

以人的一生来计划,假如以80高龄来算,大约是70万个小时,其中能有比较充沛的精力进行工作的时间只有40年,大约15000个工作日,35万个小时,除去睡眠休息,大概还剩2万个小时。生命的有效价值就靠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发挥作用。提高这段时间里的工作效率就等于延长寿命。显然,“效率就是生命”已是无可非议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3000名经理作了调查研究,发现凡是优秀的经理都能做到精于安排时间,使时间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的管理者》一书的作者杜拉克说:“认识你的时间,是每个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有效的必由之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许多领导者的实践经验,驾驭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五个方面:

要善于集中时间。切忌平均分配时间。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集中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上,切忌不可每样工作都抓,要有勇气并机智地拒绝不必要的事、次要的事。一件事情来了,首先要问:“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决不可遇到事情就做,更不能因为反正做了事,没有偷懒,就心安理得。

要善于把握时间。时机是事物转折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可以牵一发而动全局,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促进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向前发展。错过了时机,往往会使到了的成果付诸东流,造成“一着不慎,全局皆输”的严重后果。所以,成功人士必须善于审时度势,捕捉时机把握“关节”,恰到“火候”,赢得时机。

要善于处理两类时间。对于一名成功人士来说,存在着两类时间:一类是属于自己控制的时间,称作“自由时间”;另一类是属于对他人他事的反应的时间,不由自己支配,称作“应对时间”。

两类时间都客观存在,都是必要的。没了“自由时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能自己支配时间,不是一名有效的领导者。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在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没有“应对时间”,都想变为“自由时间”,实际上也就侵犯了别人的时间。因为个人的完全自由必然会造成他人的不自由。

要善于利用零散时间。时间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现很多零散时间。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时间,把零散时间,用来从事零碎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要善于运用会议时间。召开会议是为了沟通信息、讨论问题、安排工作、协调意见、作出决定。会议时间运用得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家的时间;运用得不好,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浪费大家的时间。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提高,时间的价值,犹如核裂变反应,正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现代一台纺纱机一小时纺的纱,抵得上古老的纺车嗡嗡响一年;拖拉机一人一机,一天能干完牛拉犁几个月的工作量;乘超音速飞机数小时可以从西半球飞到东半球,而当年周游一国竟要耗去人的大半生的时间。

现在,一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比古代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托夫勒在谈到电子计算机所起深刻作用时曾指出:“20年来,用术语来说,计算机科学家已经经历了从毫秒(千分之一秒)到毫微秒(十亿分之一秒)——几乎是超越人类想象能力的对时间的压缩。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全部工作寿命,就算80,000个工作小时(每年2,000小时,40年,可以压缩为48分钟。

社会学家曾估计:“今天社会在3年内的变化相当于本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3,000年内的变化。”

时间的增值效应,正在引起一连串的链式反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工业上,丧失一分一秒,就可能倒闭破产。正如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二世所说的那样:

“企业成功与高速度之间的关系,比起与任何其他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来都要密切。”

至于商业,更是争时如争金。为了捕捉瞬息万变的商业信息,日本贸易振兴会不惜巨资,在全世界182个地方设立了调查点,按不同的商品和地区进行分类,出版专门性的商业情报杂志,并开展“委托调查”的业务,根据企业的委托要求,利用海外情报网络有针对性地组织商场调查,收集信息。

所谓信息,就一般定义而言,是指社会共享的人类的一切知识,以及从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和情报。信息贯穿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尤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目前,全世界发表的含有新知识的论文平均每天有近14000千篇,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世。全世界每年出版55万种图书,平均每一分钟就出版一种新书。近20年来,每年形成的文献资料页数,美国约1750亿页,前苏联约600亿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组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率,从60年代以来的95%,发展到70年代的106%,80年代则达到1265%。过去每隔10~15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番,如今3~5年就要翻一番。化学杂志参考文献的实用期,约有50%不到8年就得更新,而物理杂志参考文献半数以上都是近5年内发表的。有人统计,人类全部科技知识总量的80%都是本世纪产生的。

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时间运用上要运筹帷幄,精心安排、组织工作,珍惜时间,善用时间。只有这样,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沉湎于过去,只能让你与财缘无缘

目前是一个令人苦恼的时代。许多人都在等待机会,希望将来出现对他们有利的光明前途。其他人则希望时间能倒流,回到以前那种“美好的古老时光”中,当时理发只要2分钱,空气也清新宜人,生活简单而舒服。

今天,如果你拿起报纸,翻到社论版,你可能会看到像以下这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