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是什么?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如果弟兄之间关系很好,我相信妯娌的关系也坏不了;反之,如果弟兄之间有矛盾,那么妯娌之间恐怕也很难相处。我们中国人很讲究脸面,也很重视人际关系。但是一提起某些词组:例如婆媳、姑嫂、妯娌,我们都会发出会意的微笑。因为婆媳、姑嫂、妯娌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几个女人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男人斗智斗勇。有种说法是“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能干的女人”,套用一下这种说法,我们不妨改为每一对不和的婆媳、姑嫂和妯娌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沉默的男人——
如何处理好妯娌关系?
有人说:“亲兄弟,仇妯娌”。这话并不正确,但确实说明在家庭关系中,妯娌之间的矛盾,必然要反映到兄弟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因此,妯娌之间建立融洽关系,合情合理地解决好她们之间的矛盾,会有助于处理好兄弟关系和整个家庭关系。那么,为什么妯娌关系是容易紧张最难相处呢?
一、互不了解,互相猜疑
由于妯娌之间不像兄弟姐妹那样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基础不像兄弟姊妹那样深厚,互相之间的脾气、爱好、特长也不像兄弟姐妹那样互相了解,容易抱有戒心,产生猜疑。加之她们各自操持家务多,互相接触多,容易暴露放不到桌面上的思想,从而发生矛盾,产生磨擦。
二、自私心理重,遇事爱计较
有的女同志一当上媳妇,一迈进婆家的大门,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维持和发展这个大家庭,而是想如何早一点分家另过。她们常想:反正要分家,不能当傻瓜。于是,兄弟妯娌之间斤斤计较,大家用东西不多办,食用东西不多买,能抠就抠,能拿就拿,光想占“大家”的便宜。有的妯娌唯恐自己吃亏、受气,处处事事都想占上风、一点都不肯让步。经常你嫌她干得少,她嫌你出钱不多;你说婆婆偏心眼,她说***心眼偏;你骂她孩子缺教养,她骂你孩子缺根弦。一桩小事,就能唠唠叨叨没个完。甚至指桑骂槐,顶嘴吵架。互相之间矛盾套矛盾,变成了死疙瘩,最后确实无法生活在一起,只好分家。
那么如何防止并改变妯娌之间的紧张状态?妯娌之间要将心比心互相体谅,想到照顾,不搬弄是非,要多为善事,多为对方着想。妯娌之间,贵在谦让。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妯娌之间的自尊心则更强。如果都想讨便宜占上风,那就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局面,必然会把关系搞僵。如果都能互相体谅谦让一些,事情就好办了。在生活上要想到照应,在农村,妯娌们大多都住在一起,各自都应该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家的事情。比如,家里公共场所的卫生,有空时应主动打扫,家里有人生病,要帮助送医院,并主动照顾病人。家里的重活脏活要抢着干,遇到好事尽量让给对方。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妨让对方多吃点,公婆为对方买啥给啥,不打听、不妒嫉,公婆为对方看孩子、送钱,不多嘴、不计较,等等。这不是软弱,而恰恰说明自己的风格高尚。俗话说:“人心换人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样做,事情就好办了。特别是遇到爱计较的妯娌,如果一方主动热情相帮,双方关系也会逐渐得到改善的。
有这样一对妯娌,原先相互之间有隔阂,特别是弟媳的意见很大,连兄嫂家的门坎都不跨。后来。弟媳生小孩的时候,兄嫂主动热情地去探望弟媳,帮助弟媳,亲自送到卫生院去,细心照料护理,还给弟媳送来好吃的,为胖侄子做了新衣服。弟媳感动了,原来的意见无形消失了。以后,她们成了一对远近称道的好妯娌,兄弟间的关系也随之更加亲密。
妯娌们从不同的家庭走进了一个家庭,她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距很大。但这不能成为彼此不好相处的理由。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小集体,大家都应该齐心协力维护这个小集体,一个心眼和睦过日子,把这个家建设成为友好温暖的小集体。这就需要妯娌们顾大局,讲风格,少猜疑,少计较,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做到是妯娌,又是姐妹,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即使需要分家,也应该和和气气地分开,亲亲热热常来往。
如何处理好姑嫂关系?
姑嫂关系,可以说是家庭关系中最敏感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理得好,将会促进家庭和睦,反之将会是矛盾重重,是非不断,闹得一家人不得安宁。心理学家理论告诉我们:负面情绪的产生,不是因为这件事的本身,而是源于你对事情的看法。如果你爱你的老公,就要爱他的家人,适应他家里的生活,不要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某一句让自己不开心的话而斤斤计较,唇枪舌剑,耿耿于怀,这样会使事情弄得更糟糕,也会显得自己没素质。那么怎样能使姑嫂关系处理的很好呢?
姑嫂,原本素不相识,因为姻亲关系汇集到一个大家庭来。由于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又不十分了解,相互之间往往容易产生误会,尤其遇到利害得失时,容易产生矛盾,苦能各自以礼相待,文明相处,同样可以情同姐妹,亲密无间。比如,姑嫂之间,嫂子刚跨进夫家大门,生活有所差异,她是参加一种新的感情组合,小姑要热心帮助嫂子熟悉情况,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向嫂子介绍家庭生活习惯,公婆的性格,爱好,口味,以及邻居关系等等。在母亲面前多讲些嫂子的长处,促使婆媳关系融洽,如果兄嫂之间发生矛盾,小姑要尽力促使他们的和解,不能袒护哥哥,更不能在父母和哥哥面前拨弄是非,以免影响同嫂子的关系。
在我国农村一些家庭中,姑嫂间出现矛盾,多数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家务活谁干得多,干得少呀、家里好吃的东西谁多吃了呀、说话刺耳呀、公婆对小姑偏心……其实只要克服私心,遇事不计较,互相谦让,多为对方着想,你敬她,她敬你,大事化小,小事就化了。
如何处理好姑嫂关系呢?
一、要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
要想得到尊重,情同姐妹,姑姑要成为婆媳和睦的纽带和增进哥嫂感情的桥梁。姑嫂关系在家庭中具有特殊性,而姑姑的地位尤其特殊,她是母亲的骨肉,同哥哥弟弟有手足之情,即得到母亲的宠爱,又常常受到哥哥弟弟的袒护。姑姑如果情操低下,私心较重,那她就会成为婆媳矛盾、哥嫂不和的导火索。因此,当婆媳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时,姑姑要在母亲面前多说一些嫂嫂的长处和优点,也要与嫂嫂心平气和地多交换意见,介绍母亲的性格、脾气,处事态度方面的特点,适当谈一谈自己与母亲相处的体会,多说一些母亲的长处和优点,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当众指责嫂嫂的不足,如果嫂嫂确有歧视、非难婆婆的行为,姑姑也不要简单地站在母亲的一边,而是要向嫂嫂说时道理。如果母亲确实不体谅嫂嫂,姑姑也不要护短,而是设法促使母亲与嫂嫂改善关系。同样,哥嫂之间有了矛盾,姑姑只有尽力消除隔阂,促使他们握手言欢的义务。而绝对没有恶化哥嫂之间感情的权利,更不可与哥哥联合起来对付嫂嫂,姑姑不论是在母亲面前还是哥哥面前,都不要搬弄是非,随意责备嫂嫂。
二、从团结愿望出发,不搬弄是非
有些姑嫂间之所以闹矛盾,就是因为互相搬弄是非造成的。因此,切忌私下传话。而是要与人为善,互相体谅。如果对方真的做了什么错事,说了什么错话,应该持宽宏大量的态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机会里善意提出。
另外,就是丈夫和小姑,或嫂嫂与哥哥发生矛盾时,媳妇应多批评丈夫,小姑应多劝说哥哥,以化解矛盾。有的媳妇总是“夫唱妻和”,丈夫与小姑发生矛盾时,不管丈夫对错,总是站在丈夫一边。也有小姑,当哥嫂与公婆发生矛盾时,不去化解,而是煽风点火,扩大矛盾,这样怎能处理好关系呢?因此,嫂嫂也好,姑姑也罢,都应从团结愿望出发,相信一定能够和睦相处的。
三、通情达理,不妄生猜忌
嫂嫂要体谅小姑和母亲的骨肉之情,既要孝敬公婆,又要当好小姑的顾问和参谋。在日常生活中,小姑尊重自己的母亲,母亲疼爱自己的女儿,母女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常常说些“悄悄话”。做嫂嫂的要通情达理,要念及母女之间的骨肉之情,也不可妄生猜忌,怀疑她们在算计自己,从而产生误会,作为嫂嫂要将心比心,气量大一些。否则就要影响姑嫂的感情,甚至引起婆媳之间的纠纷。
嫂嫂要像亲姐姐那样关心小姑,在恋爱、婚姻方面给予热情的、正确的指导,告诉她如何结交男朋友,如何选择对象。当小姑举棋不定时,要诚恳地为她出主意,帮她选择理想的伴侣,建立美满幸福的婚姻。当她在爱情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切不可幸灾乐祸,而应多加安慰,同她一起分析原因,帮助她尽快从困境和苦闷中解脱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嫂嫂也要主动照顾小姑,有些人家,小姑能生活自理,并不需要嫂嫂的照料,她只希望嫂嫂能照顾好公婆,使老人们能安度晚年就行了。嫂嫂做到了这一点,姑娘内心就会感激的,在经济利益上,嫂嫂不要把小姑当外人,如果以为姑子终究要出嫁,担心公婆将积蓄全部花在姑娘身上,必然会引起姑嫂不和,作为嫂嫂要胸襟开阔,以诚相见,自然会博得小姑的敬重和喜爱,姑嫂关系一定处理得好。
对于小姑来说,别拿嫂子不当回事,说话要留口德,不要制造紧张空气,有问题或看不贯的事要及时沟通,要看重嫂子的爱好和情趣,多看长处,少看短处,以礼相待,文明相处,嫂子一定会拿小姑视同自己的妹妹,亲密无间。其实,人生在世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怎么都是过,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这个人生就会海阔天空,以心换心,才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才会使姑嫂的紧张气氛化作风雨过后的晴空,你的生活会增添许多快乐和温馨。
小姑子常在婆母面前搬弄是非怎么办?
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是在为人制造矛盾,播洒不信任的种于。爱搬弄是非的人,除思想庸俗,精神空虚,情操低下外大多数还是思想意识上的毛病,是女性中的“常见病”。因此,当发现小姑子在婆母面前对你搬弄是非时,你要进行冷静的分析,正确地对待,千万不可大发脾气火上浇油,把矛盾扩大化。具体地说,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把自己的底细亮给小姑子
一旦发现小姑子是个爱搬弄是非的人,你要注意提防她,日常与她交往中要留有一定的分寸,不要把你自己的底细亮给她,不要把心里的话全部掏给她,以免给她送去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的“炮弹”,给你自己带来不应有的麻烦和苦恼。
二、用你的行动改变成见
不管怎么说,姑娘与母亲毕竟是骨肉情深,你确确实实是一个“外姓人”是这个家庭中的新成员,婆母对你的了解没有她自己的女儿了解得深,对你的信任也不可能象对她自己女儿信任得那样深,因此当她受到女儿的挑拨后,就易出现矛盾与误会,形成成见。如果婆婆是个比较开明的人,矛盾也许不会扩大,如果婆婆是个糊涂的人,偏听偏信,误会与宿怨就会越积越深。怎样才能做到即让婆婆明白事实真相,最好的办法就是默默地用你的行动去戳穿小姑子的谎言!一旦发现由于小姑子搬弄是非婆母偏听偏信而对你产生误会时,你最好不要急于向婆母表白,因为你越急于解释,婆母对你产生的疑心往往越大。也不要用语言回敬小姑子,因为你出于一时的气愤,毫不留情地用语言回击小姑子,或挖苦,讽刺,虽然能暂时出一出心头的恶气,但终归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扩大矛盾,增加相互间的隔阂。发现小姑于搬弄是非时,你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查清矛盾的方向,然后反其道而行之,以你的行动来戳穿她的谎言。比如,你的孩子快要过生日了,婆母高高兴兴地买了块布料送给孩子,而小姑子却在你婆母面前搬弄是非,说你怎么怎么不喜欢那块布料。这时,你无需反驳她,只要默默地,尽快地把布料加工成衣服就行了,待孩子生日那天,你让孩于穿上这身新衣服,当着婆母和孩子夸赞这身新衣服,并让孩于对奶奶表示谢意,这样,矛盾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三、亲姐妹般地关照她
爱搬弄是非的人大多数是属于思想意识上的毛病。因而对待这样的小姑子,在注意防范她,批评她的同时,还要热心地帮助她、关照她,不要不理她,要用真诚地亲情去涤荡她的心灵上的污垢。首先你,应该在生活上关照她,如果你的小姑子还没有参加工作,经济上没有独立,你应时常想着给她买衣服之类的东西,并经常给她点零花钱,饮食方面也要细心照顾她,这样久了,得到小姑子的信任,彼此相互尊重,关系自然能密切起来,小姑子也就不好意思在你婆母面前搬弄是非了。假如小姑子已经参加工作,年龄也不小了,作为嫂子,你要倍加关心她的心事,为她出主意,当参谋、帮助她早点解决好婚姻大事,以求得到她对自己的信任。另外,在家务事上你争取多干些,如果在某些家庭琐事方面与小姑子产生不同意见,你要冷静些,多忍让些,把好处让给婆母和小姑子,自己宁可受些委屈也不要与其发生口角。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一长,以心换心,关系自然就会融合融洽。小姑子又怎么能去干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勾当呢?
婆母过于偏爱大姑姐怎么办?
人们常说:“伸出十个手指来,咬哪一个都心疼。”意思是说,儿女都是娘身上的肉,对待哪一个也不能薄。然而,有些做婆母的并不这样想,他们虽然心疼儿子,可对儿媳及儿子的家庭却不怎么关心,而是时时惦念着女儿的家庭。她们虽然也说“十个手指头,咬哪一个都心疼”,可做事却是“十个手指,长短不一样”。遇上这样偏心眼的婆婆,你即不要争吵,也不要哭闹,更不要逼着丈夫跟婆母“决裂”,而应当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密切与大姑姐之间的关系
就一般人而论,当发现婆母偏向大姑姐时,往往是怒气冲冲,恨不得一口把大姑姐吞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指桑骂槐,恶语伤人,结果是恶化了与婆母及大姑姐间的关系,伤害了相互间的感情,使婆母与大姑姐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对你却更加防范、更加回避,使你得不到一点信息,不知道婆母是怎样偏向大姑蛆的,只好胡乱猜测,疑心生暗鬼,自寻烦恼了。如果密切与大姑姐间的关系,平常多关照,逢年过节多走动,大事小情多帮忙,用你的真心实意感动她,用你的炽热感情融化她,使她了解到了你的正直、善良,对你产生了好感,增加丁信任与尊重,她就会把心里的话掏给你,把真实情况告诉你,同时,也就不好意思暗地里接受老人的“好处”了。
二、多帮婆母“出主意”
发现婆母对你大姑姐过于偏爱,你不要表现出对婆母的不满,更不要直言相白,给婆母以难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替婆母“出主意”。比如,你婆母买了一块深色布料偷偷地送给你大姑姐,你知道盾可以给你婆母“出主意”说:“我大姐长的很年轻,性格又比较外向,爱说爱笑的,她要是穿上一身浅颜色的衣服,则更显得有精神了。她要是穿上一身深颜色的衣服,怎么看怎么不好看。她的邻居都说她不会买衣服,你看她那身布料买得多不合适啊。”这样,你婆母的心中难免会产生后悔感、失落感,即有苦衷,又难言难诉,以后便能少做这种事了。如果你婆母的手头暂时有一件派不上用场的东西,你也用不上它,你可以想办法劝说婆母,就说大姑姐正需要这种东西,不管大姑姐是否十分需要,你要想办法给她派上用场。得到婆母的允许后,你还可以亲自给大姑姐送去。这样,即能博取婆母的欢心,又能得到大姑姐的信任,同时还能给她们那种拿你当外人的心理增加一种压力,缩小相互间的感情距离。
三、该糊涂时要糊涂
“难得糊涂”这是人生的消极观点,但也有积极的一面。有时候,不糊涂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姑娘与母亲之间有骨肉之情,母女间的感情十分密切,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当婆母与大姑姐之间有什么“超常”行为时,你也不必过于计较,为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应该胸襟开阔,大度一些,把这些理解为人之常情,相信十个手指确实不一样长,绝对的公平合理是不存在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的氛围,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嫂子无礼又无理怎么办?
一些傲气十足,自以为是、自私心重,虚荣心强的人,出于狭隘、嫉妒、愚昧无知等原因,往往自视狂大,谁也瞧不起。如果遇上这种缺乏修养情操低下的嫂子,且又生活在一起,确实是人生中的不幸。然而,现实已经摆在你的面前,仅仅苦恼,忧郁,生闷气等是无济于事的,针尖对麦芒式的大吵大闹也不会解决问题,往往还会把问题扩大化,给父母、哥哥和全家人带来痛苦,使嫂子变本加厉地挑剔你,明目张胆指责你。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对待嫂子这种既无礼又无理的行为呢?
一、气度大些
有的人一旦发现嫂子有瞧不起自己的举动时,立刻觉得是自己失去了尊严,受到了屈辱,于是马上摆出一副傲气十足,毫不示弱的架式来:“你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呢!”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嫂子的傲慢无礼,瞧不起人,只能表现出她的缺乏修养,并不意味着你失去了尊严。也谈不上你受到了什么侮辱。对于你的为人,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对于傲气十足的嫂子没有必要去跟她争长论短,只要你能大度些,忍耐一下,以一笑而处之,则更能显示出你的涵养,反衬出她的浅薄。
二、避实就虚
你嫂于看不上你,也许她确有棋高一筹之处。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也不见得样样都行,你也不见得处处都差。因此,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你嫂子不怎么内行的方面钻研钻研,如你嫂子会勾织,你可以学会刺绣。时间长了,她就不敢对你妄自菲薄了。反过来,如果你嫂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你也偏要在那一方面跟她比高低,由于时间与经验的关系,恐怕你只会使她更瞧不起,甚至还会为她提供讥笑你的材料。
三、孤芳自赏
天天生活在一起,为被人瞧不起,而明火执仗地对着干不是办法,整天憋在心里,闷闷不乐也不行。因为压抑感得不到渲泄,心理状态不能实现平衡,在精神上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朝气,为人处事也缺乏热情,缺少主动性,时间长了还会厌弃人生,诱发各种心理疾病。为此,你不妨采取孤芳自赏的态度,躲进自己的小房间里去,对你自己的特长,优点及你自己所做出的成果(比如衣服、家具、艺术品)等大加欣赏,或者驰骋你的幻想,进入你那梦呓般的王国。这些做法都可以抛去你的烦恼,有益你的身心。
四、对你嫂子的亲友显示你的才干
既然你嫂子横竖看不上你,你对她进行什么样的表白、解释都是无用的。恨她吗?不能否认。但是不要把这种恨表现出来,尤其是当她的亲友家来做客时,你更不能显示出对嫂子的不满,而应主动热情地帮嫂子待客,同时,不卑不亢、潇洒大方地显示自己的才干,尤其是你嫂子平时最看不上你那方面的才干。比如,假使你嫂子认为你窝窝囊囊,不懂得穿戴,那么,你就看准时机,对你嫂子的亲友的穿戴进行中肯的评价和由衷的赞美,因为你嫂子在这一方面瞧不起你,她恐怕会在背地里对她的亲友讲出来的。而你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她最有力的回击,使她在亲友面前感到难堪,以后随随便便瞧不起人、讲究人的做法就会有所收敛。
妯娌间相互猜疑怎么办?
妯娌之间,原来素不相识,只是因为姻亲的关系,汇集到了一个家庭中来。由于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不仅性格不同,而且生活习惯各异,兴趣爱好也不一致,再加上缺乏感情基础,不象兄弟姐妹那样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因而相互间就容易产生某些误会和矛盾。这些误会如果得不现及时妥当地解决,就会使误会与矛盾加深,还会使相互之间产生猜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首先要警告自己,认清猜疑的危害性。
猜疑,是一种很不好的心理品质,它是感情之树的蛀虫,生活道路上的鸿沟、很多人因为猜疑而与亲戚朋友闹得反目成仇,还有人因陷入无端猜疑的陷井难以自拔,搞得自己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自卑心理增强,丧失自信心。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妯娌间相互猜疑呢?
一、及时解决矛盾与误会
由于种种原因,妯娌之间产生矛盾与误会是常有的。当产生矛盾与误会的时候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置之不理,更不可火上烧油。要分析产生矛盾与误会的原因,找出解决矛盾及消除误会的方法,及时地把矛盾消灭掉。平时对容易产生矛盾与误会的事情,也要特别留心,不可大大咧咧,随随便便。比如,两家的孩子产生了矛盾,孩子回到家里会向你告状,此时,你既不能偏听僻信,对妯娌家的孩子产生偏见,或者胡乱猜疑,也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因为你的孩子会向你告状,妯娌家的孩子也会向自己的母亲告状。因此一旦发现孩子间产生了矛盾,你要先问自己的孩子问明原因,如果错在自己的孩子,你就要批评自己的孩子,并向妯娌家的孩子陪礼,如果错在妯娌家的孩子,你可对其进行善意地批评教育,诱导,启发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就不会使双方产生矛盾与误会了。也不会产生猜疑心。
二、相互之间常沟通
当前妯娌在一个锅里吃饭的较少,一般都是单过。这样妯娌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些,也容易处理得融洽。但是,如果妯娌间你瞧不起我,我看不上你,关系搞得十分紧张,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就会给美满家庭生活罩上一层阴影。因此,妯娌之间要相互尊重,经常往来每遇大事小情主动帮忙,遇有婚丧喜庆等事,要登门祝贺或致哀,表达欢欣或悲痛时感情要真挚。这些看似细小琐碎的事情,天长日久就会使妯娌之间加深了解,密切关系,建立起真正的感情,从而减少或消灭相互间的猜疑。如果因住房或其它原因,妯娌之间暂时不得不住在一起,日常生活中要相互照应,各自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比如下雨了,在家里的人要帮助收回别人晒在外面的衣物,有人生病了要帮助送医院,并主动照顾病人,厨房,厕所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应主动进行打扫,做莱饭时要考虑适应大家的口味,时间长了,妯娌就会象亲姐妹一样。
三、当回避的且回避
每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空间,有自己不愿或不能向他人透露的隐私,这是人们心理上一块非常宝贵的“自留地”。这块“自留地”一般视相互间关系疏密而决定其大小。比如,我们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掏给一个陌生人,而对自己感到信赖和亲近的人,却总有诉不定的衷肠。妯娌之间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谁也不可能(也没必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亮给对方。明白这个道理,在交往中就要注意掌握分寸,该回避的就回避,不可冒冒失失,看不出个门道来。比如,妯娌的亲人或朋友来了,按礼节你应该去表示一下问候,但稍停一下就应该马上退出来,不可坐下来说个没完没了,使人家有些不愿被第三者听到的话没法说,出现一种尬尴的局面。
兄弟姐妹如何相处?
一、兄友弟恭
兄弟这一伦在五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我们来想一想,陪伴我们最长的亲人是谁?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般正常父母因为长我们几十岁,所以都会比较早离我们而去,兄弟则是从小一直陪伴我们到老,兄弟和睦才能真正让父母安心、放心,所以兄弟能处好其实就是最好的孝道。也就是《弟子规》所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古代圣贤人们的兄弟相处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周朝享国八百年,其间有许多令我们后世感佩的史实。下面就是一个很感人的“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至德事迹。周太王生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王季。而太王看到王季之子昌有圣人的瑞相,心里很欢喜,觉得这个孙子一定会是一个兴旺周朝的领袖。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一看到父亲的这个眼神,他们两个就明了父亲的心思,所以为了让父亲往后传位的时候能够没有障碍,又怕父亲碍于要传位元给长子的这个情况会发生,所以泰伯跟仲雍两个兄弟就用外赴吴国去采药、断发纹身不宜治国等善巧的手段,给弟弟王季创造合情合理的继位条件,从而使昌能直接从父亲那里继承王位。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泰伯跟仲雍这样做成全了什么?成全了父亲的心愿,也就是尽了最大的孝心。对于兄弟,他舍掉天下,舍掉权位礼让于弟。不仅如此,他们“一家让,一国兴让”的榜样力量,还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让人们都懂得孝为至德,懂得能够为了兄弟之情而勇于谦让。如是家庭的纷争减少了,社会的纷争自然也减少了。这种三让天下的示范不止感动当时千千万万的人民,连隔了两千多年的我们,也都能感受到泰伯跟仲雍的这种德行。祖先为我们作出的好榜样,我们要一代一代承传下去。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叫李绩,李绩很得唐太宗的赏识。李绩除了是忠臣之外,侍奉父母、侍奉兄弟姐妹也非常尽心尽力。晚年的李绩去看姐姐的时候,还亲手给她熬药吃。一次在熬药吹火的时候,火苗刚好烧到胡子了。他的姐姐就说:“家里面这么多的仆人,你就叫他们去做就好了,不要再自己动手了”。李绩却回答说:“姐姐,你都八十几了,我也七十几岁了,为弟还有多少机会能为您做事呢?能够亲手为你煮药的机会,往后也不多了”。所以弟弟念念想着什么?想着从小到大,姐姐对他点点滴滴的照顾,这分恩情不敢忘怀,兄弟姐妹有这样的情谊,家和万事都兴。
我的老师,他们兄弟姐妹八人,老师最小。她非常敬重哥哥姐姐们。而哥哥姐姐也是对这个小妹关怀备至。老师念高中的时候,就住在姐姐家。工作后老师感念兄姐的提携照顾,又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帮忙照顾甥侄辈,帮助他们求学、成长,前后加在一起一共带过十八个晚辈,为兄姐解决了许多实际的困难,也让年迈的父母甚感欣慰。老师自己没有要孩子,可是在母亲节这天,她可以收到许多的蛋糕,甥侄辈象爱自己的妈妈一样,惦念着她。老师家,这个在现代可谓庞大的家族,气氛和乐,温情融融。她的孝悌之举,可谓是我们现代人的榜样。
我跟我两个姐姐感情也很深。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身体一度不大好,要熬中药吃,每次要煎一个多小时。可我住学校,又不便于在宿舍煎药。我姐姐每天早晚帮我熬药,熬好后还要长途跋涉,把那一小碗中药送进学校里给我吃。我把姐姐送的这碗中药端在手上,还没喝,病都好一半,这种天伦的关怀,喝下去病好得特别快。
看到古今的这些兄弟之情,姐妹情谊,我们要见贤思齐。他们处处都想着能为兄长、能为兄弟姐妹做些什么,甚至连命都可以舍给兄弟。那我们现在能不能因为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去跟兄弟姐妹吵架?去跟兄弟姐妹起冲突?“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后代子孙不读经书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都觉得抢在手上的就是自己的,而演出一幕幕兄弟相仇的悲剧。细读史书,古代那些宁舍身命给兄长的人,他的命不仅没有减短,还因他那种至诚的心,寿命还会延长,因为仁者寿。很多肯舍钱财,不跟兄弟争财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没有钱?舍出去之后不只自己不会没钱,后代子孙还会榜上有名,后福无穷。这些事例在史书上不胜枚举。
有一首提到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词很有味道:“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兄弟连枝各自荣”,兄弟是同气连枝,都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所以就好象一棵大树一样长出很多的枝干,各自发展,各自能够延伸出来,能够枝繁叶茂。“些些言语莫伤情”,就是兄弟之间的言语应该和睦一点,不要太冲,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当而起了冲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当中最容易起冲突的是什么?就是言语,所以忍耐的功夫要从哪里开始忍?当兄弟之间有很冲的言语出来的时候,只要有一方能够退一步,能忍一时,就会风平浪静。当你能忍得下来,等对方情绪比较缓和下来的时候,他会想到我的态度不恰当,所以转而会生起一个愧疚之心,这样整个关系就不会破裂,甚至于他会因为你时时能忍能让,兄弟会对你产生一种佩服恭敬之心,所以要以德服人,这是“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从这句话我们感受到古代的人,对于兄弟之情特别珍惜,所以要好好珍视兄弟友爱相处的机会。“弟兄同居忍便安”兄弟要能够忍让。在《弟子规》里面有提到“财物轻,怨何生”,对于财物都懂得礼让的时候就不容易起冲突。兄弟之间懂得舍财,懂得相互扶持,那就不会有争吵。有一句话说:“人欠你,天会还你”,这个“天”就是天理,你的福分会水到渠成。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兄弟姐妹又生了孩子,孩子之间又是兄弟姐妹了,所以我们这一代要做好样子。上一代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干出了违背德行的事情,下一代就会效仿,可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女相互争斗。所以人要深谋远虑。“莫因毫末起争端”,就是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兄弟争吵。
当我们真正表演出好的德行给子孙看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才会兴旺,我们的后代会学到好榜样,长养了他的德行。有了这个德行之后,他一生的事业就有了很好的根基,绝对会有好的发展。《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传多少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够受益。我们传家一定要先传孝悌的德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根本。
家如是,国家亦如是。我们一开始举的周朝的例子,开国的几个圣王都做出了孝跟悌的榜样,正因为有这么好的榜样,周朝可以享国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朝代。朝代能悠久都不是偶然的,一个家族能兴旺几百年也绝对不是侥幸的。
二、手足规劝
在兄弟相处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当兄弟有过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兄弟有过失能不能视而不见?若视而不见,他可能愈走愈误入歧途,我们怎么可能忍心看到自己的手足继续做错事,所以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劝诫。那用什么方法去劝?
古代的人劝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他的哥哥看了之后很生气,每天弟弟三更半夜才回来,大哥就对他破口大骂,自己也气得半死。可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弟弟幷没有改善。
看到这种情形,陈世恩就对他大哥:“哥哥,你就别再骂弟弟了,让我来试试看”。当天晚上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结果一看,十一点过去了,十二点过去了,一点,他弟弟才走进门来,若是你,这个时候你会说什么?你在那里等,十一点、十二点,会不会火都等上来了?所以很多时候都要靠我们的修养,靠我们忍耐的功夫,所以有一句话叫“一切法得成于忍”。当他弟弟一回来的时候,他马上跑过去抚着弟弟的肩问:“弟弟,你穿这么少,会不会冷?”然后就一边扶着他一边说:“你肚子一定饿了,我叫嫂子帮你煮一碗面”。然后把弟弟带进来。第二天还是一样站在门口等,三天、四天都是这样做,而且每次见到弟弟的时候都是充满同样的关怀和爱护。
其实一个人在外游手好闲,他会不会觉得很快乐?他也会觉得内心很空虚,所以当他能够很感受到兄长对他的爱护,其实他会慢慢走回头,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的,只要你让他有台阶下,只要你让他知道往怎么样走才是对的,你拉他一把,没有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是何种方法能够让对方感动、接受,这个就要靠我们的修养跟智慧。后来他弟弟在陈世恩的关怀下,再也不出去游手好闲。
我们常常听这些德育故事,就觉得为什么古代人常常都可以演出好戏,而我们都演不出好戏,而且是坏戏连篇,好象一直都是在后悔,问题出在哪里?修养!所以任何事要成就一定要从自己的修身开始,而不是要求任何一个人。《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是天子也好,平民也好,你这一生要把家庭经营美满,事业有成,都要从修养自己开始。所以身旁的亲友不能感动,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德未修,感未至”啊!儒家有句心法,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做不好不先指责任何人,要先检讨自己还有哪里做不好。当我们有这个存心的时候,你的时间绝对不会耗在烦恼,耗在批评别人上面,而是回归到我要怎么样做才能让这个事情更好,这个态度至关重要。当你时时处处都反省自己,身旁的亲友跟你相处会很感动,会被你的德行折服。
三、和睦相处
在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做到“兄则友”、“弟则恭”、“姐爱妹”、“妹尊姐”,哥哥对弟弟友善、关怀,弟弟对哥哥恭敬、亲近,姐姐爱护妹妹,妹妹尊重姐姐。有了这种前提,不论出现什么矛盾,兄弟姐妹之间都可以心平气和地相互商量、耐心解决。
兄弟姐妹之间容易引起矛盾的原因,可能有:经济问题,家务劳动问题,住房问题,物质享受分配问题,财产继承问题,妯娌、姑嫂产生矛盾的问题,孩子之间的问题,等等。如果每个人都能动之以情,相互谦让和谅解,在经济、住房、物质分配、遗产继承方面不争不抢,在家务劳动、侍候年迈父母方面尽力多做,互相体谅和关心,出现了分配不合理、待遇不公平、为了小事而吵架的事,就坐下来讨论、商量,矛盾就能妥善地解决。如果互不相让,碰到物质享受的事,你争我夺,总嫌别人占便宜、自己吃亏;遇到干活为全家出力的事,撒手不管,总认为别人应该多干;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做得不对的事,强词夺理、护短;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非吵即骂,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家庭,很难有安宁的日子,兄弟姐妹之间也就谈不上什么“手足情”了。
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关系在长兄、长姐、长兄、长姐要负起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对弟弟、妹妹要知冷知热,关心他们的成长。家务事要多做一些,事事以身作则。孝敬父母,要尽心尽力,给弟妹做出榜样。物质享受尽量让着年轻的弟、妹,对弟弟,妹妹的某些过分要求,尽量做耐心的说服工作,以宽宏大量的胸怀容忍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同时温和地晓之以理、以义、弟弟、妹妹感到哥哥、姐姐像父母亲那样疼爱、帮助自己,就会加深对哥哥、姐姐的感情,这样,关系就会非常融洽。
兄弟姐妹成年后,有的结婚单独分出去过,应该经常互相走动,彼此坐在一起,聊聊工作、学习、生活、互相支持、鼓励,有了困难,互相帮助。对于尚未成家的弟、妹,要帮助出主意,当好“参谋”,帮助他们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分家后,对于父母的赡养。照顾,要妥善安排,要抢着多承担尊老养老的义务。过年过节,兄弟姐妹之间应尽量团聚在老人的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兄弟姐妹之间谁在工作、生活上出了纰漏、犯了什么错误,互相不要埋怨和不管,更不要歧视,应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耐心细致了解情况,做好帮助、教育工作,让他(她)更快地认识和改正错误。
总之,兄弟姐妹本是同根生、原有手足情,只有彼此常常真诚相待,一定能长久地和睦相处。
姑嫂妯娌关系,姐妹支招
◎生活麻辣锅
结婚前我是个思想前卫、作风强悍的女性,没想到一时被“爱”冲昏了头,竟然嫁入了一个10口的大家庭,家庭成员包括了中年守寡的婆婆、大伯、大嫂,他们的两个孩子,还有三个未出嫁年龄却比我大的姑姑。我的婚姻生活简直跌破所有同学的眼镜,甚至现在还有一位50多岁的大姑与我同住,这让许多曾经认识我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呢!
提起我的婆婆,不免要竖起大拇指,她真是个伟大的母亲,一手拉拔七个子女长大成人。她对子女的爱可以说是“溺爱”,只要孩子们都在她的跟前,她可以一个人无怨无悔的做家事,提供给孩子最好的享受。即使大家都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了,婆婆仍然把我们当作“小孩”,对媳妇也一视同仁,从不会开口要求我们做任何事。
初嫁时非常不习惯,也不好意思和我的姑嫂一样“轻松”,于是大多会主动帮忙家务。做久了,自己也觉得委屈,几次试著和大家一起翘脚看电视,“自责”的痛苦却远胜于看电视的欢乐,于是我强迫自己走入厨房,成为婆婆的第一助理。每天早上我们两个女人要打理七个便当,晚上因为我当老师最早下班,自然晚餐也少不了。一直做了半年,因为怀孕的不舒适,做便当的工作才由我先生接手,这时婆婆也因为舍不得儿子一早就在厨房打转,终于改变我们家早上做便当的习惯。
大家庭里家务没有分工并没有带给我太大的不悦,因为婆婆总是以身作则,早起迟睡。当我心情欠佳时,婆婆总安慰我:“有‘量’才有‘福’,多做些没关系,谁叫我们欠了姓‘邱’的债,才嫁到他们家来!”
然而刚开始我可一点都没有看到“福”,只看到因为自己没有坚持自组小家庭的“祸”。特别是到了晚上,连婆婆也在休息聊天了,我却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帮一、二年级的小侄子检查功课,全家人都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我是“老师”嘛!每每听到客厅传来我大伯、大嫂的笑声时,我简直快“气炸了”,写字哪家父母不会看啊?早上帮他们带便当已经够委屈的,晚上还要当家教!结婚的前两年,最大的痛苦就是这段时间,我不断地在心里呐喊著:我要搬出去!我要搬出去!
终于存够了头期款,机会也来了。有一天晚上,我好不容易打理好自己的孩子,可以上桌吃饭,这时大家都吃过了,桌上的菜也被一扫而空,剩下两样要带便当的菜,但大嫂说:“这是要给孩子带便当的,不可以吃!”餐桌上只有我端著一碗白饭,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哗”的掉了下来,一口气无法咽下,哭着跑回了房间。现在我也许可以体谅大嫂爱子心切,深怕我吃了她孩子的便当菜,也了解业未造不遇的道理,想来是利器之轮回到自己的身上了。然而有十几年时间我一想起这一幕仍忍不住要落泪不已,自己娘家虽穷,却也是爸妈的心头肉呀!何曾受过如此的屈辱呢!于是第二天我就积极的找房子、买房子准备搬家了。
原以为这下可以过小家庭的生活,没想到,大嫂先表示不愿与婆婆、姑姑同住。我瞧见婆婆静坐客厅一角,眼底流露著多少无奈落寞、不受欢迎的复杂情绪,我内心理智与情感交战著,我能弃婆婆于不顾吗?换成是我千辛万苦拉拔孩子长大,老年却受到媳妇的嫌弃,情何以堪呢?于是我什么也没说,带著婆婆、三个小姑,加上祖先的牌位(台湾人的习俗祖先牌位多半留给长子,而我先生是小儿子),挤进30平米的小公寓。
也许是回报我的接纳吧!搬家以后婆婆替我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事,让我全无后顾之忧,我的工作就是教好学生、教好孩子,还有帮忙赚钱付贷款。每当学生家长称赞我以校为家时,我总是告诉他们:“别谢我,要谢的是我婆婆,因为她让我可以全心的投入教育工作。”十多年来有人问婆婆,我们之间的相处之道,婆婆总是说:“没什么,互相忍耐罢了。”说真的,婆婆的确是忍耐我很多很多吧!
相处过程中难免有些同事好心的提醒:“现在你不好好的和你大嫂分清楚奉养婆婆的方法,将来婆婆、姑姑老了,你就惨了。”我只是淡然回答:“命运的事谁知道?说不定先倒的是我,反而是他们来照顾我呢!”果真婆婆从发病到往生前后一个月,一天也没麻烦我。婆婆发病前几天,我们婆媳俩聊天,提到家中近年来的挫折波动,她语重心长的说:“唉!这辈子欠姓邱的欠不够,抓你来逗。”(台语)我们俩执手相看,泪眼对泪眼,算是对这世的婆媳缘做了真情的告白与道别吧!
一直很忏悔自己不是个好媳妇,未尽到一点孝道,婆婆就往生了。不过她也留下了一个机会给我,家里目前还有一位50岁的姑姑与我同住,她是婆婆生前最放心不下的人,兄弟姐妹都说会好好照顾她,可是婆婆的丧事办完,大家都回自己的家了。
跟大姑同住,对我是很大的考验。以前婆婆在世,没有感觉,什么事婆婆都做了,不会麻烦我,现在问题就一一浮现了。婆婆的往生,其实对我大姑的打击很大,她一直是过著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下子靠山倒了,她几乎无法独立。50多岁的人学独立生活,对她、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呢!
婆婆往生后,家事自然由我接手,有时候,我晚下班,总希望姑姑能先洗米煮饭,结果一回到家,她竟然告诉我:“我没饭吃啊?”心想:“你不会先煮吗?”内心实在是充满了瞋恨,接下来可想而知,我是冲进厨房,锅碗、瓢盆齐飞,她是继续翘脚看电视。家里没米、没卫生纸了,她就像个小孩:“没米了、没卫生纸了!”每次她一提这些,我总气得在心里偷骂道:“楼下杂货店多的是,你不会去买啊?”可是我还是说不出口,只能臭着一张脸强忍,婆婆往生的第一年我尝到了“互相忍耐”的深义啊!
这一两年很幸运的学习了佛法,又开始在学校推展德育,总算有了转变的机会。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写善行记录,自己也跟著写,却常常发现无“善”可记,现在对大姑做的事,反而成为可以写的材料了。以前我最受不了的是打开洗衣机发现已有一大堆她的脏衣服,要是在娘家,大概早把这一堆脏衣服拿出来丢到一旁去,现在稍稍可以忍受。有时候想到婆婆十几年来为我做的家事实在是远超过洗这些脏衣服,就算这是我对她的回报与感恩吧!
虽然自己勉而行之很辛苦,大姑学习独立的过程,其实比我更苦,她也努力的学习著帮忙,只是年纪大了,学起来实在是有困难。今年的中元节,刚好有德育教师研习,我要当义工,不能回家拜拜,她请假在家,我想把责任交给她,先生非常反对,深怕她搞砸,我告诉先生无论如何要给她学习成长的机会,即使弄糟了也没关系。于是前一天我就陪她写菜单、工作流程,并贴在冰箱上。
中元节那天我忙到很晚才回家,一到家,厨房里好几锅的菜丢在那里(大姑尚不懂分量拿捏),冰箱黑漆漆的。大姑像个怕挨骂的孩子,无限委屈的告诉我,她不小心把冰箱的灯打坏了,我很惭愧我当时只是想著冰箱的灯怎么办?去哪儿买?菜太多怎么办?吃不完要倒掉?我没想到她这时最需要的是赞美、鼓励和安慰。大姑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懂得关怀别人、体贴别人、自私自利的脾性,她真是最好的一面镜子。
一直以来,家中的排行(老大),工作的职业,加重了处处自以为是,不懂得体恤别人的习气,现在家里就有一位“老师”,让我有机会看到自己的问题。特别是打开洗衣机看到一堆脏衣服的刹那,自己的念头是什么?是生气?是不悦?是无动于衷?还是满心欢喜?今天得了几分真是再清楚不过了。现在我仍然常常不及格,只有到了晚上写善行记录时,才知道检讨改进。盼望透过大姑这位生活导师,让我学会对三宝的一切安排充满感恩,对师长的教诫努力奉行,对同行、对亲人遇到困境时多多给予体谅与包容。
◎小姑与我
疲乏地走进家门,赫然看见地上一滩快要乾了的污渍,上面盖著几张卫生纸,泛出阵阵难闻的骚味!唉!小狗又在家里小便了!卫生纸一定是小姑盖上去的,她为何不乾脆把它清乾净呢?她为何……我心中负面思绪蠢蠢欲动。
小姑和我同年,至今未婚,与我同住了10年多。婆婆常跟我说小姑因是独身,不擅与他人互动,要我多加包容,但面对常常出现的难题,我的功力总是受著一波一波的考验。
失望地处理好地上的便溺,我的念头已稍能跳脱出情绪的主控,对小姑不由得生出感激之情,她总能显出些境界来磨练我的心性,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又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了。其实小姑已有进步,起码她没像以前一样,放著那滩小便不管;起码她开始会用卫生纸去遮盖,对一个不喜欢狗的人来说,能这么做已很不容易了,我怎么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她呢?我的心情逐渐平复,且对自己前后思惟能够转变,生出欢喜。
凭良心说,对小姑我是有些戒心的,这起因于婆婆还住在台湾时,有天小姑突然愤愤地要搬出去住,我好言相问,她绝口不言。直到我哭著说:“不要这么做,有什么不愉快,我们可以沟通啊!”小姑毫不客气地顶撞:“有什么好沟通的?反正有人不欢迎我住这里,我死也不会回来!”我自觉她说的不应是我,她这种反应让我更加伤心,这份伤痛深藏心中。小姑后来还是搬回来住,对此事也无人再提,但从此我对小姑就小心翼翼的,深恐得罪她,总认为保持距离,可能比较安全吧!
婆婆迁往美国定居后,我也由全职的职业妇女转为半职的家庭主妇,我辞退帮佣,一切家务从头学起。笨手笨脚的我,常是忙得昏头转向却不见成效,其实我心底是好渴望小姑出来帮忙的,但她除了上班、吃饭会出来外,其馀时间一概房门紧闭,我实在不知如何与她互动。加上之前的创痛,唉!算了!真怕她又给我难堪,还是自己来吧!
我真的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嫂嫂。家里的主卧室让小姑住;对她弄得凌乱不堪的房间从不指责;她从不去厨房帮忙,一定是我将饭菜碗筷备好,再请她出来吃饭;当先生见她懒惰,生气地想要叫她搬出去住时,我总会劝先生:“要是让在美国的妈妈知道了,她会多难过,多担心!”
有次,又见水槽中堆放著小姑用过的餐具,心中的不满顿时涌现:“怎么?真把我当老妈子啊?若老是帮她洗掉,她永远没办法进步……”好想狠狠地教训小姑一番,我瞪著杯盘狼籍的水槽,鼓足了勇气逐渐备妥我的正气之言时,突然一个念头闪进脑际:“如果这些碗筷是你先生用的,你会如何?”我会毫不犹豫地洗掉啊!“同样是为人洗碗,为什么是小姑的就不行呢?”是啊,为什么不行呢?倏地我看到自己强烈的分别心,这心被我爱执绑死,而小姑更摒除在我的心外,表面上我想教训小姑是为她好,实际上我有真的为她好的“用心”吗?说她真能达到为她好的目的吗?不可能的,只会平添更多的隔阂。我想起师父的话:“遇境不要看人对不对,但看自己对不对!”自己不也是懒惰地不想为他人付出吗?于是我规定自己:见到小姑待洗之物,若第一念出现的是为自己而心生不悦,就立刻动手洗掉;若第一念出现的是悲悯(悲她因习气使然、悲她因无明不知而损恼他人),我就放著不洗,希望她能为自己负责。
当然一开始我都是动手洗碗的,但在这样勉强自己的训练中,我发现我能去思惟观察小姑的一言一行,也较能以她的背景来解读她的行为、了解她的需求。一个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如今想要改变,也绝非强迫、硬来、说教就可达成,我必须要等待,要有耐心,更要先改变自己。想到自己有师父、有同行善友当靠山,心中就生出无比的感激;相较于小姑,她完全没有,她的生命如何进步?怎不为她惋惜而心生不忍呢!
我用同样的方式训练自己面对小姑给的其他境界,渐渐地我的心越来越松绑,我可以很自然地对小姑说:“你把衣服拿出来我帮你洗!”(以前是见她泡在洗衣机中已发酸的衣物,勉强去洗,甚或掉头走开);看到已洗过的餐具依然油腻不堪,我会想:我也会大意犯这种错(以前则会嗤之以鼻嘲讽说:哼!连这都洗不好);做菜自己不吃肉,仍会为她炒些荤食(以前则只是想到老公)。
当多少有些真诚的为她之心时,似乎看待自己也更清楚。我省思到:婆婆赴美后,依旧要小姑住在大卧室,表面上是尊重小姑,实则是自己懒得搬动房间;见她房间凌乱未加规劝,表面上是和睦相处,实际则是害怕面对难堪;未要求她一起参与家事,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不做,我还是得做的心态;为免婆婆担心,安抚先生情绪虽然是孝,但见先生要责怪小姑时,心生随喜,且故做好人为小姑说好话,更是意念鄙恶透顶!我真的没想到自己活生生的就是师父口中的腹诽、徒务虚名、表面功夫到家的人,以前真的是察觉不到,还认为自己多少有些“长嫂风范”呢!从前对小姑的付出与照顾,何尝有些许真诚的疼惜关爱?有的只是名分上的责任感罢了!
我更回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次回家小姑对我说:“我今天把客厅的地拖了!”我看著依旧狗毛灰屑乱飞的地,不经意地说:“那怎么地还那么脏?”天哪!我怎么会是这种不知感恩的反应?在当时,自己浑然不觉有何不对,我只不过是说出真相啊!可是经过这番心的洗礼,现在才知自己伤人有多深,所以我想我也不用再去问那年小姑为何要搬走了,想必是自己的态度习性使然,本意未想伤人,却在不自觉中伤了他人。现在利器之轮回到自己身上,也是必然的了!对小姑我深怀愧疚,也就更愿用心经营彼此的互动了!
有天早晨,我打了果汁、热了馒头,要匆忙准备上班的小姑带走,偏巧她取走早餐时未发一言,被先生撞见,先生不悦地说:“你大嫂辛苦弄了早餐给你,你连个谢字都不会说吗?”我急忙打圆场,小姑闷闷地走了,我趁机“真诚”地劝先生:“我知道你心疼我累,也气小姑不懂事,但改变一个人不是骂骂她,她就会改好的,可能你私底下和悦地劝劝她,会比当我面指责她,更有效果喔!”感恩先生,他把这话听进心里,从此再也不在我面前说小姑了,而我也学会善巧,每见小姑一点的好,一定说给先生听,并再三强调:“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要观功念恩!”
真的,当心转、行为转,境也转了,现在小姑会在我做饭时问我要不要帮忙?有时也真的会来帮忙;当我要她不要等晚归的先生,先吃饭时,她也会不好意思的致歉;我尽力以身作则,进出皆相告,她现在也能在出门时说:“大嫂,我走了!”不再独自去来、不搭理人;甚至我的朋友也会问我:“你小姑现在接电话的语气比以前温和多了!”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多变相状,仍会让我不由自主犯同样的错误——只顾己,见她过,但因著这一路走来的经验,多少能适时点醒自己注意动机,真心为她著想,站在她的立场去看她为何要如此做!我真的觉得小姑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一面镜子,藉由她显现的一些逆境,我才可将听到的佛法、师父的教诫应用出来,并且在不断的失败中学习成长。若说自己有些改变,有些许的进步,除了三宝的加持外,真是多亏了小姑啊!
诚愿将所有的进步与改善归于小姑,希望有****亦能遇到良师益友,同沾法益,生生世世共成菩提良伴。
◎多少心结误了婆媳情
三月的午后,天空灰蒙蒙的,低湿的空气总是令人昏昏欲睡,此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话头的那一端母亲缓缓的说着:“我今天和你弟妹在房间哭了好久,或许是情绪太激动了,下床时站不稳,差一点就跌倒。”
原来弟妹因病要动手术,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于是在住院前去看了母亲,临走前,母亲塞了一个象徵吉祥的大红包给弟妹,并祝她早日康复。弟妹含著泪水坚持说:“我不能收。”母亲也含著泪水说:“收下,否则我会生气。”于是婆媳俩就这样握紧了手痛哭一场。弟妹心想:“我怎能收您老人家的钱呢?其实您的心是很软的。”母亲心想:“其实你这个孩子是很乖的,媳妇和女儿一样,想到你要挨刀,我心真的很痛。”
放下电话,独自沉思了好久。弟妹与母亲,婆媳俩一个木讷、一个直肠,多年来相处得一直不是很融洽,母亲总是向我抱怨弟妹嘴钝,弟妹则说母亲挑剔。加上亲家心疼女儿,三天两头就跑来看女儿,甚至在弟妹做月子时怪罪母亲照顾不周,两家因此大吵了一顿。从此父母搬去与小弟同住,亲家母则因与媳妇不和而常来投靠女儿。在母亲的心中总认为亲家母霸占了她的房间,而我的想法里确实也有种“鸠占鹊巢”的感受。彼此的关系弄得很僵,回娘家时,我也是不太愿意踏进大弟家中。
我常常劝自己,下判断之前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看自己,不同的角度,处理的方式自然就有不同。当母亲又向我抱怨弟妹时,我总尝试著站在弟妹的立场为她辩驳,且要母亲多看看弟妹的好处。对于亲家母,则告诉母亲多包容,我深知母亲刀子口、豆腐心,她不是真的记恨,只是拉不下脸来示好。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母亲回老家时总不忘了带些小点心给亲家母。母亲说:“至少我比她幸运,她儿子虽多,到头来也只能投靠女儿,这种滋味不好受。”
母亲变了,或许是病苦加上前年又罹患了中风,轮椅中的日子让她参透了不少,慈悲心和柔软心更增长了。对弟妹,我也渐渐能释怀,前阵子,弟妹打电话给我,告知弟弟似乎有些异样,我立刻安慰她:“别慌,有什么事我一定站在你这边。”听到弟妹哽咽的声音,我似乎也感同身受。
想到此,我也不禁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们应该都是具足善根的,但是却总是要绕了一大圈之后,方才解开心结。如今,母亲已满头白发,弟妹和我也已步入中年,人生能有多久,而我们却花上了一大半的时间在冲突、对立当中,自己不快乐,也带给别人痛苦。为何我们无法及早建立“替别人着想”的观念呢?
◎不再怨她、恨她
听说侨居国外的大嫂要回来了,心绪开始起伏。我要不要请她来家里坐坐呢?脑子里充满的是“我为什么要?”“为何我做不到?”空闲的时候想,忙着的时候也想。
说真的,踏入夫家已20多个年头了,始终拂不去刚结婚时,踏入一个新环境的种种挫折和受伤害的阴影。
刚开始,大嫂总是不断的提醒我:“我们两个都是外人,不管怎么,都不可能和他们同姓。”那时年轻无知,觉得这话似乎蛮有道理。于是除了先生之外,唯一最能信赖的就是大嫂。但是,渐渐的,我觉察到大姑、小姑对我的态度似乎怪怪的,明明我说的是好话,怎么到她们耳朵,听起来都变成了坏话?百思不得其解。
还好,这段期间公婆的信赖与支持,让我至少还能在家中立足,也因此我了解了事实的真相。原来,从中挑拨者竟是大嫂!此时心中的愤恨、恼怒一直无法弭平。虽然偶尔也想原谅她,但传言一直不断地传进我耳中,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终至和她不相往来。
为何明明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别人听起来会觉得逆耳?我只说了三分,但话传回来却成了八分?原来是善意的,话传回来竟然成了恶意?我想到:为了加强效果,事情只有三分,我却常常说成七分,结果往往造成了许多人的紧张与不安,甚至委屈。今生,我那么自然就造了这些因,如果没有透过思惟,没有研讨过业果,我是绝对看不到这些因地。前世,我看不到,但我想到了等流习性。唉!我前世也是如此啊!突然之间,我似乎也感受到了她的委屈、不安与愤怒,内心真的好忏悔。是啊!我为何要恨她、怨她?我前世一定也是如此的对待她,今生她才会如此的对我,想到此,心豁然开朗了。
当大嫂回到老家,虽然已是深夜,但我还是打电话向她问候,也邀请了她来家里。得知大嫂在国外也皈依了三宝,谈了好久,越谈越投机,心中也充满了法喜。原来放下心中那块积压已久的石块是那么的轻松自在,念头一转,自己造的业就得承受这个果,怨谁、恨谁都是不公平的。当大嫂要返回侨居地的前夕,我们在电话中聊了将近一个钟头,我不再防着她,内心也真的接纳了她。当然我仍谨记着“别把三分说成七分”。
※妯娌相处四不谈※
不谈论公婆家事
妯娌们在一块最爱谈论的话题便是公婆处理家事中的所作所为,以及对自个家怎样或不怎样。这样一来,便会促使另一位或沾沾自喜,趾高气扬;或胸中憋气,暗暗记恨,无形中把不该出现的矛盾反而激化了。公婆做事有没有道理?他们的道理对不对?除了让实践去证明外,谁也难说出所以然来,也就没有必要谈论。
不谈儿女好孬
自己的孩子咋看咋好,咋看咋亲,而对别人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妯娌们坐在一起谈这个话题,一句不出口的话,凭一个动作,便可让人理会到是什么意思了。所以,妯娌之间最好少提或不提儿女如何,谁家孩子好孬谁家清楚,大家也清楚,与其谈论招事,不如心照不宣。
不谈论娘家背景
妯娌们到一起,一不留神便把自个娘家搬出,什么爹当官来娘威风,七姑八姨挺神通,言下之意娘家没弱人,这无疑显出了一种优越感和对别人的挑衅。所以,避开娘家的背景而不谈,是妯娌间谈论话题时明智的选择。
不谈论自家贫富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家的事各家清。自家有钱没钱,自己知道就行,妯娌间一谈论便会产生显富哭穷的效应,以致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反正不在一口锅里吃饭,经济账最好回家自个算,免得谈出误会。影响妯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