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1256300000158

第158章 说话巧点子(7)

不论一个人多坚决地想和演说者意见相左,像这样的陈论,也会使他确信演说的公正坦诚。

假设麦克米兰首相一张口便强调双方政策上的差异,而不提出共同的赞同点,后果将一定很糟。

《思想的酝酿》这本书中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有时,我们发现自己会在毫不抵抗、情绪毫不激动的状况下改变了心理。但是人家若告诉我们说我们错了,我们就会憎恨这样的谴责,硬起心肠来。在我们信仰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是极不留心的,可是遇有任何人表示与我们不同道时,我们便会对自己的信仰满怀不适当的狂爱。显然,我们所珍爱的并非意念本身,而是遭受威胁的自尊……。这小小的‘我’是人类事务中最紧要的一个词,适当地加以考虑乃是智慧之始。我们喜欢继续相信自己一向习于接受的事实,一旦我们的任何假设受到怀疑,其所激起的憎怒会导致我们所谓的‘讲理’,就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继续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

你的目标如果是说服,请记住动之以感情比抒发自己的思想成效更大。要激起听众的情感,必先自己热切火烈。不管一个人能够编造多么精微的词句,不管他能搜集多少例证,不管他的声音多谐和,手势多优雅,倘使不能真诚讲述,这些都只能是空洞耀眼的装饰。要使听众印象深刻,先得自己有深刻印象。你的精神经由你的双眼而闪亮发光,经由你的声音而四向辐射,并经由你的态度而自我抒陈,它便会与听众产生沟通,使听众渐渐信服。

五、从对方的观点来看待事情

迪肯斯经常在他家附近的一处公园内散步和骑马,他非常喜欢橡树。因此,当他看到那些嫩树和灌木,一季又一季地被一些不必要的大火烧毁时,觉得十分伤心。那些火灾并不是疏忽的吸烟者所引起的,它们几乎全是由那些到公园内去享受野外生活、在树下煮蛋或烤热狗的小孩们所引起的。有时候,火势太猛,必须出动消防队来扑灭。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立着一块告示牌说,任何人在公园内生火,必将受罚或被拘留。但那块牌子立在公园偏僻角落里,很少人看到。迪肯斯到公园里去骑马的时候,其行为就像一位自封的管理员,试图保护公家土地。刚开始的时候,他不会试着去了解孩子们的看法,一看到树下有火,心里就很不痛快,急于要做件好事,结果却做错了。他总是骑马来到那些小孩子面前,警告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在公园内生火,而被关进监牢去。并以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拒绝,就威胁叫人把他们逮捕起来。迪肯斯说他自己只是尽情地发泄某种感觉,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看法。

结果呢?哪些孩子服从了,心不甘情不愿而愤恨地服从。

等迪肯斯骑马跑过山丘之后,他们很可能又把火点燃了,并且极想把整个公园烧光。

随着年岁的增长,迪肯斯对做人处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变得更为圆滑一点,更懂得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于是,他不再下命令,他骑马来到那堆火前面,说出了下面的这段话:

“玩得痛快吗?孩子们,你们晚餐想煮些什么?……我小时候自己也很喜欢生火——现在还是很喜欢。但你们应该知道,在公园内生火是十分危险的。我知道你们这几位会很小心;但其他人可就不这么小心了。他们来了,看到你们生起了一堆火,因此他们也生了火,而后来回家时却又不把火弄熄,结果火烧到枯叶,蔓延起来,把树木都烧死了。如果我们不多加小心,以后我们这儿连一棵树都没有了。你们生起这堆火,就会被关入监牢内。但我不想太啰嗦,扫了你们的兴。我很高兴看到你们玩得十分痛快;但能不能请你们现在立刻把火堆旁边的枯叶子全部拨开,而在你们离开之前,用泥土,很多的泥土,把火堆掩盖起来,你们愿不愿意呢?下一次,如果你们还想玩火,能不能麻烦你们改到山丘的那一头,就在沙坑里生火?在那生火,就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真谢谢你们,孩子们,祝你们玩得痛快。”

这种说法有了很不同的效果!使得那些孩子们愿意合作,不勉强,不憎恨。他们并没有被强迫接受命令,使他们保住了面子。他们会觉得舒服一点,我们也会觉得舒服一点,因为我们先考虑到他们的看法,再来处理事情。

在个人问题变得极为严重的时候,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也可以减缓紧张。澳洲南威尔斯的伊丽莎白诺瓦克过了六个星期还没有付出买汽车的分期付款。在一个星期五,负责她买车子分期付款账户的一名男子打电话来,不客气地告诉她说:“如果在星期一早晨您还没有缴出一百二十二块钱的话,我们公司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周末伊丽莎白没有办法筹到钱,因此在星期一一大早接到他的电话时,她听到的就没有什么好话了。但是,她并没有发脾气,她以他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伊丽莎白真诚地抱歉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而且说:

“由于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过期未付款,我一定是令您最头痛的顾客。”

但他举出好几个例子,说明好些顾客有时候极为不讲理,有的时候满口谎言,更常有的是躲避他,根本不跟他见面。伊丽莎白一句话不说,让他吐出心里的不快。然后根本不需要她请求,他说就算她不能立刻付出所欠的款额也没有关系,如果她在月底先付给他二十元,然后在她方便的时候再把剩下的欠款付给他,一切就没有问题了。

因此,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看法,而不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请遵循这一规则:“试着诚实地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

记住:试着去了解别人,从他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就能创造生活奇迹,使你得到友谊,减少摩擦和困难。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因。查出那个隐藏的原因,你就等于拥有解答他的行为、也许是他的个性的钥匙。如果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会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反应?”那你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及苦恼,并大大增加你在做人处世上的技巧。

六、让对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

口才专家总结了许多说服别人的秘诀,有些是很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强,愈要注意让事实讲话、佐证,否则就会因教育对象缺乏感性体验,影响对“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实充实大道理,还可以避免说大话、空话,联系实际把道理讲实。现在一些大道理所以让人听不进,就在于讲得虚。

(2)以小见大。

思想是有差别、有层次的,讲道理也应有层次。缺少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讲者应擅长于小事情中讲寓含着的大道理,于近边事情中讲可望及的远道理,于浅表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3)反诘设问。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个问题,用问话提出。一则引发兴趣,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一则用以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使人觉得不是在灌输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讨问题。这种方法,变听为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在抛砖引玉、换位思考中,让“系铃”人自己“解铃”。

(4)迂回引导。

正面一时讲不通,不妨搞些“旁敲侧击”。讲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剥茧抽丝,逐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图穷匕见”,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有时也可借题发挥,讲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这样可以避免把讲道理变成简单的演绎论证,使教育对象易于接受。

(5)理在情中。

有时讲大道理,教育对象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擅于联络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

尤其当对方抵触反感情绪较大时,首先要以诚相待,要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基础上,再讲道理。

(6)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发人深醒,给人以启迪。现在有不少青年人,对名人与名人名言有一种崇拜感。把大道理与名人名言巧妙地结合,可以把大道理讲得耐人寻味,富有吸引力。

(7)谈心渗透。

“大锅饭不觉香”,讲大道理仅靠在课堂上和公共场合讲,受当时环境气氛的影响,有些朋友可能听不进。出现这种现象,有时就要开“小灶”,选择一个恰当的场合,与对方真诚、平等地谈心交流。

(8)语言感染。

以适应对方的“口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口语的魅力,把道理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美妙的语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壳,它能吸引听众去深入理解“内核”。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正确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训练,努力提高表达的技巧。

(9)点到为止。

话讲得啰嗦就让人厌烦,听不进。有些人生怕人家听不懂,翻来覆去地讲一个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应该视情况因人出发,针对实际把握要讲的内容,该讲的一定要“点到”,同时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对方去领悟、消化。

(10)言行结合。

有时对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讲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赢得“讲”的资格。把单纯地讲道理变成见诸于行动的边讲边做,让人在“看服”中更好地信服,自觉地接受大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

七、把你的希望和愿望变成对方的

尤金威森为一家专门替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一连三年,威森先生每个星期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家。“他从不拒绝接见我,”威森先生说,“但他也从来不买我的东西。他总是很仔细地看看我的草图,然后说:‘不行,威森,我想我们今天谈不拢了。’”经过一百五十次的失败,威森终于明白自己过于墨守成规;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拨出一个晚上去研究做人处世的哲学,以发展新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不久,他就急于尝试一项新方法。他随手抓起六张画家们未完成的草图,冲人买主的办公室。“如果你愿意的话,希望你帮我一个小忙,”他说,“这是一些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位买主默默看了那些草图一会儿,然后说:“把这些图留在我这儿几天,然后再回来见我。”

三天以后威森又去了,获得他的某些建议,取了草图回到画室,按照买主的意思把它们修饰完成。结果呢?全部被接受了。

从那时候起,这位买主已订购了许多其他的图案,这全是根据他的想法画成的——而威森却净赚了一千六百多元的佣金。“我现在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一直无法和这位买主做成买卖,”威森说,“我以前只是催促他买下我认为他应该买的东西。我现在的做法正好完全相反。我鼓励他把他的想法交给我。他现在觉得这些图案是他创造的,确实也是如此。我现在用不着去向他推销。他自动会买。”

当提奥多罗斯福当纽约州州长的时候,他完成了一项很不寻常的功绩。他一方面和政治领袖们保持很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迫进行一些他们十分不高兴的改革。下面是他的做法。

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空缺时,他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起初,”罗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党棍,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不是好政策,大众也不会赞成。

然后他们又把另一个党棍的名字提供给我,这一次是个老公务员,他只求一切平安,少有建树。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无法达到大众的期望,接着我又请求他们,看看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显然很适合这职位的人选。

他们第三次建议的人选,差不多可以但还不太行。

接着,我谢谢他们,请求他们再试一次,而他们第四次所推举的人就可以接受了;于是他们就提名一个我自己也会挑选的最佳人选。我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激,接着就任命那个人——我还把这项任命的功劳归之于他们……。我告诉他们,我这样做是为了能使他们感到高兴,现在该轮到他们来使我高兴了。

而他们真的使我高兴。他们以支持像‘文职法案’和‘特别税法案’这类全面性的改革方案,来使我高兴。”

罗斯福尽可能地向其他人请教,并尊重他们的忠告。当罗斯福任命一个重要人选时,他让那些政治领袖们觉得,他们选出了适当的人选,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主意。

八、强调最大最关键的理由

多年以前,拿破仑希尔曾应邀向俄亥俄监狱的受刑人发表演说。他一站上讲台,立刻看到眼前的听众之中有一位是他在十年前就已认识的朋友B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希尔演讲完毕后,和B先生见了面,谈了一谈,发现他因为伪造文书而被判二十年徒刑。听完他的故事之后,希尔说:“我要在六十天之内,使你离开这里。”

B先生脸上露出苦笑,回答说:“我很佩服你的精神,但对你的判断力却深感怀疑。你可知道,至少已有二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曾经运用他们所知的各种方法,想使我获得释放,但一直没有成功。这是办不到的事!”

大概就是因为他最后的那句话——“这是办不到的事”——向希尔提出了挑战,他决定向B先生证明,这是可以办得到的。

希尔回到纽约市,请求他的妻子收拾好行李,准备在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监狱所在地——停留一段不确定的时间。

希尔的脑海中有一项“明确的目标”,这项目标就是要把B先生弄出俄亥俄监狱。他从来不曾怀疑能否使B先生获释。他和妻子来到哥伦布市,住进一处永久性的总部。

第二天,希尔前去拜访俄亥俄州长,向他表明了此行的目的。希尔是这样说的:

“州长先生,我这次是来请求你下令把B先生从俄亥俄州立监狱中释放出来。我有充分的理由,请求你释放他。我希望你立刻给他自由,但我准备留在这儿,等待他获得释放,不管要等待多久。在服刑的期间,B先生已经在俄亥俄州立监狱中推出一套函授课程,你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他已经影响了俄亥俄监狱中二千五百一十八名囚犯中的一千七百二十八人,他们都参加了这个函授课程。他已经设法请准获得足够的教科书及课程资料,而使得这些囚犯能够跟得上功课。难得的是,他这样做并未花费州政府的一分钱。监狱的典狱长及管理员告诉我说,他一直很小心地遵守监狱的规定。当然了,一个能够影响一千七百多名囚犯努力学习的人,绝对不会是个坏家伙。我来此请求你释放B先生,因为我希望你能指派他担任一所监狱学校的校长,这将可使得美国其余监狱的十六万名囚犯获得向善向学的良好机会。我准备担负起他出狱后的全部责任。这就是我的要求,但是,在您给我回答之前,我希望您知道,我并不是不明白,如果您将他释放之后,您的政敌可能会借此机会批评您。事实上,如果您将他释放,而且,您又决定竞选连任的话,这可能会使您失去很多选票。”

俄亥俄州州长维克杜纳海先生紧握住拳头,宽广的下巴显示出坚定的毅力。他说:“如果这就是你对B先生的请求,我将把他释放,即使这样做会使我损失五千张选票,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