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1256300000172

第172章 说话巧点子(21)

话题的转变,在交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大家对某事似乎已详尽谈论,感到兴致索然时,就要立即转换话题。转变的方式很多,让旧话题自然消失就是其一。另一种方式,就是重提刚议论的事情,然后迅速更换话题。比方说,当大家感到对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诗人再也没什么新东西可讲时,你可以这样转变话题:“是啊,古往今来,靠勤奋自学而蜚声文坛的作家、诗人,真是举不胜举。大家也知道,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发明家更是遍及四海。”这样,大家就会重新兴致盎然地交谈起来。第三种方式,可直接突然地改变话题,而无需再说别的。“关于体育锻炼,是否就谈到这里?现在让我们谈谈外语学习吧。”或者干脆说:“现在改变话题。”

改变话题,要注意“火候”,既不能太迟,又不宜过早。当话题仍然引人入胜,切不要因你感到索然无味,就谈别的东西,并强迫他人跟着你转。

七、积极弥补失言

与人谈话,失言总是难免的,特别是在心情过于激动时,更容易发生。由于一时忘记了别人的禁忌,忽略了他人的生理缺陷,忘掉了某人的不幸,有伤人家感情的话语,有损人家尊严的言词,有失人家体面的言论,都可能出现。一旦失言,就要视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弥补。假若过失严重,但你和对方很熟,恐怕你最好说:“很对不起,老×。”说完立即谈及其他东西。如果接近失言的危险边缘,要竭尽全力迅速摆脱,这时特别需要冷静沉着,莫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大喊大叫向人家赔礼道歉。

他人失言,你要尽力帮助补救。对于他想出来的转移话题,不但要感兴趣,而且还要带头谈论。如果他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你还要迅速、主动地找个适当话题谈起来,以帮助他解脱困境。

八、适时结束谈话

一席圆满成功的谈话,总是进行到恰到好处时结束。太早,令人扫兴;太晚,使人厌倦。

结束谈话的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对面讲话的过程中,如果达到了讲话的目的,那么就该及时结束谈话了。

当然,讲话的目标直接影响我们同对方讲话的时间或方式。如果你只想向对方陈述某一件事,而且不需要对方作出什么反应或采取什么行动,那么你向对方讲清了事情的原委后,就可以结束谈话;如果你期望说服对方改变某种看法或行为,期望对方承认你的劝说“明智”,那么,讲话就要直到对方承认了问题为止;有时,对方需要时间来思考你的话,那么你在结束谈话时,就需要根据情况作出不同的结束语。结束讲话时,总结一下对方和你本人的看法,强调一下共同的观点和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做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客观,不带偏见,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总结。换言之,以尽可能有利的方式描述对方的看法。如:

“感谢你同我讲的几个问题。”

“花费了你不少时间。”

“总的来说,你的那个想法有许多合理之处。”

“你的话对我有不少启发,感谢你……。”最后结束谈话时,你还可以向对方提出一些积极的希望。如:

“我知道你会尽可能使事情成功的。”

有些情况下,例如对方需要时间思考你的话,需要过一段时间再与你谈这件事,你则需要讲一些“活话”,使有关这个问题的谈话以后能继续进行。如:“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再约个时间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谈话的结束,不是只道一声“再见”就完事了,临别前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得体而不失礼,有时还要给下一次交谈留下伏笔。

如果遇到争论不休无法一致的情况时,我们可以转移话题,把有分歧的题目暂放一放。

如,“咱们找机会再谈。”

与他人交谈时,随便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对于冗长的谈话,则可以依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谈话的内容、时间、周围环境等等来判断是否应该让对方继续谈论下去。若不得不中断对方谈话,也要考虑在哪一个段落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①直接以“好了,到此为止”这句话中断对方的谈话,但是,这句话仅限于用于对方的态度很强硬时。

②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自己立即接口谈自己的看法。

③以“现在没有时间了”、“我还有其他的工作”等等理由来中断对方的谈话。

④以频频看表、打呵欠、伸懒腰,以及摆出一副表示自己已不感兴趣的神情,来使对方中止谈话。

⑤预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一见面即向对方表明态度,“请你长话短说吧,我没有多少时间。”甚至也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急事”而中断对方的谈话。

扩大知识面,提高说话水平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说话者能够很好地以言辞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说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对交谈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交谈者,应当掌握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

一、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必然有牵连。要想使自己的言语达到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就必须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这样,才能说出与当时的情境适宜的言辞。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因某一细微疏忽讲错话而造成不良后果,导致交际失败。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称呼、访友、求职、待客、赴宴、送礼、赠物、寒暄、探病、致歉、打招呼、打电话、问候、介绍别人、自我介绍、拒绝、祝贺、吊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这些规矩,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勿需去特别地学习、钻研;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说话水平,就必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处世言辞。只要掌握文明、礼貌、得体、合适的原则即可。

比如,你去别人家里做客、拜访,最好应电话预约。不通电话的,或其他原因而径直上门的,人家有门铃,应按门铃;无门铃,应轻叩其门。按后或叩后要稍待一下,若无动静,再按或再叩第二次。一般说来,按、叩第二次后仍无动静,就不宜再按、叩下去。这种情况说明一是主人不在家,二是此时主人不愿让人打搅。若主人开门后,应先向主人问好。待主人请你入室时,要留心是否要换拖鞋,最好主动提出:“我换双拖鞋吧。”如果来开门的是你不认识的人,则应问:“请问,这是不是某某先生的家?”得到肯定后,还得问:“他在家吗?我是某某人,有点事儿拜访他一下。”如果找错了门,应当向开门者表示歉意。如果需向其打听你所要找的那家之所在,无论其是否知道、指点,都应表示谢意。

二、掌握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识指的是,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勿需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

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必须具备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一个即是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如果不谙世事,也会被看成“书呆子”,说话、办事的时候容易闹笑话、受挫折,成为被别人轻视和嘲讽的对象。

世事知识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但有时对某些世事知识,人们却没有实践的机会或可能。比如你从甲地到乙地,对甲地的世事知识,你可能具备,而对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备了。但你却不能没有言辞的表达。怎么办呢?这就得学、得问。孔子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国历来也有“入乡随俗”之说,到哪个地方,就要了解哪个地方的世事。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顾乙地的世事,都会自讨苦吃。

清洋务大臣李鸿章一次出访美国,在一家饭店宴请美方人土。开席前,他按中国世事讲了一番客套话:“这里条件差,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饭,谨表寸心。”不想饭店老板却火冒三丈,认为李鸿章诋毁了饭店的声誉,非要其公开赔礼道歉不可。李鸿章的客套话,在国内是很普遍的,但美国却没有这样的习俗,老板冒火也在情理之中。

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拓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的获得,要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吸取,言辞的表达才会有不断的生命力。在人际交往中,某方面的文化知识不足,就不要轻易涉及这方面的话题,倘若擅自发言,闹笑话,会影响交际效果。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专门的知识。一个人处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应当具备本行业、本专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即使原来专业知识积累很厚,在新的形势下,也会产生许多的盲点,如果不认真学习,既不利于自己的工作,更不利于本行业言语的交际。

用言行提升魅力的六大要领

(1)善于运用身体语言。

在与人交往中,你必须将你的整个身体都看作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你必须意识到,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说话。假如你善于运用你的身体语言,他人将乐于接纳你,并与你合作。外表、情绪、言辞、语调、眼神、姿态,抓住他人兴趣的能力,这些都是在与人交往时你能运用的东西,其他人正由此形成对你的印象。

(2)做到表里如一。

不少指导社交的实用小册子总是这样规劝你:你应该昂首阔步走进去,先声夺人地向周围人展示你的风采。他们教导你要用“虎钳般有力的握手”来给人一个下马威,还暗授机密似的说你必须用催眠术一般咄咄逼人的目光紧紧盯住他人。假如你真的照此行事,你会让每个人都发疯的,他们也一定这样认为。

真正的社交秘诀应该是:你应该始终如一地显示你最好的一面。最有影响力的人不因场合变化而改变他们的个性。不论是亲切的私人交谈,还是向公众发表演说,抑或参加求职面试,他们都是一以贯之,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处处显露出他们真实的面目。他们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与人交流。他们的音调与姿态也总能与口中的表白和谐一致,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自然。

然而,某些面向公众演说的人,却向听众发出令人迷惑的信息。比如,当一个人说:

“女土们、先生们,我很高兴有机会……”时,眼睛却总盯着听众的鞋子,其实这表明他一点都不高兴,这样的演讲怎么会有感染力和鼓动力?

(3)善用眼神。

无论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百人,你都必须记住,和他们说话时一定要看着他们。有些人起初说话还看着听众,可没说三句就转移视线,眼瞧窗外,令人觉得别扭。

当你迈进一个有人的房间,你的目光应该随意自在,直接瞧着房子里的人,并向所有的人示以微笑,这表示你轻松自若,易于接近、交往。

微笑是重要的,但那种假笑却如不看着人说话一样,令人不快。最佳的笑应该是自然的,轻松的,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4)先听后说。

当你出席一次会议、一场晚会或与人谈话时,你不要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等一分钟,感受一下现场的氛围,了解人们当时的情绪,是激昂、愉快、观望,还是消沉?他们渴望了解你吗?对你的到来是否不悦?倘若你能感受到这一切,你便能更好地去接近他们,不会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

(5)集中精力。

集中精力和充满热情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集中精力与人交往能够表明你的真诚。当你全神贯注地对人们讲话时,表明你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一个运用自己全部力量来与人交往的人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会将他人牢牢吸引住。人们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却无法怀疑你的信念和真诚。

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言辞必须确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开始时慷慨激昂,随后就音调渐低,含糊其辞。要知道,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飘忽不定的人。你的声音可以是柔和的、谨慎的,但不能模棱两可。

(6)勿忘放松。

你一定见过不少人在与人交往时过于看重自己,他们要么闷闷不乐,要么滔滔不绝地显露自我。要知道,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放松不起来的。仔细检点一下你的表现:你是否经常说“我”?你是否一直在喋喋不休地抱怨?当他人正在阐述一个新想法时,你是否试图打断并插话?假如你对这些问题中的哪怕一个说“是”,那你就必须放松。否则在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面前,你可能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