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聊天,陶陶的妈妈王女士对我说:“陶陶的奶奶很疼孙子,经常用耳勺给陶陶挖耳朵。有一次,我看见陶陶用手挠自己的小耳朵,看样子很痒,估计里边长了耳屎了。看着孩子挺难受的,我试着用棉签帮他掏,可陶陶说用棉签不过瘾,非得用耳勺来挖,还准备自己动手,可吓坏我了,要是把耳朵掏坏了,可怎么办哪?”
我曾在幼儿园里做过一个调查,针对该不该给孩子掏耳朵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长从来没给孩子掏过耳朵,他们认为孩子的耳朵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耳道,甚至伤及耳膜;有的家长认为应该适当给孩子掏耳朵,能保护耳道卫生,有助于孩子的听力,有的还认为耳垢藏在耳朵里会“吃血”,非除去不可。究竟该不该给孩子掏耳朵,我们得先了解耳屎。
“耳屎”也叫“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屑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蝉”。“耳蝉”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粘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耳垢多了不用担心,因为它会随着人的头部摇动以及进食时的咀嚼活动自动脱出。
当“耳蝉”积聚较多时,会引起孩子耳痒及堵塞感,家长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掏出来。
给孩子掏耳朵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发卡等尖锐物掏耳。有些农村的老年人喜欢用火柴头掏耳朵,这也是不对的。孩子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孩子耳朵有不适时,要及时停止挖耳朵。
3、如果孩子的耵聍过多、过大或影响听力时,应到医院就诊检查。孩子的耳垢在洗澡进水湿润时容易结成块并贴在耳道上,家长最好请医生帮忙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