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断言:我们巳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习,接受教育,増长知识,不仅仅是在学校里的事,是一个人一生的过程。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不断学习,永远学习。这就是现代社会成功的人士致胜法宝。
大学生和知识的话题
有人问我,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实际知识量究竟有多大?请我给打打分。我的观点是:很低!我有一个公式,我戏称之为“符氏公式”:
实际知识量=书本知识成绩X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系数X知识折旧系数X社会应用知识系数
举个例说吧,你大学以90的高分毕业,假如你的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系数为70%,知识折旧系数为50%,社会应用知识系数为50%的话,那么你的实际知识量可以这样来表述:
实际知识量=90分X70%X50%X50%=15。7分。
你这个“15·7分”,(当然,这仅是举个例子而巳。实际生活中各人因为其生活学习经历不同,个人整体素质不同,其毕业分数、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系数、知识折旧系数和社会应用知识系数也是不同的)能被用人单位看好吗?能找到你理想的工作吗?这么点“知识”不努力学习,终生学习行吗?
现在大学里有一句口号:“学会学习。”什么叫“学会学习”呢?就是具有很强的“学习力”,不断打开知识的视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不断掌握获得知识、研究学问的方法。
大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充实和丰富知识,怎样“学以致用”,怎样走向社会,怎样迈向成功,在当今的“知识社会”或“知识经济”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
这里有几个大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故事:
海南大学有位大学生叫黄耀华,三年来刻苦自学电脑软件知识,获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亲笔签字的微软国际认证工程师、产品专家、数据库专家三个证书。他家在穷困的农村,从小爱玩电脑,家里买不起电脑,就到邻家学拼命学。上大学后,他挤出时间,克服自学的种种困难自学电脑。他很刻苦,四年不曾看一次电影。他获得了 “海南省十大优秀大学生标兵”、“海南大学最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等,成为大学生中的“获奖专业户”。大四时,就有多家大企业高薪聘请他加盟公司。
像这位黄耀华就是一位具有很强的“学习力”的青年,我认为他应该得100分!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放到社会上,放到职场上,自然就成为用人单位“抢着要”的“香饽饽”!
众多媒体曾经刋登过这么一则“史上最牛大专女生”的新闻:
曹晓洁是一个民办高校的大专女生,却成为本科生云集的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的Club副主席。她熟悉英语和日语,还没拿到自考本科毕业证,就被IBM公司、福富软件(日本富士通软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印度INFOSYS公司等三家跨国软件公司相中,纷纷开出优越条件让她在职实习。她是700多名同学中唯一被3家跨国软件公司同时相中的应聘者。经当地媒体报道后,曹被网友评为“史上最牛大专女生”。曹晓洁酷爱英语,她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她相信知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竞选学习部副部长,组织英语角,并经常活跃在各种晚会、典礼等活动的台前幕后,大大小小的奖励、荣誉是对她成绩的最好证明。她对日语同样是十分投入,先应征了一个日语学习小组组长职位,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七匹狼”,曹晓洁是团队中唯一的女生,且资历最浅。
丰富的英语日语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和能力使她在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刻苦学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实用知识,比别人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这是这位“史上最牛大专女生”的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她成功的根本奥秘。
博士学技工
在青年群体中,博士可谓“学富五车”了吧,然而生活和职场偏偏不认这个理,有时博士的知识和技能还真的比不上别的人。
身为博士的成先生被一家电机公司录用,担任综合生产部副经理。博士抓生产,可谓“人尽其才”了吧,但他却搞得十分糟糕。有一次,他把自己设计的模具图纸交给工人加工。接手的技工一看,马上指出设计上的不合理。他觉得很没面子,固执地坚持他的设计。结果加工出来的模具成为废品,给公司造成了5万元的损失。这件事给他带来巨大震撼:难道博士不如技工?经过一番反思,他觉得自己空有一身理论,而没有很好与实践相结合,缺少实际操作的技能,很需要再学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同事和女友都坚决反对的决定:先学技工,做技工。他报名参加了高级模具高级培训班。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他取得了初级模具技工证书,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一天,他发现公司一张模具设计图纸的数据有误,便提出纠正意见,经过一番争论和耐心说服,终于使公司接受了他的意见,使公司避免了30万元的损失,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并重新提拔他为综合生产部副经理。两年后,他拿到了高级模具师证书,并在一个有500人参加的省级模具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季军。这回他出了名了,不少企业竞相以高薪酬、高职位来聘请他。公司为了留住他,提拔他为生产部经理,年薪也涨到24万元,不久竟涨到60万元。
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加快,即使是拥有最新知识技能的人稍不留神也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人的知识和技能永远是不够用的,永远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职业人士,不论你是博士,还是技工,就要适应社会,不断“充电”,更新知识,要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
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呢?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充电!,“充电”,再“充电” !这就是大学生们看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成功小揭示
在知识经济社会,在竞争时代,学习力就是说是第一竞争力,而且是最持续的第一竞争力。
人生思考题
1、 比尔。盖茨、李嘉诚、史密斯等商界巨子每天都坚持学习,这是为什么呢?
2、 为什么说大学毕业生还要继续学习,天天学习,处处学习,终生学习呢?
3、 在知识社会里,你要生存和发展,应该怎样做呢?
3-5 不学无术者将被淘汰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认识到,知识决定着人生事业的成败,知识是竞争时代的第一竞争力等。反过来,一个人缺乏知识,一个人如果不学无术,将会面临怎样的人生结局呢?
报上曾经刊登过这么一则“土产盖茨”的新闻:
一位来自北方某城市的正在念初中的少年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到广州打工创业,立志要做当代的“比尔·盖茨“,干出一番令世人羡慕的事业来。后生可畏,但是这位“土产盖茨”得到的是什么结果呢?求职就业处处吃“闭门羹”,打工处处遭冷遇,生活处处逢艰难,还时不时受到世人的歧视和欺凌。几个月过去了,壮志未酬,生活无着,身无分文,过着街头流浪的生活。面对着滔滔的珠江,他万念俱灰,彻底绝望了,纵身跳进了珠江要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幸好被执勤的警察发现,才救了他一条命。在收容所,他在警察的帮助下恢复了正常人的思维,想念父母,想念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这样呼唤:“我要回家!我要读书!”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位青年人的命运吧!
小李生长在一个经济十分富裕的家庭,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把他送到最好的学校,谁知事与愿违,离开父母的他陷入了“三迷”:迷恋女生,早恋而想人非非;迷恋网络游戏,终日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迷恋哥们团伙,整天混迹于那些小流氓团伙中吸烟、酗酒、打牌,玩恶作剧。有了这“三迷”, 无心向学,时常旷课,学业丢荒,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初中时因为偷窃斗殴而被学校处理并劝退,后又转学技工学校。在技校,他同样故态复萌,成为令学校老师父母头疼的人。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多年以后,当人别人纷纷捧着博士硕士、大学文凭或别的专业证书走上工作岗位时,他还在处处求职处处被拒绝的窘境之中:要文凭沒文凭,要知识沒知识,要技能无技能,纵使现在懂事了,变好了,但毕竟时光不再,失去了成才的最佳机会,陷入了社会的“弱势群体”,面对无房、无车、收入低、社会地位低的现实,只能浩叹命运不济,回天无力。
有一则就业资料披露了这么一个严酷的事实:在失业、下岗人员或低收入的人当中,80%是因为文化素质和知识、技术水平低。用人单位的标准越来越倾向于高学历、高学位、有业务实践经验和熟练技术操作能力,也就是说,博士生、硕士生、熟练高级技工、有较强表达沟通能力和营销经验,有相当操作能力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最受欢迎。而知识技能水平低、无一技之长自往往被拒之门外,或者是被安排到体力型、低收入的岗位的工作。
以上的事实说明了这么一个现象:在当今社会,知识、技术水平越高,越受社会欢迎;反之,就越会被社会淘汰。道理很简单: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含量不但决定着你一个人的就业的难易,岗位之优劣,从而决定着人的命运和成败。
像上面那位小李这样的青年,天底下当然不止一个。我在“怎样做最优秀员工“的讲座中讲到职场中有“8种容易被淘汰的员工”,其中有一种叫“幼婴型员工”,其特点是不努力学习,不善于学习,不钻研技术,无一技之长,就象幼婴一样无知。在知识社会和竞争社会里,“幼婴型员工”的命运是明摆着的:成为“弱势群体”或被“边缘化”,不被欢迎,不受重用,最终会被淘汰出局。
本章要义
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社会和学习型社会。
知识资本导致世界财富的大转移。
学习力是竞争时代的第一竞争力。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和知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谁一旦取得了优势,谁就将进一步取得优势;相反,谁一旦失去优势,谁就将进一步失去优势。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知识总是实实在在地推助你成功,带给你财富。
在当今社会,知识、技术水平越高,越受社会欢迎;反之,就越会被社会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