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失落的文明
11249500000020

第20章 亦真亦幻的特洛伊

徜徉在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煦的海风拂面,满目青山、碧水、蓝天,《荷马史诗》中那段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演绎。

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关,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指倾覆邦国。

荷马赋予了特洛伊战争一个浪漫的原因——为美女而战。

海伦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她嫁给希腊南部斯巴达国王为妻。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出使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国王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斯巴达国王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伦,报仇雪恨。为此,斯巴达国王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帮助下,调集10万大军和1000多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伦。

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数。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束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并抢回了美貌的海伦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伦,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

特洛伊木马:木马,暗藏的危险,奸细。现在已成了“挖心战”的同义语,比喻打进敌人心脏的战术。这一成语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传着,它提醒人们,防止被敌人的伪装欺骗,使敌人钻进自己的心脏。

木马计的传说

10年战争未果,希腊将领奥德修斯想出一条妙计,斯巴达王决定依计行事。

希腊联军佯装失败,扬帆离开了特洛伊附近的海面,只在海滩上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马。这时,几个牧人押来一个刚抓到的希腊人。这个希腊人对特洛伊人说:“这匹木马是希腊人献给雅典娜女神的。他们故意把它留下来,估计你们会毁掉它。这样一来,就会引起天神的愤怒。可是如果把木马拉进城,特洛伊就将受到神的保护。希腊人为了防备这点,就把马造得非常巨大,使你们无法拉进城去。”

特洛伊王对这一番话深信不疑,立即下令把木马弄进城去。

到了当天晚上,夜深人静,希腊人的战舰正在向特洛伊驶来。这时躲藏在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到城门边,消灭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城门。从战舰上登陆的希腊人潮水般地冲了进来,10年没有攻下的特洛伊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占领了。

尽管目前历史学家还在争论当年是否真有木马计,昔日的木马是什么样子已无从查考,但后人制作的矗立在特洛伊小镇的一座绛红色的木马已经成为古代特洛伊的标志。

谢里曼和特洛伊城的故事,是考古史上伟大传奇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一个。

考古特洛伊遗址

1870年以前,历史学家根据当时掌握的史料,只能将希腊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7-8世纪。尽管家喻户晓的《荷马史诗》描述了希腊史前的故事,但学者们认为,特洛伊战争是《荷马史诗》中虚构出来的神话故事,因而不能当做历史。

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证明荷马所描述的文明的情况下,考古学成为揭开真相的钥匙。

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亨利·谢里曼在一块被人遗忘的废墟中找到了这座历史名城。谢里曼1822年出生于德国麦克伦堡镇,幼时就读过《伊利亚特》,特洛伊之战令他热血沸腾,从此立下了要找到被认为是神话传说的特洛伊城的宏愿。

1871年9月的一天,36岁的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提供的线索,来到小亚细亚西部,现今土耳其西北部希沙立克,在一个高40米当时还长着庄稼的土丘上开始发掘。

发掘的结果使谢里曼大感吃惊:他发现的不仅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面的一大片城市。一层一层的废墟一个压一个,一共有45英尺深!每一层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在前一个废墟基础上建造的城市。各层之间又有多层泥土相隔。有几层灰末显示,其中部分城市曾被大火夷为平地。谢里曼对上面几层,不太感兴趣,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特洛伊,即《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应该是在最下面或靠近最下面的地层。

所以,使后来的考古学家深感遗憾的是:谢里曼支使他的民工残忍无情地用大车拖走了成千上万的泥土和石头,使这座遗址上面几层具有考古实证价值的地层,在他大刀阔斧地鲁莽发掘下丢掉了!他的鲁莽与妄动使当时的一些学者十分不满,称他是“特洛伊第二个破坏者”。

1873年,谢里曼对《荷马史诗》准确性的深信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民工在接近小丘遗址的底层挖出了石铺路面、大号陶罐。同年5月,他们又挖到一栋大型建筑物遗址。谢里曼坚信,这就是“特洛伊的最后一位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宫殿遗址”。几天后,谢里曼在宫殿的基石旁发掘出了考古学家所能发现的最不平凡的东西:国王的大量黄金饰物,包括3件头饰,60只耳环、6只手镯、近9000颗黄金珠子。

1874年,当谢里曼将他的发掘成果公之于世时,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了。

但谢里曼误认了特洛伊。“普里阿摩斯国王宫殿遗址”发掘的地层,据现代考古学家推断,形成于公元前2500-2200年,这比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年代要早1000年。匆匆忙忙一下挖到遗址的最底层——谢里曼认为的特洛伊所在地——势必大大超过了《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的真正所在地层。

后人继续深入发掘,共挖出了9层古城的遗址,这表明特洛伊重建了多次。现代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在遗址的第6层,它具有与特洛伊战争故事最相似的背景。

不管怎样,谢里曼和他的继承者们发掘和考证出来的遗迹和文物,使特洛伊脱去了神话的外衣,证明了特洛伊城并非虚构。这把古希腊文明史向前推进了8~10个世纪。

特洛伊战争的真相

战争的真正原因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伦,不如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

根据考古遗迹推论,大致可断定特洛伊城大约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毁的。

可能是因为一场战争而毁灭。考古人员在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相关证据,如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弹丸。按照常理,在战争结束后,保卫战的胜利者会把那些用于投掷的石块等武器重新收集起来以便应付敌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胜,他们是不会做这种善后工作的。

当然,这些遗迹所反映的那次冲突并不意味着就是《荷马史诗》中所讲的那场特洛伊战争。

以当时那一地区的标准来看,特洛伊城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甚至具有超地域的战略重要性。它是连接地中海地区和黑海地区以及连接小亚细亚和东南欧的战略中枢。在当时的东南欧地区,特洛伊城的这一战略中枢位置是无与伦比的。所以特洛伊极易卷入战争并受到攻击,这种冲突就可能被后人所记忆,并代代相传,从而给荷马的传奇故事增添了更多渲染力量。

当年荷马必是想当然的认为他的听众们知道特洛伊战争,所以这位行吟诗人才会浓墨重彩地刻画战争的经过及其后果。荷马把这座城市和这场战争搭建在一个诗意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伟大的人神冲突。

然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荷马史诗》还可以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义上得到证实:荷马和那些向荷马提供“诗料”的人,应该在公元前8世纪末“见证”过特洛伊城及那片区域,这个时期正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这场战争或这一系列战争的原因多半是争夺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这是一条通向黑海的狭窄水路。然而国王的妻子被引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借口,借此来发动一场荷马传说中提及的持续10年的血腥战争。

特洛伊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学术界的争论,年代久远的遗迹,远古的传说,近日的故事,真真切切的达达尼尔海峡,这就是时空交汇、亦真亦幻的特洛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