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魅力教师的修炼
11243400000011

第11章 教学美是教师的内涵

由于教师形象美还仅仅处于外在形态,因而,这种美是比较肤浅的、单一的。从教师职业的本质看,教师的美,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艺术。这种美较之形象美,更深刻,更重要,更具体。因为教学艺术美在学生心目中引起的是理智的满足。一般地说,教学艺术美大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情境美,二是机智美,三是风格美。

(一)教学情境美

罗丹说过:“虔诚地研究吧!你们不会找不到美的,因为你们将遇见真理。”美与真理同在。只有真正把握了教学内容中饱蕴的理性,才谈得上领略作品的美。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作品中包蕴的情境或理性的美。对于文学、音乐、美术这一类课,教师就要学做一名导游,带领学生曲径探幽,深入美的境界,把握作品中的诗意,接受人生的启迪。评定这类课是否成功,应该把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美的发掘程度、表述程度作为重要依据。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进入“角色”,只有教师先被这种美所感动,才能感染学生。而进入了“角色”的教师,自然是美的。譬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有教师先进入诗一样的境界,领略作者那淡淡的忧伤,并准确地、形象地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真正领略文章的诗意,理解作家向往美好事物的情怀。对于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在教学中则要努力挖掘理性的美、科学的美,使学生既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又受到美的感染。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概念的简要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等等,都闪烁着美的火花。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总之,当教师充分地挖掘并且表达出教学内容饱蕴的理性之美时,当教师同课本中美的情境达到某种高度的和谐时,教师,也就成了美的化身。

(二)教学机智美

乌申斯基在《人民教育的对象》一文中是这样阐述教育机智的:“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气质各异,心理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并要求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恰当的措施,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机智。如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会突然提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或者对教师的要求拒不执行,学生之间也会因一些问题而争执不休,这就要求教师能冷静、沉着地予以处理,机智地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此时,教师冷静沉着的态度、巧妙地“化险为夷”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的真诚的态度,都可以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渗入学生的心田。当然,教育的机智更多地还是体现在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上。适时的发问,恰到好处的点拨,准确无误的答案等,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进而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教育机智为什么产生美?因为这种机智体现了教师在处理某个问题时所具有的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以及智慧,而学生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爱。在沐浴教师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时,自然而然地在心中荡起一种美的情感。因此,教育机智之美是一种智慧之美。教育机智与“小聪明”无缘,它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学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的爱。

(三)教学风格美

在教学上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风格即人”,教学风格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因于内”一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疗法上;而且“符于外”——表现在风度、谈吐,举手投足都带有各自的特征。

教学风格因教师的学识、修养、性格、气质、兴趣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风格,给学生以不同的美感。或凝重严谨,或轻松活泼;或循循善诱,或烛幽探微;或以逻辑严密取胜,或以感情充沛见长。

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过教师的刻苦努力。也正因为如此,它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志气的教师应该在这一领域中大显身手。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美学素养的提高,乃至于我们民族性格的丰富都有重要的意义。

(青铜)