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落的文明
11249500000032

第32章 古代尸体防腐之谜

我国春秋战国到秦汉间的尸体处理与尸体防腐技术已达到世所罕见的水平。

我国历来的丧葬制度是很讲究的。周王室的制度更为严格,专设有主祭祀的官员——小宗伯,而且在小宗伯下设有专门用郁金香酿酒和专门用芬香的酒沐浴尸体的人。这不但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而且由于用特制的酒沐浴,也起到了给尸体消毒的作用。

尸体沐浴后,为了防止腐败,周代已广泛应用了冰冻处理的办法:“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据推算,处理一个帝王尸体约要用6立方米的冰,自然会产生较好的防腐败、防自溶的效果。

《丧大记》:“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这就是说给死人穿上十九套衣服,这个记载也为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女尸由贴身内衣“信期绣”到最外层的“乘云绣”棉被共20层所证明,这对保持肌肤的洁净和防止外部因素造成肌肤的腐败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这些衣被均经薰香“消毒”,且紧密包扎。

我国人民利用熏香祛邪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墓中发掘出的各式各样的作为殉葬品的熏炉就是这一遗制的发展。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长安中大疫,宫人得疫”,烧了避疫气的月支香以后“宫中病者差”。所以古人殉葬以香料药物绝不只是因其气味芬芳,而是积累了用以防虫、去蠹、祛邪的丰富经验,并且日益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用以防止尸体腐败、霉变所采取的措施。

中国古代应用水银、汞以防尸体腐败的记载,甚至多于香药防腐,而仅次于玉、金。“吴王阖庐死,葬于国西北,名虎丘。穿土为川,积壤为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秦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等。

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在地下经历2000多个寒暑,肌肤、内脏、形体仍十分完好。江陵凤凰山汉墓男尸虽略差一些,也是经过2000多年而躯体内脏基本完好。达到如此防腐效果的主要因素,一为汞处理,二为浸泡。马王堆一号汉墓棺液沉淀物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江陵168号汉墓的大量棺液中,也含有大量的硫化汞,即丹砂等。两者均有大量的棺液浸泡,棺液中硫化汞等对两具尸体的防腐作用是明显的,女尸和男尸的肌肤组织甚至毛发均含有较高的汞、铅等,可能由于两人生前服食。细胞内外汞、砷的沉积也会对活细胞起到固定的作用。尸体所以能保存2000多年,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人死后装殓以棺椁的礼制,从考古发掘看,早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已开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之棺木,用的就是杉木。棺板均为整块,四层棺木都紧密套合,棺椁之间除边箱空隙放香药等殉葬品外,也都套合紧密,棺椁壁的总厚度达到1米左右,共用木料达50立方米,其中一块最大的椁木重达1500斤,油漆精良,从而防止了水湿和虫蛀。

墓穴,古称窀穸,对防止尸体腐败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我国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很重视深埋,并要求做到不泄漏气息。幽公冢、吴芮冢都是古代发掘中足以说明强调墓穴深而有利于棺椁、随葬品、尸体保护的例证。

马王堆一号汉墓为土坑竖穴,从现存封土顶到墓室底部达20米。而三号墓其深为17.7米,虽然地处条件等基本相同,而防腐作用却有很悬殊的差别,三号汉墓墓主不存,而一号汉墓墓主保存完好,这恐怕与三号比一号汉墓浅3米有关。深埋还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气空间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棺椁、殉葬品、尸体的影响。

椁围填充与保护棺椁、随葬品、尸体也直接有关,这些椁外填充物对保存棺椁及维持棺内恒温、恒湿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填土夯打紧密与否,也与棺椁能否保存完好有一定的关系,而填土能否夯打紧密,又与填土的质地息息相关。粗砂土很难夯打紧密,而白(青)膏泥越细腻,每夯打层越薄,则夯打也越紧密,阻断通透性的目的也越能达到。

火坑墓并非丧葬时所预期的,只是在埋葬若干时间后打开墓穴(椁外填充层)时,由内冒出某种气体,遇火即燃烧。因为这样的墓穴能冒出火焰,人们称之为火坑墓,或叫做火洞子。汉代的王充对火坑墓之形成,已经给予了科学的解释。据分析,这种燃烧很可能是由椁室冒出的沼气引起的,沼气之类的混合气体大量产生,从而可能阻止微生物的生长,特别是需氧菌的繁殖生长很快被阻止。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食品中的果品、牛排等,由于未经消毒处理,在有氧的情况下先行腐败化为乌有。而女尸则由于有传统的香酒洗浴和诸香熏蒸消毒,在有氧情况下,其肌肤组织等尚能对抗避免由微生物繁殖而引致腐败。但当果品、食物等发酵耗氧越来越多使椁室基本缺氧或造成无氧环境时,女尸的腐败自溶就会停止,进而完全终止,这就成为女尸历经2000多春秋而不腐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