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1256300000144

第144章 领导绝点子(5)

蒋介石比李宗仁大4岁,与李相比,蒋经历广,阅历深,素谙权力斗争中纵横卑阁的打拉之法。桂系虽说刚刚崛起,但实力绝不容忽视。同时,北伐前蒋介石在广州与各方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他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但其资历与作用,在其他6个军长中早已引起不满。为确立自己在军界的领袖地位,蒋决心拉住李宗仁。北伐前夕,蒋提议由李宗仁的密友白崇禧担任北伐军行营参谋长这一要职,以此来换取李宗仁的信任。北伐军攻克长沙后,蒋介石的司令部也随之移到长沙。那时,李与蒋的关系比较融洽。一日李蒋闲谈间,蒋介石突然提出要与李宗仁成为换兰拜帖的兄弟。接着蒋打开抽屉,取出一份红纸写的兰谱,请李收下。李先是不肯,并说:“我惭愧得很,实在不敢当。”“你不要客气,你人好,你很能干……”蒋边说边将兰谱塞入李宗仁军服口袋里。李辞出后打开兰谱,见上面除了写有蒋介石的生辰八字外,还有蒋撰写的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比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几日后,李宗仁将蒋写的四言誓词抄下来,再写上自己的生辰八字,将帖子回送蒋介石。蒋十分愉快地表示:从此两人更加一层情同手足的关系,誓以同生共死,为完成国民革命而奋斗。就这样,李蒋结拜为兄弟了,并由此度过了一段亲密合作的“蜜月期”。可是,数月后当他们发生利益冲突时,蒋介石立刻撕去了同志、兄弟情谊的温纱,兵戎相见反目为仇了。

除了李宗仁以外,蒋介石结拜的生死弟兄还有冯玉祥、张学良等人。可见,在收买人心、统御部下方面蒋介石的确煞费苦心。“铁石心肠”绝点子做人不要心太软。

既要混个好人缘,又要提防别人温馨的陷阱。你真想做个好人,但总有人暗中使绊子,时而打明枪,时而放冷箭,叫你心惊胆颤,防不胜防。你不妨施点手段,打击一下对方,让他对你有所畏惧,有所顾忌,以后不再侵犯你。但要注意手段,“痛打落水狗”虽然过瘾,但也会留下无穷后患,凡事都要讲个策略,讲个分寸。

多准备些冷板凳

明智的上司一般不会让部下的权力过分膨胀,他会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制止、预防,除了严刑重罚以外,“明升暗降”便是最常用的一种防范手段。有些部下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又没有什么过错把柄,杀掉显然没有理由,而且会产生不良影响,但留着又不放心,于是便来个“明升暗降”,给你显赫的头衔、很大的荣耀,但暗中却夺去你的实权,让你坐“冷板凳”

。虽然你对这种权术洞若观火,却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只有乖乖就范。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她想要封吕姓子弟为王,便先探听右丞相王陵的口气,王陵表示坚决反对:“高帝(指刘邦)曾与群臣定有盟约:‘不是姓刘的人而封王,全国人都要声讨他’,如今封吕性之人为王,违背了高帝的盟约。”

吕后很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太勃周勃,二人随声附和:“高帝定天下,以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临朝听政,以吕氏子弟为王,这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吕后自然高兴。散朝之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勒二人道:“当初与高帝献血定盟,你们难道没有在场吗?如今高帝驾崩,你们便耍滑头阿谀太后,还有何面目见高帝于九泉之下?”

二人回答道:“如今在朝堂之上与吕太后争论,我等不如足下;可是将来保全江山社稷,安定刘氏天下,足下不如我们!”

不久,吕后免去了王陵右丞相之职,而任命他为皇帝的太傅。这个职务,看上去很荣耀,其实就是指点指点皇帝读书,一点实权也没有。吕后就这样巧妙地夺了王陵的相权。

一般说来,每个新人在接管了权力之后,总要面临着如何处理同前朝老臣的关系问题。大致说来,不外乎三种方式:对于有劣迹,有民愤的,以及同自己原有仇隙的,或杀或罚,这样既可赢得民心,又报了私仇;对于拥戴自己有功并能继续顺从自己的,委以高官,给以重任;比较难办的是第三种人,他们有功劳,有地位,有名声,但喜欢倚老卖老,以老资格自居,对新的掌权者指手画脚。罚他们吧,没理由,用他们吧,不顺手,最好的办法便是养起来,挂起来,给以虚荣,给以利禄,但就是不结实权,只能光荣“离休”当个顾问什么的,让你坐冷板凳。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公元1141年初春,杭州西子湖的几艘豪华游船上,正在举行着盛大的宴会,与宴的贵宾,是朝廷中鼎鼎大名的三大将张俊、韩世忠、岳飞,而主持宴会的,是当时宰相秦桧。

这三人,是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每人统率着十几万精兵,驻守在从长江上游到淮河口的千里江防线上,是南宋抗金的主要武装力量。

对于这几位大将,软骨头皇帝赵构觉得很是难办。宋朝从开国以来便立下规矩,重文轻武,不许武臣干政,甚至也不许直接掌握军权。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在一次酒宴之上,推杯换盏之际,将几位帮他夺得帝位的大将手中的兵权给解除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从那以后,武将在宋朝便没有什么地位。赵构南逃以来,由于金人的跟踪追击,他被赶得东逃西窜,南宋的半壁江山全靠这几位大将,尤其是岳飞和韩世忠支撑着。他不敢得罪他们,但对他们手中日益壮大主的兵权、实力,他一直寝食难安。再说,要同金人议和,这几位大将必然反对,自己当儿皇帝苟且偷安的计划便难以实现。卖国贼秦桧非常了解赵构的苦衷,处心积虑,必置几位抗金将领于死地而后快。昏君奸臣一拍即合,经过一番密谋策划后,决定以庆功为名将三大将召到临安,解除他们的兵权。

酒过三巡之军,秦桧突然起立,大声宣布道:“秦某奉旨宣读陛下调令:授张俊、韩世忠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免去各人原任宣抚使人之职,三将原来所统之后,一律交由朝廷指挥。”

所谓枢密正副使,是中央政府的正副军事长官。从表面上看,这三人从原来一路军队的统帅改任为朝廷的最高统帅,似乎是升了一级,但他们脱离了自己的军队,便如虎落平阳,难以再发挥什么作用了,明眼人一看便明白,这是明里升官,暗夺其权,他们完全被架空了。

赵构却虚情假意地说:“以前我只给你们一个地区的兵权,这还是嫌小了点,现在我将朝廷中的兵权交给了你们,这就很大了。”他把别人全当成了傻子!

如果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为了大宋王朝长治久安的话,赵构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是为他此后的屈辱求和扫除了障碍。就在此后不久,岳飞便遇害,含恨而死。

功臣可杀不可留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古人有此感叹,今人也难以走出这一怪圈。

廖先生今年40岁,刚离开他工作了十五年的公司。

十五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公司工作。廖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廖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工作,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以说备尝创业的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步成长,廖先生的担子放了下来,开始有空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功臣”。廖先生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他不得不离开。

这是一个“杀功臣”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故事并不罕见。但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有的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绝对成就感;有的是惟恐部下“功高震主”,抢他的光芒;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了,所以要“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的“功臣”因为确有才干,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私,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总之,“功臣”对老板产生了威胁感,老板自尊心受到损害,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

说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之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跋扈反而成为影响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反而可以安定大局;所以“杀功臣”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就官场面言,每个政权的建立,几乎无不依靠文臣武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臣往往成为权臣。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黄袍加身的例子并不罕见。

虽然皇帝蒙着天意神授的云雾,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奥秘就连山野耕夫都能看穿。

草泽出天子,龙种落荒郊的例子俯拾皆是。因此,历代开国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天下稳定之时,视功臣为最大威胁,或者千方百计剥夺收回其手中权力,或者干脆将他们从肉体上根本消灭。“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成为皇权制度下残酷的事实,也是必然的历史现象。

刘基,字伯温,这是一个在民间传说中带有很大传奇色彩的人物,说他能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他是一个大学者,而且满腹韬略,治军治民都有出色的成绩。刘基以张良自命,朱元璋也的确将他视为自己的张良。如果就智谋而论,刘基不比张良逊色,但是,他缺乏张良功成身退的勇气与远见,他还想为新建的王朝尽忠效力。可是,朱元璋已经不需要他了。就在朱元璋登上帝位半年多以后,便将他打发回到浙江青田的老家,此后处处对他加以防范和侦察,最后还是利用他和丞相胡惟庸的矛盾,借胡惟庸之手将他毒死,这距大明王朝的建立刚十年。

徐达,被视为朱元璋的韩信。论军事指挥才能、论战功,他与韩信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但就与帝王的关系而言,韩信可就不能望其项背了。

他不像韩信中途入伙,他是朱元璋的同乡邻居,童年伙伴,小时候一块放牛、做游戏,与朱元璋同时投身义军,真可谓情同手足,异性弟兄。

徐达不但战功卓绝,而且品德高尚。平时,他与士兵同甘苦,打起仗来,冲锋在前,他不贪财,不贪色,沉稳大度,少言寡语,一心一意指挥打仗,对军中朝中大事,从来也不说长道短,更不参与大臣之间的派系之争。朱元璋对他十分赞赏,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像这样的大功臣,想找一个杀害的借口都不好找,但朱元璋依然不放过他。公元1385年,一辈子鞍马劳顿的徐达背上长了脓疮,这也是由于他常年衣不解甲,皮肤磨破,汗水浸渍所致,只要敷药调养,并不难好。可当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却命令正驻防北京的徐达立刻回南京就医。试想千里迢迢,舟船车马,风餐露宿,对一个有病在身的人有什么好处呢?可是,徐达不能不尊旨,待回到南京后,病更加重了。

据说得了这种背疮的人,最怕吃蒸鹅,一吃蒸鹅必死,可是朱元璋偏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并命他立刻吃下。徐达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在下毒手,可他不能不吃,否则会给家人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他含泪谢恩,食鹅而死。

对于以这样血腥的手段对待功臣,他的继承人、太子朱标很理解,也很不同意。有一次,朱标劝朱元璋;“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当时没有吱声。第二天,他命人取来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喊太子去拿,太子感到无处下手而面有难色。朱元璋见状,挥剑一阵猛削,很快将所有利刺全都削去,棘杖变得十分光滑,握起来自然不会有什么困难了。朱元璋乘机说道:“如今我所诛杀的,都是天下一些险恶之徒,就好比这根棘杖上的利刺,我把它们除掉后,再把木杖交给你,难道还有比这再好的吗?”

朱元璋这番话道出了他诛杀功臣的心迹。他虽然41岁当上了皇帝,天下大定时,他已是60左右的人了。他自感来日无多,太子朱标又仁弱,跟他起事的那些文臣武将哪一个不是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担心他死后,太子驾驭不了这些了人,为了他朱氏的江山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他才要不择手段地杀害功臣,以便使他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使他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他所选定的接班人手中。

蚌鹬相争,渔翁得利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河蚌在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忽然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就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立即紧闭蚌壳钳住鹬鸟的嘴。鹬鸟逃脱不得,就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河蚌也下不了水,愤恨地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双方各不相让,这时来了一个渔翁,把他两个都捡走了。

渔翁得利似乎是偶然的,蚌鹤矛盾难解,则是导致两败俱伤的必然原因。

中国官场向来行窝里斗的恶习,如果掌权者能巧妙利用部下之间的矛盾,就能将其玩于股掌之间,从而达到坐收渔翁之利,剪除了不听话的部下的效果。

齐景公在位时,他手下有三员武将,即古冶子、田开疆和公孙接。这三位武士力大无穷、勇猛过人,号称“齐邦三杰”。三人臭味相投,结为异姓兄弟,自恃有功势大,在朝中傲视百官、简慢公卿;在下面欺压百姓,无恶不做。即使在景公面前也常以你我相称,毫不讲礼仪。齐景公惧于三人声势相倚,无可奈何。齐相晏子曾登门拜访,劝说他们改恶从善,他们却蛮不讲理,丝毫不为所动。晏子深以为忧,每欲除去这个国家大患,又恐有所疏漏反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只好隐忍,等待时机。

一次,鲁昭公访问齐国。鲁昭公由鲁大夫叔孙诸陪同,齐景公由晏子陪同,坐于殿上,宴饮会礼。群臣立于殿下,“三杰”亦在其中。晏子看他们傲气十足、目中无人的样子,内心十分焦急。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今就要除掉这三个国家的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