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1256300000011

第11章 成才宝点子(11)

她原名冯恺,“柯岩”是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的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扎根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在心脏病和肾病的折磨中,她的身体垮了,却仍然那样乐观。“未来,多么美好呵!

为了它,我要努力做人,努力作文!”她说:“只要我拿起我的笔,我努力,我追求,我的愿望只是让我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能给我们的人民贡献一分氧气,能给我们的生活投下一片绿阴……”

柯岩以坚实的创作实践,圆了自己起步时的文学梦,在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了地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儿童文学(诗歌和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及影视等领域里,她的辛勤劳动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因此,人们称她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全能式的作家。

上面列举的几个中外名人,都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必须保持日日新的创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单调又平凡。

但如果每天只是这样翻来覆去地延续,人生就毫无希望、毫无意义了。

日本著名跨国人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认为,倘若希望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不应是单调的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一步,明天则比今天进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发展。那么生成发展到底是什么?对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

按松下幸之助的理解,所谓“生成发展”,就是日新月新,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刹那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这就是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的历程。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在运动、不断在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随着自然法则进行的,是不可动摇的宇宙哲理。

假定生成发展是自在法则,那么每天的生活,就必须经常保持日日新的创意和发明。有句俗语“十年如一日”,这是说10年的努力就好像1天的努力那样充满活力和恒力。它强调的是勤劳、努力加毅力这种精神,并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出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10年来没有任何变化,而是千篇一律,那么就是违反了生成发展的原理。

坚持学习,保持生活的热情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涨破脑袋。

孰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的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学习不光是学问家的事情。无论从事哪一种事业,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扩大视野,获取知识,得到智慧,把工作做得更好。

大凡杰出的人,都是终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人。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学习既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又是他们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看来,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远年轻,也使他们的事业日新月异。

纽约市戴尔卡耐基学院的一位学员名叫埃德格林,他是一位十分杰出的推销员。他的年收入能超过75万美元,相当于在今天经济条件下的12万美元。格林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有一次我的爸爸带我参观了我们家的菜园。爸爸可以说是当时那个地区最好的园丁,他在园子里辛勤耕作,热爱它,并且以自己的成果为荣。当我们参观完之后,爸爸问我从中学到了什么?

而我当时只能看出来爸爸显然在这个园子里很下了

番工夫。对这个回答爸爸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对我说:“儿子,我希望你能够观察到当这些蔬菜还绿着时,它们还在生长;而一旦它们成熟了,就会开始腐烂。”

埃德说:“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我来上这门课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坦白地说,我确实从其中一节课中学会了一些东西,那使我完成了一笔生意并得到了上万美元,而我曾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试图做成它。我所得到的这笔钱能够付清我这一生接受促销培训的所有花费。”

在人生的这场游戏中,你应当保持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吸取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你的头脑。彼得扎克这样阐述这个观点:“知识需要提高和挑战才能不断增长,否则它将会消亡。”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旦离开学校,就不再继续学习了。前几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许多人家里根本没有买过什么新书,书架上放的几乎全是在校学习期间的课本。这反映了一个事实:上班后人们不再读书,不在工作之外求知,往往把时间浪费在闲聊与看电视上。电视节目固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电视节目都如此。我们更应该学一些工作之外的新东西,以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全貌

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知识面越广,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这不但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最终只能为时代大潮所抛弃。

有一位年近60的老医生,曾经远近闻名。但自从他出了医科学校之后,诊病下药无不用些老法子,于是渐渐步人没落之途了。他明明应该把门面重新漆一漆了,明明应该去买些新发明的医疗器械及最近出现的著名药品了,但他舍不得花钱。他从不肯稍微划出些时间来看些新出版的刊物,更不肯稍费些心机去研究实验种种最新的临床疗法。他所施用的诊疗法,都是些显效迟缓,陈腐不堪的老套,他所开出来的药方,都是不易见效的、人家用得不愿再用了的老药品。他一点也没留意到,在他诊疗所附近早已来了一位青年医生,有最新最完善的设备,所用的器械无不是最新的一种;开出来的药方,都写着最新发明的药品;所读的都是些最新出版的医学书报。同时他的诊所的陈设也是新颖完美,病人走进去看了都很满意。

于是老医生的生意,渐渐都跑到这位青年医生那里去了。等到他发觉了这个情形,已经悔之不及了。“不进步”则使他失败,无人过问了。

成功的动力源于拥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和抛开自我,放眼寻求生命的真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生活的层面十分狭隘。他们总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怀大志的人所显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圆自己心中的梦。

追求超越自我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他们尽其所能享受、关怀、做事并付出。除了工作和赚钱以外,他们的人生还有其他意义。若非如此,即使居高位,生活富裕,你也可能仍感到空虚、乏味,不知生活的乐趣究竟在哪里。

人生战场上的真正赢家目标远大而明确,他们追寻生命的真谛和超越自我。他们能够把生活的各个层面融合为一体。为了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不仅剖析自我,而且从大处着眼,展望生命的全貌。

不论是今人或古人,都对我们今日的生活有莫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竭尽所能,超越自我,全力以赴,为全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以求突破现状,开创新局面。

进取心始于一份渴望。当你渴望实现梦想时,进取心便油然而生了。而当你坚信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时,进取心便能滋生茁壮。渴望是原动力,当你想要一样东西、想要做成一件事时,你心中便有一份力量,推动你去获得、去进取、去追求。

进取心是内心的驱动力量,是经由想像而产生的意念。我们可以利用进取心推动我们向目标迈进。有进取心的人会勇往直前,屡仆屡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修身养性宝点子

美德是一种健康状态、美和良好的精神习惯。

——柏拉图

品格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

富兰克林指出:“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一个人的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摆脱“投机”的心理,注重自己的品格。

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并不是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却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就可惊天动地,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