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11247900000015

第15章 将相治国起义首领风云人物(1)

杜预杜元凯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曾任镇南大将军,以灭吴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时称“杜武库”。博学多通,曾参与制定《晋律》。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释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博学多通

杜预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家庭。祖父杜畿有大功于曹操,曾先后出任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司隶校尉和尚书仆射等职,受封为丰乐亭侯。父亲杜恕官至幽州刺史,并以建武将军领护乌丸校尉的职务。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袴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象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爱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在杜预的青少年时期,曹魏政府的内部逐渐形成互相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杜预的父亲杜恕是忠于曹魏政权的人。早在太和六年(232年),杜恕曾上书提醒魏明帝注意司马懿连朋结党的动向。杜恕因此触犯司马懿,屡遭排挤,被出为外任。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击溃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实际权力。当年,征北将军程喜秉承司马懿的意旨,劾奏杜恕,几乎将他置于死地。受到父亲的牵连,杜预一直到30多岁也未能出仕。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相继病死后,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接替父兄职务执政。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有政治军事实力的曹氏余党陆续被翦除干净,司马氏代魏只是个时间问题。司马昭为扩大统治基础,对某些政敌的子弟进行拢络收买。司马昭素闻杜预的才能,极力争取他,亲自把妹妹嫁与杜预为妻。又在甘露二年(257年)恢复了杜预袭爵的权力,征辟为尚书郎。司马昭任相国后,杜预改任为参相府军事。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军攻灭蜀汉,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来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次年正月,钟会在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魏军监军卫瓘又乘机杀死了解这一阴谋的邓艾。在这场变乱中,钟会的许多僚属丧生。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他冒着被卫瓘构陷的危险,当众对卫瓘杀人灭口的卑鄙行径进行指责,认为卫瓘对这场动乱也是有责任的。

咸熙元年(264年)七月,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为上台作最后的准备。杜预时任守河南尹,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这部法律即是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颁布的晋律,它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名义上主持修律的官员是贾充,而实际上杜预担负了最繁重的劳动,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他完成的。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览》卷六三八)。这是我国法律史上明确区分律(刑法制度)、令(规章制度)最早的定义,晋律的制定正是依据的这一原则,它使晋律较之汉魏旧律的界限更加分明、体系更加完备。杜预还提出,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标准,不是讲道理的书,所以法律应该条目省减、文字简明通俗,以便使老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触犯。晋律以前的汉律,特点是刑罚苛碎、条目繁密,计七百七十余万字,二万六千余条,内容重复,不好记忆,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从中舞弊的机会。曹魏政府虽对此作过改革,但变动有限。晋律依据杜预的主张,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只有二千九百余条,十二万六千余字,所以唐人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隋书·刑法志》)。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对其政权支柱世家大族实行放纵的政策。因此社会上异常黑暗腐败,各级官吏蝇营狗苟,公相塞过,互相包庇。泰始四年(268年),杜预针对这种情况,向晋武帝建议实行考课制度,按照官吏的实际情况评定优劣,然后区别对待,或迁或黜。但是杜预的建议没有为朝廷接受。

泰始六年(270年)年初,杜预因得罪司隶校尉石鉴,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六月,晋武帝启用他出镇边关,先为安西军司,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杜预刚刚在秦州就任,他的对头石鉴也到达了这里。石鉴以安西将军的职务都督秦州诸军事,是杜预的顶头上司。当时,杜预所在的陇右地区很不安定,鲜卑人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势力很大,晋武帝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石鉴官报私仇,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坐骑的杜预出击。杜预识破石鉴的阴谋,不肯去送死。他顶撞石鉴说,草盛马肥的六月根本不适合同鲜卑人作战,另外政府军队的兵源给养问题也必须集中力量预先解决,所以交战的时间只能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杜预把他的意见归纳为“五不可,四不须”。杜预拒绝出兵,激怒了石鉴。石鉴找个罪名,将杜预逮捕送交给廷尉治罪。多亏杜预与皇室有婚姻关系,在“八议”的赦免范围,才保住性命,但仍丢掉了爵位。不久,石鉴在一次战斗中,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事实证明杜预的意见是正确的。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区的匈奴人在酋帅刘猛的带领下武装暴动。

由于杜预明于筹略,善于规划,朝廷重新使用他参谋军国大谋。很快,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278年),杜预一共担任七年的度支尚书。

其间,因为石鉴的报复,他一度被免职,但为时很短。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包括常平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还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行科学发明。社预制造成功人排新器,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欹器。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在建桥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杜预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杜预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此历经过验证,终于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咸宁四年秋,兖豫诸州郡连降暴雨,西晋统治区域内大面积涝灾,晋武帝下诏求计。杜预曾前后两次上书陈述救灾计划。这两篇收在《晋书·食货志》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由于杜预对当时灾情作过调查研究,所以他对灾情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救灾办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他指出,粗放滥垦、火耕水耨和水利设施(陂堨)

年久失修是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根本原因。“陂堨岁决,良田变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则土薄水浅,潦不下润。故每有水雨,辄复横流,延及陆田。”杜预认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坏陂宣泻。“以常理言之,无为多积无用之水,况于今者水涝瓮溢,大为灾害。臣以为与其失当,宁泻之不蓄。”那些建造比较合理的“汉氏旧陂旧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当修缮以积水”。对“魏氏以来所造立及诸因雨决溢蒲苇、马肠陂之类,皆决沥之”。“宜大坏兖豫东界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至于灾民,除靠政府救济官谷外,还可以让他们借助水产作眼下日给。坏陂的计划如果能实现,“水去之后,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至春大种五谷,五谷必丰,此又明年益也”。杜预还建议把典牧不供耕驾的种牛租借给灾民。在上书中,杜预对西晋政府的办事效率表示忧虑。他谴责某些部门、个别官吏只从自身利害出发,彼此纷争,互相扯皮,使一些地区的救灾工作不能继续下去。

南下襄阳

同年十一月,晋武帝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受命之后,杜预南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为即将开始的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

当时,全国尚未统一,西晋王朝只有半壁河山,孙吴政权仍控制着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不过,孙吴的国力远比西晋要弱,再加上政局动荡,很难同西晋抗衡。晋武帝登位以后一直想发动灭吴战争,可是西晋朝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除羊祜、张华等少数大臣支持晋武帝的想法外,大多数人态度暧昧。朝廷中的一些实力派人物,象贾充、荀勖等则持有不同见解,以致错过了一些灭掉孙吴的极好的战机。咸宁四年春天,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一直优柔寡断的晋武帝有些后悔,想让羊祜带病出征,但羊祜很快去世了。临终前,羊祜向晋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认为他完全可以担此重任。羊祜举荐杜预,一方面是因为在朝廷内部的争论中,杜预始终站在羊祜一边,积极支持灭吴战争;另一方则是因为杜预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杜预驻守的襄阳是西晋南部边境荆州的首府。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一开始,杜预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杜预到达荆州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同时派兵奇袭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是孙吴的西部边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晋军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师就可以顺流而下,驰骋荆州。对于西陵的重要性,孙吴也早有注意。大将陆逊曾指出,西陵是孙吴的西大门,丢掉西陵则整个荆州不保。所以,从陆逊到他的儿子陆抗,从没有放松过对西陵的控制。但杜预发现自陆抗死后,吴主孙皓逐渐削减了这里的兵力。只是驻守在这里的总督是孙吴的名将张政;不除张政,西陵很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晋军前进途中的巨大障碍。于是,杜预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突然偷袭张政。张政虽然对杜预的到来有所警惕,但万万没有想到,他一到任就来偷袭,由于没有准备吃了败仗。张政害怕孙皓惩罚他,没有如实报告情况。杜预早了解孙皓生性多疑,对臣下不很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邺。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的职务。在大战之前,敌人将帅移易,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咸宁五年(279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开战。这时,驻守在扬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王浑上表声称孙吴要发倾国之兵攻打晋朝。反对派乘机说三道四,弄得晋武帝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最后竟同意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杜预得知晋武帝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孙吴的兵力相当紧张,只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东,连西线也无力增援。杜预婉转地批评晋武帝听信谣言,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纵敌养患,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认为,灭吴战争胜券稳操,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损失什么。对于杜预的上书,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批评反对派既不顾国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杜预还向晋武帝指出,由于我们要攻打东吴的消息已经泄露,东吴可能要采取对策,那必将给我们灭亡东吴的战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当杜预的这次上书被人送到晋武帝那里的时候,大臣张华正在陪晋武帝下棋。张华立即推开棋盘,劝晋武帝不要再优柔寡断了,恳求他采纳杜预的建议。这时候,贾充、荀勖等人又出来大唱反调。大臣山涛竟然强词夺理地说:“外宁必有内忧。留下个东吴,可以避免内乱,说不定是件大好事呢!”由于杜预的几次上书,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功勋卓著

这一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晋武帝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咸宁六年(280年)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消耗时间和兵力,对它只是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一部分兵力向西进攻,夺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个漆黑的夜晚,杜预派遣几名得力的将领率领八百名精壮的士卒去偷袭江南的乐乡。这支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人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他们按照主帅的计谋,一方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一方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这样一来,把乐乡城里的吴军都督孙歆吓得坐卧不安,各处的吴军也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接着,杜预的这支人马就埋伏在乐乡城外,等待时机攻城。正巧,这时候有一支吴军从江岸返回乐乡;杜预的将士就乔装打扮,混杂在吴军的队伍里溜进城里,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歆。杜预设计巧取乐乡,使部下将士十分钦佩。他们都说:“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啊!”

在扫清江陵的外围之后,杜预很快拿下江陵,占据荆州。接着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有人对连续进军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杜预的意见终于为大家所接受,以后战争的形势正象杜预所预言的那样发展着。

在向东进的同时,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地区,也就是现在广西、广东一带。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杜预本人,几乎没有什么武艺。《晋书》本传讲,他连骑马都不会,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有军事活动,朝廷都要召他参谋规划。他知彼知己,善于同敌人斗智。在灭吴战争中,吴人最恨杜预,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兵,常常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杜预有大脖子病,东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杜预心胸宽阔,遇事能够顾全大局。益州刺史王濬是位70多岁的老将,多年来一直在益州建造战船、培训水军,为战争做准备工作。战争开始以后,他统率水军沿江而下,所向披靡。到达荆州界内,王濬需受杜预指挥调遣。但是,杜预十分尊重他,没有利用自己职务给对方制造任何困难。杜预还向王濬表示,水军可以根据战争的发展,自行指挥,并建议他尽量减少耽搁,直下建邺,建立旷世之功。杜预的态度与益州水军率先攻占建邺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也同王濬在长江下游的遭遇,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那里,指挥调遣水军的王浑,怕王濬夺得头功,对他百般刁难。就在王濬排除种种干扰占领建邺、俘获吴主孙皓之后,王浑还在攻击陷害他。和王浑相比,杜预的人品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西晋灭亡孙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它也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成功的一次统一战争。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绩是非常突出的。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杜预继续镇守襄阳。他反对天下安定了就要废弃军备的观点,在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杜预把荆州军队的防卫重点集中到了对付当地少数民族方面。

在荆州,杜预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他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预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勾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老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但是,杜预却不得不提防京城中的权贵对他的陷害。每年杜预都要大量送礼贿赂他们。他曾对别人说,这样作不是企图通过他们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希望权贵不要加害于他。

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1月),杜预被征调到中央政府任司隶校尉,途中行至邓县,突然病故,终年63岁。

杜预生前的著述很多。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杜预的书保留到唐世,还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杂律》七卷,《丧服要集》二卷,《女记》十卷以及他的文集十八卷。

傅咸傅长虞

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傅氏是当地汉魏以来的名门大族。傅咸的曾祖父、祖父,先后担任过汉魏的邵太守。他的父亲傅玄是曹魏时的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太守,领典农校尉。西晋取代曹魏以后,官拜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职。

傅咸初为太子洗马,后袭父爵任尚书右丞,他对朝廷弊政和恶劣风气疾恶如仇,不惜冒杀身之祸,弹劾贪官。他一生刚正廉直,留下美名。

上书谏言

傅咸出生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傅玄官拜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职,傅玄性格刚毅耿直,他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匡正,指斥时弊,而且学识渊博,勤于著述,有《傅子》数十万言和文集百卷传世。傅咸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长大成人,也养成了处世严谨、才思敏捷、疾恶如仇、推贤乐善的品格。他仰慕为官清廉的季文子和仲山甫,也喜欢写评论时事的文章,还获得了“近乎诗人之作”的好声誉。

晋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傅咸官拜太子洗马,掌管图籍等。随后又袭封父爵,迁任尚书右丞。时隔不久,出任冀州刺史。又因继母不肯随他赴任,傅咸上表请求解职,并得到晋武帝的恩准,于是改任司徒左长史,到宰相府任职。

当时西晋还处在建国初期,皇族司马氏原本就是豪族地主,因而推行了一系列维护世族利益的政策,纵容世家豪族肆意侵夺百姓,过着腐化糜烂的生活。开国的晋武帝荒淫无度,后宫妃嫔宫女近万人。皇帝如此,自然上行下效,整个豪族地主阶层,竞相以豪华奢侈为荣。

结果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朝政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官僚机构臃肿重叠,冗官太多。

晋武帝想有所改进,便下诏征询意见。傅咸遂上书指出:西晋建国15年了,可是仍然没有做到国富兵强,老百姓也不富裕,一遇灾年就有忍饥挨饿的。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公私都不充实的根本原因,就是设置的官吏太多。先前都督只有4人,而现在连同监军多达10人。

夏禹时分华夏为九州,现在的刺史几乎是从前的一倍。如今的户口数目不过是汉朝的十分之一,可是设置的郡县比汉代还多。虚设的将帅幕府,动不动就有上百个,官职如此之多,却无益于保卫国家,吃粮不管事,没有一点用处。五个等级的诸侯,都可以设立自己的官属。

所有这些官吏的供应,全从老百姓身上出。这就是困乏的原因所在。傅咸最后强调指出:“当前最迫切的事情,是精减政府机构和官员,停止劳役。从上到下,都致力于农业生产。”

傅咸的主张虽然切中时弊,晋武帝却没有采纳。因为西晋统治集团代表的是门阀世族利益。他们在政治上享有种种特权,只有滥设官职,才能满足他们的私欲。实际上,官职的虚设本身就是为了优待世族阶层,是统治者内部的利益均沾,因而要想裁减臃肿的官僚机构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主张“并官省事”的傅咸,反被讥笑为俗吏。

疾恶如仇

傅咸为官公正无私。他在担任司徒左长史时,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说,鲁国的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病得很重,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别人接替他的官职。可是,不几天夏侯骏上书让孔毓担任中正官。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为推护世族政治特权的一种选官制度,又称"九品中正”或“九品官人法”。中正官掌握着评定、举荐当地士人的权力。司徒魏舒不同意让孔毓出任中正,夏侯骏多次力争。傅咸遂以夏侯骏处事随心所欲,强词夺理,奏请罢免夏侯骏大中正的职务。然而,司徒魏舒和夏侯骏有姻亲关系,所以傅咸的奏请屡遭拒绝。他为坚持正义,据理力争,甚至上奏晋武帝,搞得很苦。结果、反被司徒魏舒弹劾诋毁上司,转任了车骑司马。

西晋门阀士族由于享有种种特权,奢侈之风愈演愈烈。特别是晋武帝司马炎,不仅后宫嫔妃美女上万,而且公开卖官鬻爵。将得来的钱财装入自己的私囊。如此一来,上行下效。

晋武帝的驸马王济,用人奶喂养小猪,然后蒸食,受到晋武帝的赞赏。太傅何曾每天的伙食费高达万钱,还嫌饭菜不好。甚至,晋武帝还纵容支持他的舅父王恺与散骑赏诗石崇斗富。

王恺家做完饭后用糖膏洗锅,石崇家做饭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的丝绸作步障40里,石崇就用织锦花缎作步障50里。石崇用花椒粉涂刷墙壁,王恺则用胭脂涂刷墙壁。当时有人评论说王恺比不过石崇。王恺很不服气,晋武帝也想帮他胜过石崇,就送给他一株很珍贵的珊瑚树,高约两尺左右。王恺得意地向石崇炫耀。岂料石崇一看,当即用手中的铁如意把它打了个粉碎。王恺大怒,认为石崇嫉妒他的宝物。石崇漫不经心地说:“用不着恼,我马上赔你一个。”于是让仆人取来一批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任凭王恺挑选。由此可见当时的豪门世族挥霍奢侈到何种程度。

面对这种挥霍财富如粪土的豪奢之风,疾恶如仇的傅咸,愤然上书晋武帝,大声疾呼禁奢。他说:“粮食和布帛的生产都很困难,用起来不加节制,没有不匮乏的。从前圣明的帝王治理天下,对吃肉和穿丝织的衣服都有所规定。我认为由于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古时候人多地少,人们还有积蓄,是因为节俭的缘故。现在土地辽阔人口稀少,反而物品匮乏,是因为奢侈的缘故。要想让人们崇尚节俭就必须谴责奢侈。如果奢侈之风得不到整治反而互相攀比,那就没有止境了,必然要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傅咸还指出,整治奢侈之风,要从统治集团内部做起。他进而援引史实说,先前曹魏时,毛介为吏部尚书,所任官吏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因而天下的人无不以廉洁自勉,即使是朝中宠贵的大臣,也不敢超越常规穿戴华丽的衣冠、乘坐豪华的车马、随便吃美味佳肴。如果现在下令各级官员都像毛介那样以身作则,去奢从俭,改变不良的奢侈之风并不困难。

傅咸的劝谏无疑是利国利民的良策,同时也表现了他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然而,尽管傅咸一再向西晋最高统治者直言匡正敲警钟,却并未引起重视。奢靡之风依然盛行,西晋王朝也就难免不在奢侈腐败中日趋灭亡了。

弹劾贪官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去世,皇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由于晋惠帝是个“白痴”,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先后由太傅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专权。他们二人互相仇视,政局动荡不安。傅咸深怀忧虑,为了防止祸乱,他不惜冒着杀身之祸,再次向权臣进谏,表达他忧国忧民、不肯随波逐流的心愿。

傅咸首先对杨骏说:“居丧三年的制度,早就不实行了。如今皇上谦和,把朝政委托给你,可是天下臣民并不认为这是上策。面对这种局面,恐怕你也不易承当。先前周公是位圣人,他辅政后还招来流言蜚语。何况如今的皇上年龄并不像当年周成王那样幼小。所以我私下认为,等丧事办完之后,你应当慎重考虑进退的事情。如能体察我的真诚,也就用不着多说了。”杨骏不予理睬,傅咸又多次规劝。杨骏心怀不满,想把傅咸赶出朝廷,去作郡守。

杨骏的外甥李斌劝他说:“贬斥了正直的人,恐怕也有损你的声望。”杨骏这才没有赶走博咸。

杨骏的弟弟杨济则又给傅咸写信说:“俗话说,‘生了一个傻儿子,一辈子无官司。’官场上的事情是不宜搞得太清楚的,我担心你的脑袋都要碰破了,所以写信提个醒。”傅咸回信说:

“卫公曾经说过:‘醇酒美女杀人,比直言杀人还要厉害’。可是,因酒色获罪而死并不后悔。

因担心言行正直会招来灾祸,是由于此心并不正直,只求苟且偷生,明哲保身罢了。自古以来,凡是言行正直而招来灾祸的人,往往是由于疾恶太深,矫枉过正;或者并非真心实意,只想高声痛斥,出气泄愤而已,岂有赤诚之心反遭仇视的道理呢。”

元康元年(291年),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通过政变控制了朝政。贾皇后虽然为人阴险凶悍,善于权术,但也起用了一些正直的官员,使西晋王朝出现了短时的安静。傅咸也在这时官拜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不久朝廷下诏,要群臣举荐郡县官吏,候补朝官。傅咸又怀着为国除弊的诚心,再次上书朝廷,表达他对选官的意见。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选任合适的官员,因而希望通过选任官员整肃吏治。傅咸主张选官用人,唯才是举,一视同仁,不应该鄙视出身微贱的人和轻视地方官员。现在竞相谋夺朝内官职,不愿担任外官,已成风俗,应该尽快革除,使各级地方官员安于本职,勤于职守。他认为地方官直接亲近百姓。他们的品质优劣、政绩好坏是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政权兴衰的大事。因而既要重视地方官的选任、提拔,又要注意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

不久,傅咸又被任命兼职司隶校尉。这是一个负责纠察京师百官以及所辖各郡官吏的重要职务。当时朝纲涣散失禁,豪门放纵恣肆,结党营私,请贿相托,混乱朝野。傅咸上任伊始就严加查处违法乱纪的官员,上书奏请罢免河南尹司马澹、左将军司马倩、廷尉高光和兼任河南尹何攀等人的官职。这一举措震惊了文武百官,致使京都肃然,贵戚慑伏。

匡正弊端

随后,傅咸又弹劾了位居尚书左仆射兼领吏部尚书的重臣王戎。王戎禀性贪婪吝啬,广收八方园田,聚敛无度。虽居高官显位,却漠不关心国事,随波逐流。由于他主管吏部工作,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乘机钻营,通过行贿求官与升迁。结果,不少人到任不久就得到提拔。从而也使地方百姓受困于接连不定的调任,基层吏卒则疲惫于迎送之中。傅咸上书指出:按照古代典制,官吏三年考核一次,经过三次考核才能决定升迁。可是现在,有的地方官吏任职不到一年,就被王戎调入京师。如此一来,不仅没有考定政绩的优劣,而且使地方百姓忙于送故迎新,辗转相望于道,影响了农业生产。王戎的这种驱动浮华、亏败风俗的行径,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极大地损害了国家权益。因此,应该罢免王戎的官职,以敦风俗。傅咸同时指出:王戎的两个幕僚李重和季毅,不劝勉王戎,匡正弊端。

王戎是朝中的宠臣,权势显赫。傅咸无所顾忌,仗义弹劾,虽得到晋惠帝的肯定,但也遭到了王戎及其亲信的反对。御史中丞解结反弹劾说,傅咸弹劾王戎违背典制,超越职权侵犯了他人的职守,所奏不是他分内的事,应该将他免官。面对恶意的攻击,傅咸毫不退缩。

他义正辞严地反驳说:身为司隶校尉,纠察违法乱纪的官吏,是应尽的职责。严正自身,以率他人,是应尽的义务。如果自己违犯了法令,甘愿受罚不求宽大处理。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共掌纠察皇太子以下文武百官的职权。岂有可以纠察皇太子而不可纠察尚书的道理。由于傅咸的申辩十分有道理。朝廷也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正直的朝臣对傅咸的凛然正气十分钦佩,称赞傅咸刚正不屈,忠诚果断。

元康四年(294年),傅咸逝世,享年56岁。朝廷谥“贞”。他一生刚正廉直,无私无畏,是无愧于这一谥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