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11247900000037

第37章 将相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2)

北伐中原

平定南中以后,诸葛亮就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所以就集中力量,练兵讲武,准备北伐曹魏。消灭曹魏,然后统一天下,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奋斗目标,现在他终于可以开始施行了。

蜀汉建兴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年仅22岁的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这时诸葛亮认为魏国幼主当政,内部不稳,正是北伐的大好机会。当时蜀汉攻魏的路线只有一条,就是出秦川,向长安进军。但是军队要出四川,需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运送物资很困难。所以要北伐,首先必须把兵员和物资运到汉中集中,然后再从汉中伺机进军。

诸葛亮要带兵离开成都到汉中去,对成都的政治很不放心。这时后主刘禅虽然已经20岁了,但他庸碌无能,不能独立处理政事。因此诸葛亮在离开成都前,对政府的人员作了布置和安排。然后他又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他在奏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说明蜀汉能达到现在的地位,都是大臣和将士拚死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他劝告刘禅要励精图治,继续发扬大家的锐气,切不可妄自菲薄,阻塞忠勇之路。诸葛亮的这份奏章,就是有名的《出师表》。它表现了对汉室的忠忱,对事业的殚精竭虑,对刘禅的苦口婆心,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政治宣言。摘其片断如下: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白)〔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後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託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姦兇,兴復汉室,还于旧都,(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託臣以讨贼兴復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章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追惟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将成都的事情安排好之后,就率领步骑二十万前往汉中,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到了汉中后,诸葛亮和大将们研究进兵的路线,魏延建议:魏军长安的主帅夏侯楸,是曹操的女婿,此人胆小无谋。如果让我领兵五千,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出发,沿秦岭往东,经子午谷(今陕西汉阳)向北,用不了十天功夫就可以进到长安,夏侯楸一定会弃城逃走。这时诸葛亮率主力由斜谷(今陕西眉县)会师长安。等到曹魏从东边调集兵马来反攻时,蜀汉的军队已经收服了咸阳以西的地区,占据了主动。诸葛亮用兵一向十分谨慎,他认为魏延的计划太冒险了,不如稳扎稳打把握大。他决定出祁山(在今甘肃西河县),先取陇右(今陇西高原),再向关中,这样的进军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诸葛亮用分兵两路声东击西的战术,一路派赵云、邓芝为疑军,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扬言要从斜谷攻打郦城(今陕西眉县);而另一路则由诸葛亮率领主力,向西北去攻打祁山。很快陇西的天水(今甘肃甘谷)、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镇原)三郡,都叛魏归蜀,天水将领姜维向诸葛亮投降。

诸葛亮在陇西的胜利,震动了魏国朝野。魏明帝一方面派曹真督军驰援郦城,抵御斜谷一线进攻的蜀军,另一方面派大将张邰率军五万西上,抵挡诸葛亮的主力。他自己亲到长安坐镇,以稳定军心。

诸葛亮听到张邰率大军西来,他观察地形以后,决定派一支先遣部队去守住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以牵制张邰的进军。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还有大将魏延、吴懿等,但由于诸葛亮平时对马谡的兵法很重视,没有派遣这些老将,反而派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由另一个将军王平为副将。马谡到了街亭,张邰率领的魏军也已到了街亭。马谡见街亭旁边有座小山,认为把营寨扎在山上,就占据了高地,可以控制街亭。王平认为,山上无水源,如果魏军切断山下的水源,蜀军就会不攻而自乱。马谡忘了诸葛亮临行的嘱咐,也听不进王平的劝告,把军队驻扎在山上;王平只得请求带一千人马驻守山下,以便接应。张邰见马谡的军队驻在山上,马上切断了水源围攻,马谡的军队因为缺水喝,不攻而自乱,王平见山上的军队已乱,就拚命击鼓,装出要进攻的样子,徐徐收集马谡溃散的士兵,慢慢地撤出了战斗。张邰怕王平后面有伏兵,也没有敢追赶。这就是有名的“失街亭”事件。

由于街亭的失守,打乱了诸葛亮的整个战斗部署。这时赵云、邓芝率领的另一支人马,也被魏军打败。诸葛亮在进无所据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放弃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收兵回到了汉中。诸葛亮在总结这一次战斗经验和教训的时候,认为马谡不听劝告,违背战斗部署的原则,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来他任命马谡镇守街亭时,一些老将就有不同的看法,现在马谡违犯军令,造成全军的撤退,不严办马谡,难于使大家心服。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是好友,对马谡也很有感情,但他不得不处以公心,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因而上书向后主请求,也给了自己一个降三级的处分。

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他在积极地准备新的北伐。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冬天,当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今安徽桐城)大败魏将曹休,魏军主力东下增援,关中地区空虚的时候,诸葛亮认为再次北伐的机会到来。但是当时有的大臣认为,前次北伐,无功而还,是否有必要再次北伐,对北伐能否取得胜利表示怀疑。诸葛亮为了坚定北伐的信心,又给后主上了一个奏章,说明如果不伐魏,在魏强蜀弱的情况下,是无法维持偏安局面的。只有用主动进攻的方法,才有可能改变蜀汉不利的处境。这个奏章被称为《后出师表》。诸葛亮这次北伐,率数万兵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当时魏国守陈仓的军队只有一千多,但陈仓的地形险要,利守不利攻,所以魏军在其将领郝昭的率领下,坚守了二十多天也没有被诸葛亮攻下。这时诸葛亮因为魏军援兵就要到来,蜀军的粮食也供应不上,就主动撤兵回到汉中。

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派部将陈式率兵攻取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两郡,魏的雍州刺史郭淮从陇西进兵反击陈式,诸葛亮率主力突然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郭淮被迫退兵。诸葛亮派兵据守武都、阴平二郡,并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安抚,然后率主力又退回汉中。

这两次的北伐,都局部地取得了一些胜利。后主认为诸葛亮立了功,就下诏恢复了诸葛亮原来的职务。

建兴九年(231年)春天,诸葛亮在进行了两年的准备工作,并使用了“木牛”作为运送军粮的工具,还联系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率众至北地(今陕西耀县)响应,再一次出兵北伐,包围了祁山。这时魏明帝把大将司马懿从荆州调回,要他率大军去抵抗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很有军事才干,他知道诸葛亮远道而来,所带军粮有限,因而求战心切,就采取了坚壁固守;以逸待劳,不与蜀军主力决战的战术,想拖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百般刺激司马懿的主力出动决战,但司马懿一直坚守不战。所以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诸葛亮在一些局部的战斗中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一直未能消灭魏军的主力。这时由于诸葛亮后方的运粮工作出了问题,不得不被迫退兵,而且在退却中诱杀了魏的名将张邰,但从整个战役来说,这次北伐仍未取得什么大的进展。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查问负责运粮的李平,为什么不能按时把粮运到前线,结果发现是李平在里边捣了鬼,诸葛亮很气愤。他查明了李平的过失,奏明了后主,削了他的官爵封号,把他流放到梓潼郡(今四川梓潼)。从这一件事情中,诸葛亮进一步认识到北伐中军粮供应的重要。为此,他又设计了一种四轮运粮小车叫“流马”,组织军队把军粮先运到接近前线的斜谷(今陕西眉县),派兵严加保护;同时,还在渭水前线分兵屯田,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军粮问题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后,与孙权约定,同时进兵伐魏。这一次北伐,诸葛亮集中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郡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扎营,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相对峙。这次司马懿仍然采取坚壁拒守,不轻易出战,等到蜀军的粮食供应中断后,再发兵追击的方针。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想尽办法挑动司马懿出战,司马懿的部将也一再要求出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战。这时孙权北伐的军队因为出战不利,已经撤兵。诸葛亮恐怕魏的增援部队到来,增加与司马懿决战的困难,终日思虑重重,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他感到自己这场病凶多吉少,所以在给后主上奏章报告病情的同时,附了一件密奏,告诉后主说:我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蒋琬。后主得知诸葛亮病重的报告,马上派尚书仆射李福赶到五丈原探问病情,并向诸葛亮问了好多军国大事。李福走后,诸葛亮的病情更加重了,但过了几天,李福又从半路上返回,诸葛亮见到李福,对他说: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我之后蒋琬可接替我的工作。李福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替呢?诸葛亮回答说:费韦可替。李福再问下去,诸葛亮就合上眼睛,不愿再回答了。李福走后不几天,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时年54岁。

诸葛亮在病重的时候,就把军中的大事托付给了大将姜维和杨仪,并告以他死后退军的密计。诸葛亮死后,姜维和杨仪按照他的遗嘱,密不发丧,有组织地整军而退。司马懿得知蜀军退却的消息,亲自领兵来追,杨仪领军作出了反击的行动,司马懿怕中计,没有敢再追,所以蜀军从容撤退到斜谷,然后才下令发丧。司马懿回到五丈原蜀兵原来的营地观察后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呀!

流芳青史

诸葛亮27岁时被刘备从隆中请出,到54岁时去世,他的后半生一直是兢兢业业,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辅助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苦心经营蜀汉政权。他平生的志愿,是由蜀汉来统一全国,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就病死在战场上。根据他的遗嘱,把他的遗体安葬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定军山地处蜀魏交界处,刘备和黄忠曾在这里打败魏军,杀死了魏国名将夏侯渊。诸葛亮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墓地,而不归葬成都,说明他对这个战场的怀念。诸葛亮在遗嘱里,对他的葬仪要求简朴,只穿平时的便服,不陪葬任何器物,只依山造一小坟堆即可。他安葬的时候,后主派大臣吊唁,赠给他“忠武侯”的称号,所以后来称他“诸葛武侯”。

诸葛亮生前还给后主上过一个奏章,说他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这是占领益州后,刘备赐给他的一笔钱买的产业,一家人的生活的主要来源。他自己在外任公职,衣食都由公家供给,没有积蓄任何一点财产。作为长期身居相位的诸葛亮,在生活上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在封建时代是不可多得的。

诸葛亮娶黄氏丑女为妻后,成为家庭内的得力助手,相传“木牛”、“流马”就是受黄氏的启发制造的。但黄氏早年未生子,诸葛亮过继其兄诸葛瑾之子诸葛乔为继子。诸葛乔娶了皇家的公主,拜为驸马都尉,但诸葛亮对他管教甚严,外出打仗带在身边,常让他带头作艰苦的运输工作。可惜诸葛乔25岁就夭逝了。诸葛亮晚年得一儿子诸葛瞻,在他死的那一年,诸葛瞻八岁。他在给他的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虽然聪慧可爱,但怕他不能成重器。后来蜀亡时,诸葛瞻驻守涪城(今四川绵阳),经过英勇搏斗,死于战场。他的十多岁的儿子诸葛尚,听说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

诸葛亮病死前线的消息传到成都后,朝野震动。不管是生前、受过他恩惠的,还是受过他批评处分的,都很悲痛,都认为他的死对蜀汉是一大损失。为了怀念他,经过大臣们讨论,决定在他的墓地为他立庙,以便祭祀。后来当魏国大将钟会攻下汉中时,还派人专门上定军山祭扫了诸葛亮的墓,并下令严禁在诸葛亮墓地周围放马、砍柴。

但是,历史的发展常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诸葛亮半生苦心经营的蜀汉政权,在他死后虽然仍由他的信任者蒋琬、费棉、姜维的全力支持和经营,但国力日衰。在他去世三十年后,终于被魏所灭亡。

唐代诗人杜甫感慨诸葛亮的一生,作《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263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370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52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关羽

关羽(?~219年),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寿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结识刘张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兵败被浮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离开曹营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采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年~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镇守荆州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灸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闻曹操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并赐他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威震北方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大局出发,认为应与刘备集团修好、共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父子被杀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与其子关平一起被杀,死时年约58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忠勇关公《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亡(韩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但关羽更有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名垂千古。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二。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六·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后代帝王谥封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年,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徽宗赵佶于祟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进为公爵。事隔一年,又于崇宁三年进封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年)再封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羽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宣称关羽能“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1128年)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赵昚更称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投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宋亡之后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元年(1328年)在南宋给羽的封号上去掉“壮缪”,改为“显灵”,全称谓“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元璋死后,由太子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三年(1399年)朱棣发动武装政变,以“清君侧”为名攻克南京,夺得皇位。朱棣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和黎民百姓亦都把关羽当神来敬。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朱翊钧封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见《咳余丛考》《老圃丛谈》两书)。《解县志》和《山西通志》对关羽封帝的记载与上述说法有异:一说是万历十八年(1590)封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一说是万历十年封羽为“协天大帝”。孰为信史,有待考证。

清代统治者也是极为祟信关羽的。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声言“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年),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1726年)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文宗奕宁于咸丰五年(1855年)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这样,自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显耀炫赫,连清室的皇宫里也供起了关羽的神位。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后人对关羽的纪念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附:一、对关羽出生的争议

在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关羽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间对关羽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关羽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过资料一直受到争议。《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关羽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有严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编著《中国历代名将传》暂记为(?~219年),所以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

二、戏剧中的关羽

《三国演义》以前,关羽于民间的形象,至宋代即与今日相去不远。洪迈的《容斋随笔》按理是史论,但其中已有“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的传说。而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千里保皇嫂、华陀为关羽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故事,都已见于《三国志平话》,且《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形象较《三国演义》更加完美。元代关汉卿所作戏曲《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提到关羽过五关,可见《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亦早已在民间流传。

《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关羽的故事,和史书中关羽的事迹有所出入,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为汉末、魏晋以来的传说;土山约三事是有战败被擒、投降;文丑实死于乱军之中。而过桃园结义、五关斩六将、战黄忠、手持青龙偃月刀、坐骑赤兔马等都为传说。

《三国演义》对于关羽负面的性格也加以夸大,如诸葛亮问关羽若曹、孙同时来侵,关羽回答要分兵拒之;关羽不满马超,甚至要入川比武;关羽拒婚,更骂孙权的儿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说的艺术创作。

中国传统戏曲中关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加上关羽有“美髯公”之称,所以都会加上演关羽时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专有的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而后人为表示对关羽的尊敬,所以会特意在面谱上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关公亮相姿式就有48种之多,称为“关公48图”。

而在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有许多规矩:如扮演关羽的演员在演出前10天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园要出乱子。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一些有损于关帝形象的剧目,如《斩熊虎》、《怒斩关平》、《关公辞曹》等,宫庭及京城的著名戏园皆禁止上演。而现今也有对演关羽的演员有不少禁忌,如当演员上了妆后,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妆后的关羽也不能举动失仪。

三、不计其数的关羽祠庙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着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张飞

张飞(166年~221年),三国蜀汉大将。字翼德,涿郡(属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他率骑拒战,曹军不敢近。刘备定江南,任宣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事侯。后随刘备取益州,任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时与关羽同称“万人敌”。221年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

张飞生平

184年,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197年6月,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后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蜀主,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不久,关羽被孙权所杀。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后主刘禅时追谥为桓侯。

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颇通书艺

在演义中,无不描述张飞是一位缺墨乏文的猛将。其实,这位猛张飞还是颇通书艺的。陕西岐山现存一通碑刻,青石质,宽167厘米,高38厘米,正文隶书。其文曰:“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隶文后附一小跋,颜体,胡升猷书写,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捡家藏拓本重钩上石。侯之精灵如在目前,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郃领兵三万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濛头(即八濛山,在今四川渠县)。张飞以少胜多,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他非常高兴,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濛山石壁上,刺凿下与这通“立马铭”正文相同的两行隶体大字,以示纪功勉士并兼羞曹军。

此方汉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远,山石裂崩,刻文损毁。清末,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于鉴古。其依家藏原拓将“立马铭”重新凿刻于八濛石壁上。可惜如今八濛山连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

清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时任陕西岐山知县的胡升猷,又依拓本重新刻碑,并在“立马铭”后附刻一小跋,表达了他对张飞的崇敬之情。“非徒爱其书法之工也”之句引人深思。

细观碑刻正文,笔画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浑朴敦实。横画“蚕头”暗藏,“燕尾”明显,既具时代特征,又显个人风格,而且极具婉转圆通的韵味。中锋藏锋如锥画沙,很是精妙。整体布局不杂一丝浮躁之气,极为认真。又因其依旧拓而刻,笔面颇多漫连,故又不失古茂之风,令人颇多玩味。铭末小跋,乃胡升猷所擅之颜体书写,令人耳目一新。

明代《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涪陵,亦在四川。可惜“刁斗铭”今已毁,也无拓本传世,故其貌难知。但据“文字甚工”一语来看,其“刁斗铭”的书艺也是相当高的。另据《丹铅总录》:“……张飞刁斗铭……飞所书也。”从这肯定语气来看,我们可以排除张飞让人代笔嫌疑,说明“立马铭”并非孤证,而是可信的。

关于张飞的典故

1.桃园结义

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2.张飞对哑谜

说起张飞,人们总认为他有勇无谋,其实张飞还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审西瓜”便是明证;还有,当年刘备入川,张飞率部下走陆路前往。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古人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山高路险,又协带大批辎重,就是没有敌兵阻挡,也很难按时赶到予定地点。可是三将军是个有心计的人,用计谋浮获了大将阎颜,又用心理战使阎颜归顺于他,为张飞提前到达西川打下基础。这件事儿,连诸葛亮都佩服张飞“足智多谋”。

话说,当年刘备起新野、走樊城、败当阳,一路逃难来到荆州。刘备因为沾了自己姓“刘”的光,被刘表收留。可是刘备恩将仇报,后来又用计谋将荆州据为已有。

且说东吴孙权,听说刘备篡夺了荆州,非常生气,派兵攻打荆州。怎奈刘备手下有几员虎将,加之荆州地势险要,几次攻打终不能获胜。

一日,孙权召集众谋士议事,商量如何才能夺回荆州。重臣鲁肃提议:“以计取之”。孙权问:“用什么计?”鲁肃道:“打哑谜!”孙权沉思良久,认为办法不错,便拍板定案。可是派谁去呢?孙权正在犯愁,这时妹妹孙尚香走来,说:“愿为哥哥分忧!”主动请缨前往。众谋士皆耽忧: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庞统诸谋士,前不久刘备又从某人才交流中心聘请了几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女人之辈前去对垒恐难以胜任。但谋士们又深知荆州之事的重要性,如打擂失败,回来难免受到重罚。所以谁也不敢冒然请命。

还是孙权了解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自幼熟读文韬武略方面的书,此次前去对垒该不会有什么大的闪失。最后拍板:由孙尚香前去对垒。

随后,孙权着人前往荆州向刘备下战书:以文对垒——打哑谜。如刘备方输了,交出荆州;孙权方输了,不再讨要荆州。

话说,刘备接到东吴打擂的挑战书,不知如何是好,赶忙召集诸葛亮及众谋士商讨对策。众谋士深知东吴人才济济,谋士如云。此次对垒,责任重大,弄不好脑袋还会搬家,谁也不敢出来讨此重任。许久,众谋士都不言语。见此情景,张飞十分生气,吼道:“你们这帮没用的东西,俺大哥一向对你等不薄,现在大哥有难,你等畏缩不前,还要你们这邦蠢猪作甚!”说罢主动请缨前往。诸葛亮深知此次打擂的重要性,恐怕三将军不能胜任。但三将军意志坚决,并愿立下军令状。刘备、诸葛亮后台小议一阵,最后决定派张飞前往对垒。为防不测,另派庞统协助前往。众谋士见派张飞前去对垒,都为三将军捏了一把汗。

一日,张飞一班人马赶到予定地点,见东吴一班人早已在那里等候。礼毕。宣读立擂规则:三个回合,二胜为赢!

张飞挺胸凸肚,傲视对方。见东吴为首者是女流之辈,不禁哈哈大笑。孙尚香本来心里有点怯气,见来人是大老粗张飞,心里踏实了许多。又一瞧,张飞身旁站着谋士庞统。她知道庞统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文人雅士,心里有点虚。

对垒开始,孙尚香想:争取主动,先下手为强。

第一个回合开始,孙尚香首先出招儿,只见她向前一步,两手比做一个园圈放在胸前。张飞见状有点好笑,心想:“一个黄毛丫头算什么?三个、四个女人俺老张都对付得了。”随伸出右手中指,呈45度角指向天空。孙尚香想:“都说张飞是个粗人,看来他并不简单呀!”

第二个回合,孙尚香略加思索,向前一步,右手高高举起,伸出两个指头。张飞心想:“这有什么!”随即举起右手,伸出三个指头。

这一下孙尚香有点慌了:“这个张飞真利害呀!”

第三个回合,孙尚香不知如何应对,思索良久。这时张飞已有点不耐烦,示意旁边人催促对方赶快出招儿。最后孙尚香向前一步,右手放在腹部。张飞见状“哼”了一声,一甩手转过身来。

对垒结束,各自回到大本营。

孙权见妹妹孙尚香回来,急忙寻问战绩如何?孙尚香答道:“别提了,三个回合全输了!”

“怎么输的?”孙权追问。

“我先出招儿,双手比园(金瓯一片),告诉他荆州是我们东吴的土地。”

“对呀!”孙权插话道。

“可张飞伸出一个指头指天,说荆州只归<刘>姓一家,老天都知道。”

“第二个回合呢?”孙权有点沉不住气了。

“我伸出二个指头,告诉他我们有英明的君主和文武双全的军师周瑜。他伸出三个指头,说他们有<桃园三结义>。”

“后来呢?”孙权又问。

“第三个回合,我右手放在腹部,告诉他我有满腹经论。他一甩手转过身,意思是他能甩手定乾坤!”

孙权听罢,暗暗佩服张飞“才思敏捷”!

3.张飞其实很儒雅

唐代李商隐有两句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后一句是说魏国大将邓艾是个结巴,有一个词叫做期期艾艾,形容人说话不利索,典故就出于此;前一句所谓“张飞胡”,恐怕有胡来、莽撞的意思。后世对张飞的印象,多半也是这个样子,顶多用一个好听一点的词,叫做勇猛。

张飞确实够勇猛。曹操尚未同他打照面,就已经怕他三分了。那是在关羽白马坡斩颜良时,曹操称赞他为神人,关羽则自我谦虚,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交待左右,今后遇着,得小心点。并将此事记于衣襟袍底。

不久曹操就撞到了枪口上。《三国演义》“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这一回,写得十分精彩。张飞怒目横矛,立马桥上。张飞是个大嗓门,书上说他“声若洪雷,势如奔马”。这个气势,令曹操立即想起了前不久关云长的话。正惶惧间,张飞又是一嗓子:“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如此虎豹之吼,竟能将人活活吓死——曹操身边夏侯杰肝胆俱碎,倒撞于马下。于是,百万大军望风而逃。曹操本人,更是狼狈,“冠簪尽落,披发奔逃”。后世有诗赞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戏曲中的唱词说得更是过火,说他“长坂桥上一声吼,桥梁喝断水倒流。”

史志上对张飞的勇猛,也是不吝词藻,常有:“熊虎之将”、“万人敌”、“世之虎臣”等赞誉。事实上,世人常常忽略了张飞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张飞除了勇猛之外,还是一个颇有谋略的人。就拿长坂桥退敌一事来说,当时他手上的底牌只有二十余骑,面对百万敌军,若还不用计,嗓门再大,喊破天也不管用。他懂得布置这二十多个骑兵,马尾巴上绑起了树枝,在树林里跑来跑去,一时“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曹军都勒住马头,不敢近前。显然这个计策奏了效。可耐人寻味的是,曹军诸将并不把这功劳记在张飞头上,以为“又是诸葛孔明之计”。可见,在人们心目中,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张飞的眉头也大大皱过几回的。“张翼德义释严颜”这一回,张飞就懂得散布假消息,并用替身之计,把个老奸巨猾的严颜弄得晕头转向,最后将他生擒活捉,立下入川第一功。接下来的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他竟懂得用酗酒装醉来迷惑敌人,还搞了一连串的将计就计,把号称智勇双全的张郃搞得一败涂地。倒是诸葛亮非常看好他,表扬他“张将军能用谋”。

张飞不仅能用谋略,而且在历史上还是一个名气不小的书法家。关于张飞书法的最早记载见南北朝陶宏影的《刀剑录》,说张飞拜新亭侯,亲书刀剑铭文:“新亭侯,蜀大将也。”明代《丹铅总录》还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可是这些物证已殁,无可稽考。不过现存清光绪年间一个拓本,为《张飞立马铭》,铭曰:“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相传张飞打了胜仗之后,乘着酒兴,用丈八蛇矛在崖壁上穿凿而成,其字为隶书,笔力十分雄健,今川东渠县尚存摩崖,虽千年风雨剥蚀,字迹尚依稀可辨。对于此事,清纪晓岚有诗赞曰:“哪知拓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张飞不仅字写得好,而且还善画画,明代卓尔昌编《画髓元诠》说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清代《历代画征录》亦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涿州人说涿州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是张飞所画,张飞故里附近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据说也出自张飞笔下。

张将军的这番风雅,就是放在文人身上,也算得一番成就了。可是人们为什么还是一个劲地叫他猛张飞甚至莽张飞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问题。我想,这恐怕与《三国演义》开头的描写以及野史、民间传说和戏曲的渲染造成的先入之见有些关系。演义的开头,介绍张飞的相貌,用了“豹头环眼,燕颌虎须”,身份又是个杀猪沽酒的屠户。后世的匠人,一般都喜欢在自己的行业上寻根问祖,比如木匠奉鲁班为祖,鞋匠奉刘备为祖,做毛笔的奉蒙恬为祖,做豆腐的奉淮南王刘安为祖,杀猪的便奉张飞为祖,还编了故事说,张飞杀猪,只杀一刀,号称张一刀,如果那猪不死,就用手活活捂死,粗鲁得叫人咋舌。在演义中,张飞一出场就动不动要杀人,先是要杀押解卢植的官员,被刘备劝住;董卓无礼,张飞提刀进帐要杀那厮,又被刘备拦住;再就是鞭打督邮,一连打断十数根柳条,又被刘备救下。《三国志评话》更说他不仅随便杀人,还把袁术的儿子活活摔死,莽撞得简直不可思议。戏台上的张飞,是一个黑头花脸。桂剧《三气周瑜》里,张飞奉孔明之命在芦花荡中等候周瑜,出场几句定场诗,很有气势:“涿州来了翼德张,披头散发一员将。三老子来了,我叫你拿命来!”打败周瑜后,还将臭口水一把一把地喷甩出来羞辱他。观众在大笑之后,只能得出张飞乃是口臭熏天粗人一个的印象。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一个地方小戏,黑脸张飞一出场就说:“大字黑麻麻,小字我认不得它!”这样的胡说八道,竟然博得满堂喝彩。

并于张飞的歇后语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遇李逵——黑对黑

张飞战关公——不念旧情

张飞耍扛子——轻而易举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骑老虎——人强马壮

张飞卖针——人强货扎手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菜

张桓侯庙介绍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与重庆市云阳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庙宇多为1870年水患后重建。琉璃粉墙、金碧辉煌的殿宇群,依山取势,气象巍峨,庙内碑刻书画丰富。

据史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张飞大义大勇,为人民敬仰,历年来农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众纷纷前来举行祭祀民俗活动,颇具一定规模与影响。

张飞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因此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画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汉《张表碑》、梁《天临碑》、黄庭坚书《幽兰赋》、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等,因而早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所以张飞庙又有“文藻胜地”之盛誉。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198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三峡库区内重庆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

在三峡工程建成后新的长江风景线上,张飞庙将与云阳县城一起向上游搬迁。新址选择在长江南岸盘石镇附近的山坡上,这一地区在自然环境上与现在的张恒侯庙原址较为接近。还会对张飞庙周围有典型特征的景物,如古树、巨石等加以补植或复制,尽量体现其搬迁前的环境风貌。但它毕竟不是原来的“张飞庙”了。

历史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后人有诗叹道: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赵云赵子龙

赵云(157年~229年),三国蜀汉大将,常山真定(属今河北正定)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他于敌阵中救护甘夫人和备子阿斗。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封永昌亭侯。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众寡不敌返回汉中,次年死。

追随刘备

赵云家世史书均未记载,尚待查考。赵云身长有八尺,脸庞宽阔,面颊重层,姿颜非常雄伟。手握金枪,身披银铠,有“白袍将军”的外号。他的胆识过人,武艺极为高强,尤其擅长枪术。

赵云初出山时可以选择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袁绍,一个是公孙瓒。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无显赫的身世背景,况且袁绍手下良将如云,较难会受重用,于是就率领当地的一些义勇兵投靠了公孙瓒。当然,史书上借他与公孙瓒的交谈,将他选择公孙瓒的动机作了十足的美化。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汉献帝初年,冀州的袁绍与幽州的公孙瓒,各雄霸一方。这两大军阀势力,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地征战。当时刘备还投靠在公孙瓒底下,作一个“别部司马”的小官。有一回,袁绍和公孙瓒两支军队在磐河上会战,瓒被袁绍的大将文丑追杀。正在危急之间,赵云从山坡上冲出,救了公孙瓒。赵云自我介绍说:“我本来是袁绍的部下,因为看他毫无忠君爱民之心,所以离弃他来投靠你了!”瓒于是欣然收留他,但是没有将他当作心腹看待。隔天,公孙瓒介绍赵云给前来援助的刘备认识。两人见面后,英雄惜英雄,由相互敬爱而产生依依难舍的心理。后来,两军经由董卓假借皇帝的诏令议和,公孙瓒就此领军回去,同时推荐刘备出任平原相,赵云只好和刘备分别。两人紧握着双手,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赵云叹口气说:“我过去误以为公孙瓒是一位英雄,现在观察他的所作所为,也不过与袁绍这种人差不多而已!”刘备说:“你就暂且委身跟随他,我们总有一天可以相聚在一起的。”虽然不忍分离,两人还是告别而去。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为报张闿杀父之仇,出兵征伐徐州。徐州牧陶谦自知不敌,急忙派人向青州刺史田楷请援,田楷和刘备都领兵去救徐州,刘备还向公孙瓒借得赵云和一支兵马去助阵。不久,曹操以粮食将用完,引兵退去,赵云再次和刘备分手。后来赵云的哥哥去世,他便借机向公孙瓒请辞回故乡去了。此后,袁绍好几次要招纳赵云,他想袁绍也不是一个擅用人才的人,因此一直拒绝前往。

建安五年(200年)春正月,曹操亲自领兵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只好去邺地(今河南临漳县西)投靠袁绍,袁绍大表欢迎,还亲自出邺城两百里外与他相见。当年八月,曹操和袁绍两军对峙于官渡,刚好汝南黄巾贼刘辟背叛曹操,而响应袁绍,袁绍就派刘备率兵和刘辟去攻打许昌;不料在半途却被曹将曹仁打败,备只好又回袁绍那儿。不久,刘备有意离去,就以劝说袁绍向南联合荆州牧刘表为由,想出走到荆州投靠刘表。袁绍同意刘备自率本部兵马,再到汝南与龚都等人会合。那时赵云正在卧牛山结寨,等待时机投靠明主。当刘备一行人走到卧牛山的时候,碰巧遇见赵云,两人重逢,惊喜万分。刘备说:“我初见子龙时,便有留恋不舍之心,今天很幸运能再与你相遇。”赵云说:“云奔走四方,为的是能选择一位明君来侍奉他。这几年来,还没遇到一位像使君这么好的。现在能够追随您,实在是我一生的荣幸,纵使肝脑涂地,也没有什么值得悔恨的了!”从此,赵云跟着刘备东征西讨,为蜀汉尽忠效力,长达二十九年之久。

阵中救幼主

建安六年,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后,恐怕刘备势力渐强,引为后患,于是又亲自领兵攻打刘备。备自知抵挡不过,便派遣糜竺和孙乾去荆州向刘表通好,刘表非常欢迎,以上宾的礼节对待他,并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此后就在荆州住了几年。

建安十二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和于禁引兵来攻。兵至博望,刘备用徐庶的计策,预设伏兵,烧掉自己的屯粮,出城南走。夏侯惇等急追,不意伏兵四起,掩杀一阵,打得夏侯惇等七零八落,收拾残众,逃回邺中去了。这一仗,赵云领兵埋伏,奋勇突击,建立不小的功劳。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自征伐刘表。八月,刘表病死,由他的儿子刘琮继位。九月,曹操的大军进抵襄阳,刘琮派遣使者请求投降。当时刘备屯驻在新野,不知道刘琮投降的事,直到曹操大军逼近时,才仓惶地逃奔,带着十多万百姓渡过大江,每天只能行走十多里路。

这时,赵云负责保护老少,到了当阳的长阪(今湖北省宜昌县东),曹操大军排山倒海而来。一阵冲杀,刘备、赵云及老少,彼此散失,刘备丢弃妻小向南方奔走。赵云自思:“主人将甘、糜两位夫人和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好歹也要找到主母和小主人的下落。”于是在乱军重围中,单枪匹马,左冲右突,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多人,先后救出甘夫人和小主人阿斗,糜夫人则因伤重投枯井自尽,以免拖累赵云而无法救出幼主。曹操在山上见赵云勇不可当,全然将生死抛在脑后,也油然生敬地说:“真是虎将啊!我应当将他生擒。”后人作了一首诗赞扬他说: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当年十月,曹操又亲率大军东下,孙权派周瑜和鲁肃等人,联合刘备在赤壁迎战。曹军因水土不服,很多兵士得了疫疾,又被联军用火攻战船的妙计,杀得落荒而逃,死者大半,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大战之前,孔明正好在东吴,知道要破曹军,最好用火攻,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建议孙权在南屏山建造七星坛,由孔明亲自登坛作法祭风,孙权答应他的请求。待三天三夜之后,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害怕孔明料事如神,可能为害东吴,立刻派部将丁奉和徐盛等人,带着兵马要去杀掉孔明,孔明早已料到,便趁机搭船逃走了。丁奉和徐盛急忙分水陆两道追击,怎知赵云已在半途接住了孔明,待徐盛追船靠近,赵云拈弓搭箭,一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的蓬索。船在江上打横,行走不了,赵云便飞快地将孔明护送回夏口去了。赵云这百步穿杨的一箭,嚇得徐盛差点肝胆碎裂,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扬帆而去。

刘备在赤壁之战获胜后,军威大振,于是乘机夺取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四郡。当大家讨论如何去攻取桂阳时,赵云自愿率先前往。桂阳太守赵范自知敌不过赵云,只好出城投降。云出寨迎接,并以宾礼置酒共饮。两人因是同乡,同年又同姓,于是结拜为兄弟。次日,赵范设酒宴款待赵云。席中,赵范想要将颇具姿色的寡嫂许配给赵云,云闻言非常生气,一口回绝了他。赵范恼羞成怒,便有相害之意。幸云已发觉,便一拳打倒赵范,径自出城回去了。赵范接受部将陈应与鲍龙的献计,由两人带着五百兵马前去诈降,却被赵云一眼认破,杀了陈应和鲍龙。云将计就计,叫这五百军士引路,云自带一千人在后,来到桂阳城下,骗出赵范,将他给活活捉住。随后入城安抚百姓,并飞报刘备前来处理。赵云智取桂阳,又不为女色所惑,一时传为美谈。

跟备招亲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天,刘备的妻了甘夫人刚去世不久,孙权的大将周瑜见有机可乘,于是献计将孙权的妹妹匹配给刘备,叫刘备来东吴招赘,然后挟持作人质,以便讨回荆州。孔明心知是计,却智高一筹,教处事谨细的赵云随身带着他的三个锦囊妙计,陪刘备到东吴招亲。最后却假戏真做,刘备成了东吴的乘龙快婿,还有惊无险地带着孙夫人回去,孙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趟招亲之行,赵云受命担任侍卫队长,可说是任重道远,在龙潭虎穴中必须随机应变,保护刘备的安全。这种冗长而又危险的任务,在众将领中也只有赵云才能胜任。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派大军要讨伐汉中的张鲁,如果汉中被夺,可能进一步侵犯四川领地。所以心里非常害怕,便接受别驾从事张松的劝说,派遣法正率人去迎接刘备入川援助。刘备于是命令诸葛亮、关羽、赵云等人据守荆州,自己率领步卒数万人进入益州。刘备认为赵云明理尚义,处事严谨持重,因此特别命令他掌管宫内大小事情。

当时孙权听说刘备西行,就和群臣商议,准备出兵袭取荆州,又怕孙夫人在那儿不好下手,因此派周善假称国太病重,要孙夫人赶快回去。孙夫人信以为真,带着七岁的阿斗要回东吴。赵云正好出外巡视,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三江口,只身奋勇跳上船去,将孙夫人手中的阿斗夺了过来。张飞闻讯及时赶到,截住吴船,杀了周善,并且义正词严地说了孙夫人一顿,这才放她和吴船回去,也使得孙权用阿斗交换荆州的计划落空,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后人有一首诗称赞赵云说:

昔日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刘备进入四川之后,就率军北上,滞留在葭萌关(今四川昭化县东南),不再前进。建安十七年,刘备率部队回头据住涪关(今四川绵阳县);次年,再进军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县),但久攻不下。到了十九年,诸葛亮令关羽守住荆州,亲自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入川增援,溯长江西上,分别平定沿江各郡县。到了江州(今四川巴县西),赵云被分派先从外水(岷江)到江阳(今四川泸县治),准备和诸葛亮在成都会师。赵云所过之处,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同一年,雒城被击破,刘备进围成都,刘璋出城投降。成都平定后,刘备晋封赵云为翌军将军。

以寡击众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以大将夏侯渊和张郃在此屯驻。二十三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认为时不可失,于是率领诸将进兵汉中。二十四年初,刘备扎营于定军山,曹将夏侯渊率兵来攻,刘备派讨虏将军黄忠迎战。黄忠居高临下,一鼓作气奔驰下来,声起刀落,将夏侯渊连头带肩,砍成两段。曹操闻知消息,悲愤不已,亲率二十万大军来为夏侯渊报仇,令张郃运米到北山脚下,有数千万囊之多。孔明想出烧粮退敌之计,于是叫黄忠和赵云去劫粮草。翌日清晨,黄忠领兵偷袭,却被曹将张郃部队团团围住。赵云见黄忠到了午时还没回来,急忙引军前去接应,不料曹军如潮水涌来。赵云向前直冲,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没有人敢接近他。曹军一听到来者是常山赵子龙,个个吓得抱头鼠窜,云终于救出黄忠和他的副将张著回寨。曹将张郃、徐晃随后追来,部将张翼主张闭门拒守;但是赵云却大开寨门,令军士将旗帜拔掉,战鼓停下来,自己匹马单枪,站在营门前。曹军怀疑赵云藏有伏兵,转身就往回跑。云把长枪一挥,营寨中弓箭像雨一般地射来,金鼓声大作。曹军吓得半死,仓皇逃命,免不了互相践踏,掉落汉水中淹死者更不计其数。赵云于是乘胜追击,将曹兵赶过汉水,夺了许多甲械才收兵回营。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隔天去赵云营寨探望。当巡视昨天的战场回来后,非常高兴地向孔明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便赏给赵云一个外号叫“虎威将军”。从此,赵子龙的威名更是震慑四方,敌军闻之而丧胆。后人有诗称赞说: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为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黄初二年(211年),刘备即帝位,改年号为章武,国号仍用汉。当年七月为了报关羽被害的血仇,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赵云认为征讨的对象应该是曹魏,而不是东吴,所以极力劝阻;然而刘备不但不听他的话,坚持要东征,还将他留在江州督军。

刘备在夷道猇亭(今湖北宜都县北)连营七百里,两军僵持了六个月,终于被东吴大将陆逊用火一举击溃,只好败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当时身边只剩下骑士一百多人。正危急之间,赵云看见东南火光冲天,赶忙率军前来援助,将吴兵截住,才适时救了刘备。

刘备在章武三年(223年)病死于永安(原鱼腹县),享年63岁。临终时把太子刘禅(阿斗)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并且嘱咐赵云说:“我和你在患难之中相处到今天,没想到却和你在此分别。你可以说是我的老朋友,请早晚看顾我的孩子,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赵云跪哭着说道:“为臣怎么敢不效犬马之劳呢?”刘备死后,禅登上帝位,就是史称的后主,当年改年号为建兴元年,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不久,又还调为镇东将军。

西凉克敌

建兴三年(225年),南蛮作乱,诸葛亮亲自率军前去平定。命令赵云、魏延为大将军,总督兵马,深入崇山峻岭,人生地不熟的南蛮。大军跋山涉水,忍受暑气毒瘴,仍然奋勇破敌,斩将捉贼,无往不利。诸葛亮设计七擒七纵南蛮首领孟获,终于使他心服口服,归顺于蜀汉。

建兴五年,诸葛亮呈上出师表,起兵征伐曹魏。当时赵云已年过七十,仍然要求作前部先锋,随亮进驻汉中。魏主曹睿命令夏侯楙为大都督,调关西诸路兵马二十多万,来和孔明对抗。西凉大将韩德也被征召,他带着四个儿子和西羌兵八万来到凤鸣山,正好遇到赵云的部队。两军对阵,赵云大展神威,连斩韩德四个儿子。西凉兵早就知道赵云的勇武,哪一个人敢和他正面交手?赵云马到之处,西凉兵阵阵倒退,如入无人之境。后人有诗赞扬他说: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年救主雄。

韩德带着败军回报夏侯楙,楙率军来迎战赵云。韩德为报杀子之仇,纵马直取赵云,战不到三回合,就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魏兵也被邓芝冲杀了一阵,后退十多里才下寨。

建兴六年,诸葛亮又出兵伐魏。这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妙计,故意放风声要经过斜谷道(今陕西眉县西南),魏将曹真不疑有诈,便率领大军前来抵挡。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守在箕谷(今陕西褒县西北)作为疑军,自己率领大军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

魏主派张郃作先锋,率五万步骑前来,与蜀汉参军马谡会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西北)。马谡不听孔明的调度,故意弃水上山,却被张郃切断水道。谡军无水可喝,军心大乱,张郃乘势大破谡军,孔明只好将部队退回汉中。赵云接获孔明退兵的命令,立刻护送车马装备等轻重物资,且战且退。曹兵追了过来,只听得赵云大喊一声:“赵子龙在此!”吓得曹兵纷纷滚落马下,不敢再追上来。赵云部队得以安全退回,沿途毫无损失。回到汉中后,孔明问邓芝说:“各处兵将都有败损,只有子龙不损一人一骑,这是什么原因呢?”邓芝回答说:“我领兵先走,子龙亲自留在后面抵挡,斩将立功,敌人害怕,不敢穷追,所以军资实物都不会遗弃。”孔明由衷赞叹道:“这才是真的将军啊!”由于这次战事的失败,孔明自请降级处分,后主下诏令孔明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虽然全师而退,仍然按军法连坐处分,降调为镇军将军。

身后哀荣

建兴六年(228年)十月二十一日,赵云终于因年老病重,不幸仙逝,享年72岁。孔明得知消息,赤足哭道:“子龙去世,就好像国家折损一支栋梁,失去我的一支胳臂啊!”在营将士没有不哀伤掉泪的。孔明立刻命令赵云的两个儿子回成都去,当面向皇上报丧。后主听说赵云死了,放声大哭说:“朕以前年幼的时候,不是子龙,早已死于乱军之中了!”随后又说:“赵云过去追随先帝,功劳非常显著。朕自从年幼,在艰苦患难中度过,全赖赵云的忠心服从,在危险中一再地救我,只有追谥他,才能表彰国家的元勋啊!外面也议论着,赵云应该追谥。”于是下诏追赠他为大将军,谥号叫“顺平侯”,下旨赐葬在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受祭典;同时晋封赵云长子赵统为虎贲中郎将,次子赵广为牙门将。后人有诗颂扬他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清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赵云的德行与功绩

袁绍据有广大的冀州,兵多势强;但是赵云虽然是本州的人,却不屈身在袁绍底下,而去投附公孙瓒。可是,当赵云发现公孙瓒和袁绍一样,都是庸庸碌碌,只顾私利的军阀,就辞去公孙瓒而另寻明主。当他遇到刘备,言谈之下,两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于是决定跟随他,为延续汉朝国祚而努力。赵云择主而事,可说颇有知人之明。如果当初仍跟着公孙瓒或袁绍,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显赫功绩了。

当年在长阪坡,赵云怀抱幼主,一个人出入曹操百万军中,将个人死生置之于度外,终于救得阿斗出来。此后,又保护刘备入东吴招亲,沉着机智与谨细,得以妙计脱身;单靠一叶扁舟和一支箭,射断追兵船索,救回军师孔明;在三江口,奋不顾身截住阿斗;用巧计取桂阳,用智谋降赵范;据汉水以寡击众,足可惊天地而泣鬼神,古今中外能有几人?虽然年事已高,仍然随着孔明远征南蛮,北伐中原,力斩西凉五将。他那老而弥壮,忠勤谋国的精神,廉颇也要自叹不如了。赵云半生戎马,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功业彪炳,实在是智勇兼备,忠义双全,古今难得的良将。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若只佩服赵云的勇武盖世,不免令人有管窥的遗憾。其实,赵云让人佩服的,不只是他的胆识过人,而且还具有下列多项的军人武德与政治智慧,值得我们效法和学习的:

一、忠诚勇毅,服从负责

他从追随刘备开始,就一直忠贞为国,出生入死,患难而不渝;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不肯变节投降。当阳之战,正在慌乱失措的时候,忽然看见糜芳头中数箭,跌跌撞撞地跑过来,口里说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骂他说:“子龙是我的老朋友,怎么会背叛我呢?”张飞也相信糜芳的话,刘备说:“子龙在患难中跟着我,心就像铁石般地坚硬,不是富贵所能动摇的。”又说:“我料想子龙不会背弃我的。”果然就像刘备所说的,赵云不但没有投降曹操,还满身沾着血迹,抱着幼主回来。

孙夫人要挟持阿斗回东吴,赵云赶忙去拦江截舟,并且说:“主人一生只有这个骨血,小将在长阪坡百万军中将他救出来……若留不下小主人,就是粉身碎骨,也不会放孙夫人回去。”他忠心护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确实令人钦敬之至。

在他所经历的每一次战争中,赵云始终是身先士卒,攻击时在前,退却时在后;就是退却,也能够井然有序,掌握全局,“兵将无缘相失”。青年守则说:“服从为负责之本”,赵云对军师孔明所下达的命令,无不负起责任,贯彻执行。大的像前敌指挥官,小的如侍卫队长,他都能绝对服从,不折不扣地圆满达成任务。

二、机智谨细、择善固执

赵云在勇武猛士中却充满着机智谨细,几番受孔明的倚重,交付给他重要而危险的任务,也是看中他这种特质,这是当时其他武将中所不能及的。

刘备依附刘表时,在荆州代刘表宴请各处守牧官吏,蔡瑁(刘表妻弟)想于宴中陷害他。赵云心知有异,于是紧随着刘备,披甲掛剑,行不离左右,致使他们无法在宴中下手。

刘备入东吴招亲,孔明特别派遗赵云担任侍卫队长,并且说:“没有子龙是不行的。”国太见到了玄德,非常中意,假戏变成真,于是在佛寺方丈中开宴庆贺。酒宴中,赵云向玄德说:“刚才我在走廊巡视,看见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必然没有好意,可以告诉国太。”国太听了刘备的一番哀告,非常生气地斥责孙权,经过再三推卸责任后,终于尽撤刀斧手,而化解了一场危机。就因此,使得孙权的计策不能得逞,不但赔了一个妹妹,还折损了许多兵将。这种艰难复杂的任务,在当时也只有机智谨细的赵云才能担任。

此外,赵云是蜀将中最具政治智慧,而又敢忠谏直言的一个人。“见其可为而为之,见其不可为而不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择善固执,赵云就是那么一个择善固执的人。这种出众的智慧与性格,充分表现在“力谏东征”的见解上。

刘备为报关羽遇害之仇,于是大举东征。赵云极力劝阻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啊!只要先把曹魏消灭掉,那东吴自然归服。曹操本身虽然死了,他的儿子曹丕却篡盗皇位,应当顺着大家的意思,早日进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凶逆,关东的有志之士必然裹着粮草,骑着马,来迎接王者之师。不应该放着曹魏不管,却和东吴先打起来;如果两军因此交战,恐怕会得到不好的结果啊!”刘备不听,仍然执意东征,差一点就败死于猇亭。当初如果能够冷静地接受赵云的谏议,也不至于自取其辱,客死于永安了。黄忠和副将张著在汉中被围,赵云都能念在同袍之情,奋不顾身解救;何况他与关羽谊同兄弟,怎么不想为他报仇呢?而是赵云能够審视情势,不逞血气之勇。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故人,应该是当时最佳的战略。句践复国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时间,才能一举成功;即使刘备战胜了东吴,也会元气大伤,要想北伐曹魏,成功的机会更渺乎其微了。

三、明廉知耻,大公无私

赵云在博望大败夏侯惇的时候,虏获了魏将夏侯兰。兰和赵云是真定的同乡,而且是小时候就很要好的朋友。这个人很熟悉法律,赵云于是请求刘备宽恕他的罪刑。刘备非常了解赵云为人,不偏重私情而尽忠于公务,所以释放了夏侯兰,并且任命他担任军正的职务。由此可知刘备颇为信任赵云,而赵云也不至于以私害公,可说完全是出自于爱才惜才,荐贤举能,蔚为国用的动机才如此做的。

赵云的大公无私,还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刘备在投靠袁绍之后,曾秘密派遗赵云招兵买马。赵云募得数百人,都称是左将军(刘备当时的官称)的部属,而不收为自己的部队,足以证明他毫无一点私心。

赵云攻取桂阳后,降将想要把寡嫂许嫁给他,赵云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严历地说:“我和你既然结拜为兄弟,你的嫂嫂也就是我的嫂嫂,怎么可以做出这种忤乱人伦的事呢?”随后,刘备和孔明也功他接纳,赵云说:“天下漂亮的女子不少,只恐怕这样做,名誉上站不住脚,男子汉那怕会没有妻子呢?”玄德说:“子龙真是大丈夫啊!”赵云不贪恋女色,谨守人伦分际,态度庄重威严,品德实在高人一等。

刘备进入四川,平定成都后,有人主张将城内屋舍和城外园桑分赐给诸将。赵云立即反驳说:“霍去病以匈奴还未消灭,无心来顾全家庭的生活;现在的国贼不只是匈奴而已,不可以只求安乐啊!必须等待天下都安定下来,每个人都返回自己的乡里,在自己的田地上恢复原来耕种的生活,这样才恰当啊!益州的人民刚遭受战祸的痛苦,田地和屋宅都可归还,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然后才可以征调人力,也才能得到人民的欢心。”刘备认为赵云说得非常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我们细细地回味赵云这一席话,便可以体会出他那忧国忧民、仁义怜恤的伟大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赵云这种心情的写照。

街亭失守,赵云亲自断后,不损失一人一骑,孔明赞叹地说:“真是将军啊!”于是拿出黄金五十斤要送给赵云,又拿出绢布一万匹要赏给他部下。赵云辞谢说:“三军没有尺寸的功劳,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罪的;假如反而受到赏赐,是丞相赏罚不明啊!请暂且寄放在官库里,等到今年冬天再赏给各军士也不迟。”孔明叹道:“先帝在位的时候,常常称赞子龙的品德,今天果然是这样的!”于是更加倍地钦敬他。赵云虽然功盖群雄,却明廉知耻,不愿抢人功劳,也不要求赏赐,更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堪称为一代国士。

四川省大邑县子龙祠有一幅对联,它的下联写道:“庸主负将军,叹当年长阪坡前空劳救护”,撰联的人言下之意,后主并没有厚待他的救命恩人。以赵云对蜀汉的赫赫功劳,应该不只是镇军将军而已;但是赵云从来没有对他的名位发过一句牢骚,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设立武圣庙,将赵云列为从祀的二十四位历史名将之一,可说实至而名归;但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赵云为“强挚壮猛,好像汉初灌婴、夏侯婴这一类的人”,实在是未能深入了解,不伦不类的比喻。总而言之,赵云几乎集中国固有伦常的四维八德于一身,如称之为一代完人也不为过。

赵云庙位于河北省正定县,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姜维姜伯约

姜维(202年~263年),字伯约,三国蜀汉大将,天水冀地(今甘肃省甘谷)人。他始为魏将,后归蜀,屡立战功。诸葛亮倚重之,任为征西将军。亮死,为辅汉将军,封平襄侯。魏军攻蜀,他坚守剑阁,刘禅出降,并敕令他降魏将钟会。咸熙元年(264),钟会谋反魏,他伪与合谋,图复蜀汉,事败被杀。

战乱逢伯乐

童年时,姜维便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是远近闻名的孝子。青少年时代,姜维喜欢研读郑玄的学说,心怀大志。他的父亲姜同过去曾任郡中功曹,在羌、戎族人叛乱时以自己的身体护卫太守,死在战场上。因为这个缘故,姜维受朝廷封赏做了中郎,参议本郡的军事。同时,姜维还是郡中的上计掾,专门负责将计簿送到魏中央政府。不久,他被州府任命为从事。这时,姜维虽满腹韬略,身为魏国州府佐吏,但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充分显示他的才华。他的政治生命开始于27岁那一年。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佯称要经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攻取郡,让赵云、邓芝带部作为疑军,而自己则率领6万大军从汉中向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东北)进发,曹魏因为刘备死后几年蜀中寂然无声,一点准备都没有,突然听到蜀军攻向祁山,一时朝野俱惊。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外出巡视,姜维以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从。马遵听说蜀军将到,而各县都起来响应,便怀疑姜维等人怀有二心,于是连夜逃跑,退保上却(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发现马遵逃离,立刻追赶,追到上都城门时,马遵命关闭城门,把姜维等拒之于外。姜维等人只得返回冀县,冀县也不让姜维进城去。这时,魏的大门向姜维紧锁,而城外又有蜀军压来,姜维进退维谷。他想到素来在魏军中怀才不遇,此时又遭到冷遇和猜忌,而又听闻诸葛亮求贤若渴,知人善任,于是便横下一条心投到诸葛亮帐下。

在这次蜀军的进军中,诸葛亮不顾先主刘备的叮嘱,用人失误,痛失街亭,挥泪斩了马谡,姜维的归降令诸葛亮喜出望外。因为当时蜀国国力弱小,虎将关羽、张飞皆已死去,人才奇缺,诸葛亮早在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时就已考虑到“诸将才不及己”,而他早就听说姜维乃“凉州上士”,能得到这一员年仅27岁的年轻将领,岂不是一大幸事!

诸葛亮用人旨在德才兼备,他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于职守,勤于政事,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经我仔细考察:永南、季常(李邵字永南,马良字季常,二人皆有才名,为蜀汉良臣)等人的才能都比不上他。这个人,是凉州的上等人士。”又说:“让他先教练中虎步兵士,姜伯约对于军事非常敏锐,有胆有义,又深深了解兵士的心意。这个人一心忠于汉室,而且才识超群,等他结束这次军事教练后,就让他进谒宫中,朝见圣上。”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当时,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加授奉义将军。

后来,诸葛亮兴师北伐,四出祁山,姜维都跟随左右。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姜维一步步成长起来,日益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就像一柄宝剑,终于磨砺出熠熠锋芒。

受命危难间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却因劳累过度在五丈原军中病逝。临终前,他对身后的国事作了周详的安排。他告诉刘禅派来的特使李福,他死之后,国事可以交付蒋琬主持。李福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担任呢?”他说:“费讳可以继承。”“费讳之后呢?”李福再问,诸葛亮就没有回答了。一个政治家能考虑到两代继承人,这是极为少见的。在他的心目中,蒋琬方正整肃而威严,费带宽宏大量而博爱,但他不知道,这多年来真正领会了他的苦心,继承了他衣钵的人不是蒋琬、费讳而是姜维,也正是姜维在他死后蜀汉内扰外患的三十年里,忠实地执行着他的路线,在蜀国后期政权的延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死后,由蒋琬掌握朝政大权。姜维次第被起用为左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将军。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出镇汉中;延熙六年,姜维升为镇西大将军,并任凉州刺史,独立担当在西北边陲抗魏的重任。延熙十年姜维又升为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上卿,与大将军费棉同时录尚书事。西汉的尚书令本为少府属官,掌管文书奏章。东汉时政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理朝政的首脑。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此时的姜维已经行使相权。时值汶山郡平康县(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少数民族反叛,姜维率领兵马平定了这次叛乱。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交界地,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河以西地区交战。胡地头领冶无戴等人率领所属部众投降,姜维将他们带回安置。

姜维本人身为天水羌族之杰,在陇右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威望。他这时始终遵循诸葛亮的“和戎”政策,并诱使胡、羌各族作为他的羽翼,以便能夺取陇山以西的地方,逐步瓦解魏国在凉州的势力,形成蜀汉与西北少数民族联合抗魏的局面,应该说这符合当初诸葛亮的既定战略。

当年诸葛亮之所以要不辞劳苦,兴师动众,屡次北伐,是有其不便明示的隐衷的。他在《出师表》中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是三国中最小的国家,以弱小的蜀汉处在魏吴之间,必难以持久,随时有遭受攻击和被吞并的危险。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实际上并非如口头所宣称的要鲸吞整个魏国,而是以攻为守,在战争中保持主动,以求自保。长年跟随丞相征战的姜维深得这一要领。

但是,姜维的打算却与当时的大将军费讳不相谋合。费讳对姜维说:“我们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丞相都不能定中原,何况我们呢?还不如保国安民,兢兢业业地守住社稷,至于完成大业,还是等待有才能的人吧!”费讳的政治主张是保守的,只求墨守成规,以维护偏安局面。而历史上这种因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亡国的事例却俯拾即是。费讳多次阻止姜维的军事行动,每次姜维想兴师出征都遭到严格限制,所得到的兵力也不超过万人。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天,费讳去世。这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人马出兵石营(今甘肃武山南),经过董亭,围攻南安。曹魏的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解围,到达洛门,姜维因粮草断绝退回蜀地。第二年,他开始督领内外军事,再次出兵陇西。驻守狄道的魏县令李简率全城人马投降。姜维进一步出兵围攻襄武县,与曹魏将领徐质交战,斩其头,破其军。魏军败退,姜维乘胜收服了多处地方,迁徙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回蜀。延熙十八年,姜维再次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同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曹魏雍州刺史正经,王经的军队死了几万人。王经退兵保守狄道,姜维进一步追击,却逢曹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不得不兵退钟题。

延熙十九年春天,刘禅派人到姜维驻地,任命他为大将军。他再次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会师上郡,胡济失约没有到达,因此姜维在段谷被曹魏大将邓艾打败,兵士零星散乱,溃不成军,死亡的人也很多。一时间朝廷上下及军中对姜维纷纷怨恨指责,而陇山以西地区也动荡不安。姜维谢罪,引咎自责,自请贬官削职,任后将军,同时代行大将军职事。

延熙二十年(257),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郡反叛,关中部分兵马被分派向东进军平叛。姜维想乘虚向秦川进军,于是又率领数万人马出兵骆谷,径直进兵沈岭。当时长城镇积聚的粮龠很多而守卫的兵马很少,听说姜维大军将至,大家都很恐慌。曹魏大将军司马望抗击姜维,邓艾也从陇右出发,都驻军长城镇。姜雄向前推进,驻兵芒水,全部倚山扎营。司马望、邓艾傍着渭水,坚守围城,姜维多次下山挑战,他们都不应战。如此相持到景耀元年,姜维听说诸葛诞业已挫败,便返回成都,再次被拜为大将军。

这一时期,姜维率军与曹魏军多次激战,互有胜负,其战况的激烈程度不在诸葛亮北伐之下。而且,姜维北伐秦川,其军已到达华阴、蒲城一带,直接威胁到中原,深入敌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北伐的境况。汉中地势险要,是蜀汉的门户。蜀汉历来十分重视汉中的防御。自刘备取得汉中以来,便留魏延镇守汉中,以充足兵力屯于各个据点以抵御外敌,敌人如果来进攻是不易攻进的。后来诸葛亮又在汉中修筑汉(今陕西勉县东)、乐(今陕西成固东)二城,以加强汉中防务,并亲自屯兵镇守汉中。姜维主持军政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认为汉中交错设围,只能御敌于外,蜀国处于守势。如果将诸国军队敛兵聚谷,退守汉、乐二城,放敌人进入汉中平坦之处,然后坚守要隘,并以游军伺机骚扰,敌军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必定会疲困。待其被迫退军之日,各城蜀军一时并出便可以歼灭敌人。

这样,蜀国便由守势转为攻势,并以攻代守。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后主,后主欣然采纳,命汉中都督胡济退守汉寿(今四川广元西南),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姜维制定这一作战方案是想诱敌深人,但当时的情况是魏强蜀弱,放弃外围纵敌深入,后边的要隘的防守一定要有十足的把握,万万不能有闪失,而且为防万一,应该配备机动兵力予以策应,否则,一旦要隘被敌攻破,这一作法便不啻开门揖盗,适得其反。而从蜀国往后的命运看来,姜维正是在这一关节点上铸成大错。

在姜维屡屡兴师征战的时候,应该说国内要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以作为军事的后盾,让他在前线无后顾之忧。但实际上,此时的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却更加昏庸无能,使得本来就极其脆弱的蜀汉政权更加摇摇欲坠了。蒋琬逝世,协助蒋琬主管宫廷事务的侍中董允也在蒋琬病逝的同一年去世。在费讳当政期间,由于费讳长期领兵在外,很少有空过问宫中之事。刘禅一下子失去了控制,他就更加亲信宦官黄皓。身边又集结了陈祗等一拨奸臣,无疑是“盲人骑瞎马,深夜临池渊”,把蜀国搞得昏天黑地。延熙十六年(253年)费讳被曹魏降将郭循所杀。蒋琬、费讳死后,刘禅、黄皓等人便完全无所顾忌了。刘禅贪图享乐的劣根性日益发展,他经常带领宫人宦臣外出游乐,又派人在宫中广置声乐以供自己享受。大臣谯周见刘禅如此荒淫、不思进取,曾上一书挣谏,这封谏诤书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而此时的权宦黄皓干预朝揽、操弄权柄更加肆无忌惮。他凭藉着后主的宠信,对异己分子肆露加以诋毁,曾让对自己不满的鲁王刘永十年见不到哥哥刘禅。而善于巴结逢迎的左将军阎宇,并无尺寸之功,就因为阿附黄皓,便扣再升官。黄皓后来甚至想用阎宇取代掌握蜀汉最高兵权的姜维。正闽为蜀汉朝廷如此荒唐,所以当时蜀国的情形正如吴国使者薛翊所操;“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人其朝不闻正言,观其野民皆菜色。”此时的蜀汉已呈败亡之象。

姜维对黄皓专权深恶痛绝,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他密奏刘禅,让刘禅下令杀掉黄皓。刘禅却认为姜维多管闲事。他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供寡人驱使奔走的一个宦官而已,以前董允也十分厌恶他,我当时就非常不高兴,到现在我还对董允十分记恨,大将军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了呢?”刘禅还叫出黄皓,假惺惺地让他向姜维谢罪。刘禅的态度让姜维寒心,在他看来,这位昏君已无可救药了。再加上姜维已和黄皓正面冲突,俗话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不能开罪一个小人,如果继续留在成都恐遭黄皓的暗算,于是不久就要求去沓中(今甘肃临潭西南)屯田,从此不再回成都。

姜维避祸沓中,削弱了蜀汉地区正面的防守,最终为曹魏伐蜀所利用。

大江东流去

就在蜀汉后主昏愦无能,宦官奸臣当道之际,魏国暗暗制定了灭蜀计划。

曹操自赤壁之战和攻取汉中失败之后,基于蜀、吴一时难图的现实,采取了“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的基本国策,以防吴拒蜀,巩周北方,同时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审时度势,待机而动。自此数十年间,曹魏执政者基本循此方略治国,北方保持了长期安定的局面,社会经济日渐恢复,曹魏国力不断增强。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一举控制了朝政大权。此后,司马氏为了争取人心和巩固其地位,实行了任贤使能、减轻赋役等有利于发展的措施,因而曹魏国力并没有因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削弱。

魏景元三年(262年),执掌魏政的相国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对吴蜀用兵事宜。他计议道:“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度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9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下5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惮之睹,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由此定下了一举灭蜀的战略方针。第二年八月,司马昭征集四方兵马18万,分兵三路大举伐蜀: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军3万自狄道向沓中进军,牵制姜维,使其不得东顾援救汉中;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3万余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一线进军,目的是切断姜维东南归路;东路为曹魏伐蜀主力,由钟会率军10余万,自关中分从斜谷、骆谷、子午道三路直趋汉中,进而南下取蜀。汉中是蜀国门户,所谓“无汉中则无蜀矣”。司马昭的计划确实是精细周密。景耀六年,姜维上表给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整治兵马,想图谋进攻,请赶快派张翼、廖化督领各军,分别护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此表落人黄皓手中,黄皓相信鬼神巫言,对后主讲蜀国不会遭到任何侵犯,并奏请后主压下这件事,故其他大臣都不知道。直到魏军发动进攻时,后主才命廖化率军往沓中支援姜维,另命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往阳安关口助守。

汉中地形险要,魏军本难于翻越秦岭南进。但由于蜀军弃险不守,钟会主力军10余万人一路畅行无阻,九月抵达汉中。钟会分兵攻打蜀军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趋阳安关口。蜀守关副将蒋舒诡称“出城克敌”,开关投降魏军。魏前锋胡烈乘势攻城,蜀主将傅佥战死,魏军攻占阳安关。这时蜀救兵张翼等人尚未赶到,钟会听说阳安关已克,置汉、乐二城不顾,亲率魏军主力长驱直进,准备奇取剑阁,直逼成都。姜维甲知钟会已人汉中,心急如焚,迅速摆脱邓艾军的纠缠,向阴平方向撤退。这时诸葛绪军已占领武街和阴平桥头,切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见状立即调头北上,向诸葛绪侧后方向运动。诸葛绪恐姜维断其后路,退军30里,让开阴平桥头。姜维率军趁机折返南归,通过阴平桥头顺利撤回,于路与廖化、张翼等人会合,先钟会一步返回剑阁据守。剑阁号称天险,是由汉中进入成都的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钟会率10余万大军到达后,屡攻不能下。粮食渐至匮乏,准备暂时退兵再谋他途。至此,姜维再一次表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使司马昭一举灭蜀的战略计划面临破产的危险,而蜀汉也由此获得了转机,已呈转危为安之势。

但是,谁也没料到此时邓艾突出奇兵,从阴平出发,经过七百里荒无人烟的崎岖山地,越过了剑阁天险,直达江油,蜀江油太守不战而降。邓艾军进一步攻向涪城。涪城守将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他在军事上失利的情况下被迫退守绵竹,最后与其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的失守,使蜀汉都城成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邓艾军长驱直人,屯兵成都城下。早就吓得魂不附体的刘禅听信了光禄大夫谯周的话,他反绑着双手,用车拉着棺材,率领太子、诸王公及群臣投降。至此,历时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终于灭亡了。先主刘备的毕生夙愿,先丞相诸葛亮的半生心血这时都已付水东流。

虽然成都已经陷落,但是各地蜀军将士仍在拼死抵抗。姜维等人仍然坚守在剑阁。后主降魏的传言不久便被证实。接着,姜维收到刘禅的命令,要他们放下武器盔甲到涪县魏军阵前见钟会。姜维不由满腔悲愤,他手下的将士纷纷拔出刀剑狠狠劈砍山石以发泄心中的愤怒。钟会很优待姜维等人,并把印鉴、名号、符节、车盖全部归还了他们。钟会与姜维则出门同车、就坐同席。早年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确实不错,他的确是“心存汉室”,就在他与钟会打得火热,摆出一副安心归顺的模样时,他的心里却在暗暗酝酿着一个恢复蜀汉的计划。

魏灭蜀后,素来不和的两员魏军伐蜀主将邓艾、钟会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姜维看准了这大好时机,在邓艾、钟会之间进行挑拨,先让钟会告发邓艾,将邓艾押解回洛阳,然后鼓动钟会发动兵变,据蜀叛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司马昭对钟会早有防备。钟会陷害邓艾后,邓艾用囚车装着被召回,钟会带领姜维等人至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反叛。他准备交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前锋。钟会的行为激起了曹魏将士的愤怒,他们群拥而起,杀了钟会、姜维及姜维的妻室儿女。至此,姜维为恢复蜀汉统治的最后一次努力也宣告失败,死时62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长河的波澜非个人的手腕能够挽回。姜维正处在这一场世纪风云的变幻之中,他虽然在军事上颇有所长,但他却缺少治国才能。他始终贯彻的是诸葛亮以攻为守、在进取中图存的路线,但却没有考虑到屡次征战对国力的消耗和对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以至于在朝廷中没有很高威望。后来在与宦官黄皓的斗争中,他也表现得软弱妥协,丝毫没有二个政治家的气魄。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建议放弃汉中的防守,想变守势为攻势的同时,自己却避祸沓中,使汉中空虚,给曹魏以可乘之机,这是导致蜀汉灭亡的最直接原因。但是,纵观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政治军事活动,看到的却是他为蜀国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即使在蜀国已经灭亡之后,他仍未放弃使蜀国复生的努力,直至含恨而死。如果没有姜维“外却骆谷之师”,要想“内保宁缉之实”谈何容易。由此可见,姜维对蜀国后期三十年政权的延续功不可没。

谷正曾评论姜维说,姜维“据有上将这样重要的官职,处于众臣之上,但家中住宅破陋,没有余财,侧室没有侍妾亲近,后院没有音乐娱乐,衣服仅求够穿,车马也只求必需,饮食有节制……不须刻意贪求”,还说“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节俭简约,自然是当世的楷模”。由此看来,姜维在德行方面也是值得后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