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目标是,写一部由90多部长篇小说构成的《人间喜剧》。这个目标够大的了。这是巨人的目标。年青的毛泽东立志要做改天换地的风流人物,当小学教师的帕瓦罗蒂立志做世界歌王,这也是巨人的目标。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这也是凡人可望不可及的目标。而李阳说“要让三亿中国人讲上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是个够大够难的目标;而咱们老百姓的目标就往往很小,如:开个小饭馆、种植二十亩地,养一百头猪,盖一幢新瓦房,娶一个好媳妇等。这些都是小的目标,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而要让平头老百姓去实现巴尔扎克、毛泽东、帕瓦罗蒂等天大的目标,那可是难于上青天。而那些能力强,层次高、追求标准高的人看平头百姓们的“目标” 就觉得太小,就象一位留学归来的博士生看开个小饭馆、种植二十亩地那样。
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例子:
他叫杨少鋒,22岁毕业于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贸易系市场营销专业。在毕业前,他在那万头攒动的人才招聘会上,打出了“谁聘我?年薪10万”的牌子,成为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在大学毕业的三年里,他成功实现了他的“目标三级跳”:22岁,实现“年薪10万元”;24岁,成功地挑战并推翻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为福建联通做的推广计划,实施一套自己设计的全新方案,创造了CDMA月销售7000万元的历史纪录。并实现了年薪百万的梦想,这时他才26岁。 他立志在35岁成为全中国最出色的企业家,他说他还有十年时间去实现这个梦想。2004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述写他成功的当年励志类畅销书个人传记《天生我才》;更有国内有作家以根据他真实经历改编长篇小说《青春无痕》。
这位杨少鋒确实出口不凡,雄心壮志冲云天的人物,其视野气魄之大,具目标之雄伟,令人叹为观止。而相当多的青年大学生最大的理想是找一份理想而稳定的工作,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然而生个又白又胖的“贵子”,最后是给儿子找一个好幼儿园。,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不同追求的人,其奋斗目标、奋斗方式和人生结局当然是不同的。
民国头十年间,有三位青年给报馆打工。老板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黎锦熙先生。黎先生让他们分别抄写文字。第一位抄字青年沉黙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第二位抄字员青年则非常认真,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第三位抄字青年则与众不同,他仔细审查文稿,但他只抄与他见解相符的文稿,对于那些见解不同的文稿,则随手丢掉,一句也不抄。许多年以后,这三位抄字青年的命运结局大不相同:第一位直黙黙无闻;第二位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他就是聂耳;第三位更是出类拔萃,叱咤风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就是毛泽东。
为什么同样是抄字,同样是青年,同样是在奋斗,可他们后来的结局却大不相同了呢?目标不同,追求不同,人生定位不同而已。这就应了当今成功学中这些熟悉的名句:“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视野决定格局”……
咱们青年人的目标自然是各有大小的,大的有如杨少锋,“22岁,年薪十万;24岁,挑战麦肯锡,年薪百万;35岁,要成为中国一流企业家”,这样的目标够吓人的了。再如报考大中专学校,有报清华、北大、复旦的,也有报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师范学校的,各有“追求”,各有“目标”。士兵想当将军,打工族想当经理或自己开公司,公务员想当科长、处长或者局长、市长什么的,同样是各有目标。你考上了清华、北大是成功,我考上技工学校同样是成功。因为你的目标和我的目标都实现了。不过有一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目标大的是大的成功,目标小的是小的成功。我村里有个种养户,几年就实现了收入20万元、买一辆农夫车、建一座小洋楼的愿望,你能说他不是成功吗?
就说青年人在职场打工吧!有的人年薪千万甚至上亿,做成了“打工皇帝”,这是一种成功;可有的人毕业后当上了白领,年薪十万八万的,同样是成功。而有的人爱岗敬业,成为大家尊敬“金牌员工”、“劳动模范”,谁说不是一种成功?成功总是相对的。
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说这么一句著名的话:“大狗叫,小狗也叫”。大狗之声响彻云天,小狗的声音也十分动人。如果说“大狗之声”是你的最高目标,那么“小狗之声”则是你的“最初目标”。我们有志于成功的青年人,能不能聪明点,实在点,先从“小狗叫”开始呢?完全能够!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目标”小一点,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大狗”往往是从“小狗”开始的。
也许不少人对自己的“小狗”的叫很不看中,甚至很自卑,这大可不必。俗话说,“小草也有小草的春天”。“小狗”完全应该有“小狗”的自豪感,我的叫声并沒有什么丢人的,应该为自己叫声(其实这本身是一种价值和成功)自豪、喝彩!成功是相对的,小狗的自豪的“叫”谁说不是一种成功呢?
成功箴言
成功总是相对的,成功有大也有小,就看你的目标的大小…换句话说,目标大的是大的成功,目标小的是小的成功。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成功总是相对的”?它对于青年人迈向成功有什么意义?请举例说明。
二、“大狗叫,小狗也叫”。我们有志于成功的青年人,能不能从“小狗叫”开始呢?
4-4 人人都可以成功
从上面“成功是相对的”原理和契诃夫“大狗叫,小狗也叫”的名言,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推论:人人都可以成功!这是成功的第四个特点。
是的, 人人都可以成功。不但是契诃夫的“狗叫论”这么认为,我们的老祖宗、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早就说得十分透彻:“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大意是说人人可以成为象尧舜那样杰出的人,人人都可以成功。成功并不是伟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功。
让我们看一看一些原本是平凡的人是怎样奔成功吧!
美国伟大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原来是只上几年学的“没有饭吃饱的印刷工人”;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20岁时是一个失业救济金领取者,他曾经想当公共汽车售票员而遭到拒绝;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奥巴马,生长在落后非洲肯尼亚一个小村庄,小时候是个放牛娃,父母老早就离了婚,离婚后母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着。由于他皮肤黝黑,满头卷发,被同学们歧视,将之称为“黒鬼”。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是个被老师批评的“笨孩子”,“低能儿”;贝多芬个子矮小,容貌丑陋,一直患有重病(后来耳聋),但他奋斗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中国第一位在法国卢浮宫展出作品的女画家张玉良,也曾经是个被迫沦落的妓女。世界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从小是个贫民窟里的“私生女”、“丑小鸭”。韩红长相并不漂亮,身材胖乎乎的并不苗条,六岁就失去了父亲,没有任何靠得住的社会关系,甚至进了二炮文工团也因长相不出众而被辞退,她靠的是自信和打拼,照样成为走红大江南北的著名歌唱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乡邮员王顺友,每天拉着一匹骡马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千家万户送邮件,从20岁送到40岁。20年来,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所走过的路达26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6次。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
你知道“老干妈”吗?她叫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她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有人说她只懂3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陶华碧”。20岁那年,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常常是供不应求。她借来两间房子,招聘了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在短短的6年间创办出了一家资产达13亿元的私营大企业,她的“老干妈”麻辣酱成为海内外驰名品牌。
蔡杰美,人,这是一位居住海南文昌市一个小镇上、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农民。这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他三十多年如一日艰苦自学,成为一名电气技师,他坚持搞科技小发明,硕果累累,从1993年至2007年共拥有16项国家发明专利,仅7个小专利就获利数百万元,多次荣获省、市科技发明奖,成了当地有名的“发明专利大王”,并被聘为海南大学副教授。
南京市有一位无业妇女,丈夫病倒,孩子要上学,家里十分困难。怎么呢?她靠200元成本,在她的家门口、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前办起了专门为产妇熬汤的“产业”。她熬的汤主要有“通气汤”,“催奶汤”和“刀疤汤”三类,很受产妇们的欢迎,数年过去了,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为南京市有名的“产妇汤大王”。当地的报纸这样评价她的成功:“一碗汤养活了一家人,一碗汤服务了一座城的产妇,一碗汤使她打出一个产业……”美国伟大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原来是只上几年学的“没有饭吃饱的印刷工人”;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20岁时是一个失业救济金领取者,他曾经想当公共汽车售票员而遭到拒绝;天底下多少功成名就者,他们的智商未必是我们的多少倍,最初他们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在谋生中打滚,在谋生中流汗、流泪和流血。成功往往是他们奋斗的结果。
青年朋友们,上面几位从平凡人到名人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成功并不象平常我们所说的那样神秘,那样遥远。人人都可以成功。不论你是私生子、穷光蛋、流浪汉,还是囚徒;不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或者是黄种人;不论你是残疾人、失业者或失学少年,只要你努力,成功就在你面前!这叫做“建功立业者宁有种乎”?
成功箴言
成功并不象平常我们所说的那样神秘,那样遥远。人人都可以成功。成功就在你面前。
思考题
为什么说人人都可以成功?
作为一位现代青年,你能够成功吗?为什么?
4-5成功是不断变化的
有一个“一支蜡烛打造千万富婆”的故事,读来令人兴味。故事是这样的:1971年的圣诞节之夜,美国华盛顿郊区。抚养着6个孩子的46岁的伦徳太太正在发愁:哪里有钱给孩子们买圣诞礼物呢?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今后怎么办?她与当工人的丈夫商量后,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决定集中家里仅有的财力--200多元钱投资一项小小的“事业”:自制圣诞腊烛,卖给邻居。说干就干。她买来了蜡、灯芯、香料及颜料,在她的厨房里干了起来。第一天折騰得好苦,终于制作出9支。她拿到邻居家,很受欢迎。很多邻居都来订货。由于她是手工制作,很快就供不应求。她忙不过来了,就请来两位家庭妇女帮工,生意兴隆,整个厨房、居室都成了仓库。这一年,她的营业额达到2.3万元。为了扩大规模,她租用了废旧仓库。后来干脆自己建造了一个宽大的厂房。此后,她雇用的人越来越多,营业额也越来越大,营销网点和人员遍布全国,最后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装饰蜡烛制作公司,她因此成为知名“千万富婆”,荣获当地最佳工业奖。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成功往往是不断变化着的,往往从小到大,越做越大。不少人的成功往往是从零开始。这是成功的第五个特点。
与上面那个“一支蜡烛打造千万富婆”的成功案例相同,世界上不少知名大公司,都是从小到大,越做越大的。日本松下电器是世界电器大王,可最初创立时,却只是个“小不点儿”:开办费只有2000元日元,开业时铺店只有6平方米,四个员工;世界通讯巨头爱立信公司的创始人爱立信,原先是个铁匠,靠的是借来的1000克朗起家。他1876年创立时,在斯徳歌尔摩市的一间小门面办起了机电修理铺,员工也只有两人:除了老板本人,还有一名12岁的童工。他们成为世界级跨国公司,那都是后来的事。而世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最初每天的销售量只有7瓶,如今的每天销售量则是当年的一亿倍或数亿倍。
深圳市有个“望家欢”公司,它的创办人是一位年仅36岁的青年人,名字叫高军。这位高军是怎样致富的呢?他是靠送菜送出来的。1992年,年仅24岁的他是一位来深圳打工的农村青年,刚来时做的是中介服务,赚了一笔钱。于是他想做老板。可做什么好呢?一天,一张“自家人”送菜服务的卡片使他眼睛一亮:别人能为我送菜服务,我为什么不可以为送菜公司赚钱?他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市场调查,创办了“望家欢送菜公司”。开头,挨家挨户为一些零散的家庭客户送菜,效益很差。后来逐渐发展了众多的机关团体和知名公司,生意越做越大。10年过去了,干成了送菜业的龙头企业,亿万富翁。
成功学告诉我们:辉煌的事业,最初总是来自不起眼的目标和小小的成功;从而引发出更大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功。
我每次对青年做成功时总要讲“我爷爷去南洋”的故事:从前,我爷爷很穷,穷得连一头牛也没有。穷则思变,青年的爷爷刚完婚就跟叔叔们到南洋谋生去了。他去的是泰国,做的是木工。最初,他对奶奶说:“我赚到一头牛的钱就回来。”几年过去,他寄钱回家买了牛,可人就是不回来。他又对奶奶说:“等我赚到五亩地的钱就回来。”十多年过去了,家里买了五亩地,,可爷爷他还是不回来。原来,这爷爷“目标”又改变了:“等我赚了一幢房子的钱就回来!”二十年过去了,家里新房子盖起来了,爷爷他还总是不回来,还在南洋干着。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爷爷”的“目标”总是在变,总是越变越大,成功也就越来越大!
“爷爷当年去南洋”的故事揭示了成功学这么一条道理:成功从来是个变量;成功是不断变化的。最初目标很小,因此成功也就很小;后来目标越来越大,成功也就随着越来越大。多少成功人士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甚至他们从来就沒有料到多少年后会干得轰轰烈烈,成名成家。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千里之行,始于跬步;磅礴江海,始于细流;高大楼台,始于一砖一瓦;千里燎原,始于星星之火。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是从小做起,量变的结果,往往引起质变,诸如“千里”、“江海”、“楼台”“燎原”式的“成功”无不是无数细小的积累和汇聚所产生的“质变”。这里往往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成熟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好事多磨”,“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到金”。
成功箴言
目标不断变化,成功也就不断变化。目标往往从小到大,成功也因此从小到大。
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成功总是变化的?
二、请你寻找你身边从小做到大的成功人士并讲述他们的事迹。
4-6 成功不会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